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道的解釋是:一、家庭賴以成立和維持的規則和道理;二、家產,家業;三、家庭命運。我們多指家庭經常涉及到的規則和道理,或者指家庭命運。什么樣的家道傳家,才能讓一個家庭乃至家族越來越興旺? 于個人而言,好的家道建設能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幫助他們形成美好心靈,促使他們健康成長;于社會而言,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家道(家風家教)建設對于加強基層治理有著重要促進作用,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因此,家道建設就是精神文明建設。 ![]()
俗話說,家庭和睦,是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最好的風水。上梁不正下梁歪,其身正直下梁依然正道。“道德傳家,十代以上。”古有曾國藩留“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十六字箴言家風彰顯家風家教建設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今有傅雷家書闡釋父母的諄諄教誨如何助孩子超脫小我、獨立思考。歷史的昨天與今天都證明:優秀的家道(家教家風)建設,父母一言一行的耳濡目染才是培養孩子最重要的第一課。有人說,有的孩子沒有進行良好的教育也成才了,父母都是文盲,也見過父母都是大學教授的,孩子卻進了監獄。這怎么解釋?其實不難說明,父母的文化水平固然對孩子的成才有一定關系,但不是全部,沒有文化的父母因為更加注重了家風的示范,比如勤勞、節儉、善良、孝順、思考等優秀的品格培養,而有文化的父母,忽略了善的性格的培養,過多的教育孩子只要學習好就什么都可以了,經常教育孩子在學校、在社會不吃虧、不擔當、不被欺負等,因而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由此看來,優秀的家道,才是真正的孩子成才的關鍵。 ![]()
那么優秀的家道主要有哪些?我們來看看清代學者金纓,在其著作《格言聯璧》中寫出了最好的答案。能守好以下五個家道的家庭,想不興旺都難。 第一,勤儉,治家之本。《紅樓夢》中,賈家富甲一方,貴為皇親國戚,有著滔天的錢財權勢。但傳到后代,家中后輩貪圖享樂,吃穿用度極其奢靡浪費,最終敗落。正所謂:人勤,可發家;人奢,富不長。奢侈如一劑美味的毒藥,使人在甜蜜中墮落,但凡養出一個奢侈無度的子孫,就足以導致整個家庭的衰敗。唯有保持勤儉,才能知足常樂,珍惜所得。 晚清重臣曾國藩,就堅持以勤立身,以儉持家。他每頓飯只配一道菜吃,生活十分簡樸,從不鋪張浪費。曾國藩也教育家人勤儉:為了敦促家人節儉,他規定家中女眷都要紡布,即使自己夫人也要如此。為了培養子女勤勞的習慣,他要求孩子們早起,每天掃屋、擦桌、收糞、鋤草。正是堅守這樣的勤儉家風,在那個風云詭譎的時代,曾國藩家族才能扎根立足,延綿不衰。曾國藩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單純交付家業,不如交給他們勤儉的品質。 畢竟,懂得珍惜,方得幸福。唯有勤儉一世,才能安穩一生。 第二,和順,齊家之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說:家庭應該是愛、歡樂和笑的殿堂。錢鐘書楊絳一家一直被世人所稱道,大多是因為他們包容和睦的家庭氛圍。一次,夫妻二人帶女兒錢瑗出去吃飯,錢瑗卻總看向鄰桌。原來,是鄰桌夫妻正在激烈地吵架,吵完后二人冷面相對,一言不發。可憐他們的孩子,只呆呆坐著,滿臉愁苦地望著父母。錢瑗見此,對錢鐘書楊絳說:“我覺得夫妻恩愛的孩子都很幸福,所以我特別感謝爸媽,能讓我成為幸福的孩子。”《朱子家訓》有云:“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余歡。”日子本就是細瑣的雞毛蒜皮,牙齒碰舌頭,鍋碗碰著勺。再親密的關系,也免不了發生矛盾,不妨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計較,大事商量,小事原諒。