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大佐”這個軍銜在日本當時的軍中其實并不是非常高的銜,但卻是成為將軍的一個關鍵跳板。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參謀本部將軍中比較高級別的指揮官軍銜分成三個級別,共九個等級: 第一級:大將、中將、少將; 第二級:大佐、中佐、少佐; 第三級:大尉、中尉、少尉。 此外,還有準士官、曹長、軍曹、伍長、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 日軍當時的作戰編制方面,則設置了甲乙丙丁幾種師團級部隊。 甲:主力作戰部隊,是日軍之中的精銳,包含了近衛師團、第一、第十二、十四、十六、十九、二十等共17個師團; 乙:支援部隊,包含了第十三、十五、十七、十八、一百一十師團; 丙:預備部隊,二戰中日軍大約有兩百個左右的丙類師團; 丁:維持類部隊,負責治安戰等低端作戰。 ![]() 日本以德軍的軍銜作為藍本,發展出了與其又有很大區別的軍銜系統,尤其是日本的校級軍官,都稱作為“佐”。日軍之中的大佐是一個級別,并非是具體的職務擔任者,達到大佐級別的人通常能夠擔任日軍之中的聯隊長、旅團參謀長、師團參謀長等非常重要的高級別職缺。 日軍師團的指揮官一般是中將軍銜,師團編制與師級相當,但與其他國家的師級又有所不同。日本的師團是諸多種混合而成,戰斗力比較強,師團的人數也并不固定,通常情況下有2萬人左右的編制,也會根據實際情況擴大或縮小,甲類師團能接近3萬人。 一般情況下,擔任日軍師團參謀長的人都必須是大佐級與以上級別的軍官。只不過往往這個參謀長是在中將級別的師團長身邊進行協助工作的,所以其實際的權利甚至比有些少將級別的旅團長還要更大一些。 ![]() 同樣是大佐級別,但根據擔任職務的不同,實際的權利卻不一定一樣大。同樣擔任參謀長,聯隊參謀長與師團參謀長的權利就會很不一樣,甚至存在天差地別,一般擔任師團參謀長的人其實已與將官相差無幾了,待遇上也并沒有多少的區別。 倘按照準將、上校和大校的軍銜來與日軍的軍銜編制來進行對比的話,那么聯隊長的實權實際上與上校相當,旅團參謀長實際上與大校相當,而與準將相當的就是師團參謀長。 客觀來說,日本的大佐軍銜絕非具體的職務,而且二戰的日軍中,其實只有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軍人才能夠擔任軍官。并且,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招生條件極其嚴苛,甲午海戰前,該校每年錄取的學員僅有兩百人左右,之后擴招,每年也不過六百人。 不過,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出身的軍官最多只能升到中佐,要想更進一步,必須到日本陸軍大學進行深造,在這種條件下才能夠有機會升級為大佐。普通士兵等非職業軍人,根本無法擔任軍官,就更別說成為大佐了。 ![]() 日軍之中的大佐只需要服役到55歲就能夠退役,晉級的時間間隔為兩年,每月的月薪在350日元,這個水平相當于當時日軍一個普通尉官的五倍以上。在當時的日本,一個三口之家每個月有30日元就已經足夠了。 從專業的軍制來說,日本陸軍大佐屬于一等奏任官,適配職務為步兵聯隊長、旅團和師團參謀長、軍司令部副參謀長、軍以上司令部的高級參謀、情報主任參謀、作戰主任參謀等,二戰時期屬于日軍之中的高級軍官。 此外,如果在大佐這個軍銜下掛了,哪怕是在大佐的等級上退役,也能夠被授予榮譽少將的軍銜,以保證身后或者退役之后享有少將等級的待遇。 總而言之,大佐的待遇的確很好,但是普通的日軍士兵就算夢寐以求擠破頭也是白搭。沒有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學歷就不算職業軍人,再出色也只能做到士官或者準尉,無法繼續升遷,而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若沒有進入陸軍大學,想要晉升大佐也難比登天。 圖片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
|
來自: 阿年282 > 《日寇 漢奸 偽軍 偽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