一家人相敬相愛,和和睦睦,才能共渡難關,把路走長遠。正如楊絳在《我們仨》中所寫:“我們相伴相助,碰到困難一起承擔,困難也就不復困難。”“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第三,謹慎,保家之本。生活如大浪行舟,人在船頭,一不謹慎,就是船毀人亡。 多少家庭的風波,都來自不謹慎的選擇。剛剛播完的《流金歲月》中,蔣南孫的爸爸便是這樣。他是蔣家獨子,家財雄厚,子女優秀,卻從不踏實做事,凡事抱著“賭一把”的心態。人到中年,還鋌而走險,選擇炒股,結果千金散盡,生活崩盤。正應了那句老話:“守身勿羞父母,創立別害子孫。”做人若不守規矩,羞愧的是父母。創業不謹慎,禍害的是子孫。 最終,他承受不住壓力,從高樓一躍而下。一個原本美滿的家庭,不過是走錯了一步,便墜入萬丈深淵。《圍爐夜話》有言:“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少。”本本分分,是一個人最大的智慧。不起貪心、不動妄念,不奢求自己夠不到的生活,如此才能心安理得,享自己該享的福。一個家亦如此。小心駛得萬年船,想要守得安穩,莫過于小心行事。 凡事深思熟慮,不拿家人幸福當賭注,不做冒險的選擇,才是避禍良方。 第四,詩書,起家之本對于普通人來說,讀書,是最低門檻的高貴。對于一個家庭來講,沒有比讀書更好的習慣。讀書,雖不是唯一的出路,卻是最公平的路。范仲淹家境貧寒,兩歲喪父。他跟著母親改嫁,自小被人嘲諷,便發誓要自立門戶。從一無所有的窮小子,到后來的一代名臣,他正是通過讀書,改變自己和整個家族的命運。范仲淹專門撰寫了《訓子弟語》,語重心長地談起讀書的重要性:“耕讀莫懶,起家之本;字紙莫棄,世間之寶。”一次,兄長范仲溫找來,想要范仲淹給自己家孩子走后門。范仲淹想都沒想,就一口拒絕,只提出兩項告誡:“其一,督促孩子們發奮學習,每天必令其鉆研功課,苦讀苦練,決不能讓他們得過且過,混天度日。其二,讓孩子們明白,只有學有所成,才能入仕做官,有所成就。” 此舉看似不近人情,卻給范家子弟指了一條明路。在范仲淹的教育下,范家子孫無一不在學業上奮發上進,后代多是名臣良相輩出,成為一方美談,被世人敬仰。富貴傳家,不過三代,詩書繼世,方能長遠。讀書,不僅是一個人發達的本錢,更是一個家族興盛崛起的動力。 第五,忠孝,傳家之本。古圣先賢說:“父母是我們的第一大福田。”正所謂種瓜得瓜,對父母越好的人,福報越大,恩惠越多。一次文化論壇中,有名女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老師,我媽身體不好,我平時工作比較忙,時間比較少,既要照顧孩子,又要照顧我爸;我想把我媽送個條件比較好的養老院,行嗎?”老師不答反問:“你想讓你的家過得好嗎?你想讓你的孩子好嗎?”女士點點頭。老師這才語重心長道:“如果你能把你爸媽照顧好,你的孩子肯定聰明伶俐又省心,個個都是賢孝子孫。當著你兒女的面,和言細語對待老人,好吃好喝供養他們。每天做好飯菜,你告訴孩子,先給爺爺奶奶吃。你想想看,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你。等到你老了,你的孩子也會說,讓爸媽先吃,是不是?”說完,老師又嘆了口氣: “很多人去外面找老師教孩子,殊不知真正的好老師是自己的言傳身教。”這位女士頓時醒悟。 有句話說得好:待你父母十二兩,兒孫還你一整斤。父母,是一個家庭的根,澆灌好了根,才能長出豐盛的果實。父母孝敬老人,孩子才會看在眼里,把他當成榜樣,這便是“父形子肖”。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德行。如此代代相傳,老人心疼孩子,孩子孝敬老人,父母關心子女,子女陪伴父母,一家子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福分。《人生第一課》里有這么一句話:“家風,不是教科書,不是課堂,不是父母的耳提面命,不是揮舞的棍棒。但它卻像空氣一樣,具有持久的滲透力,影響力往往勝過其他有形的教育手段。”好的家教門風,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資產。 ![]()
從家庭的構成看,還有老人道、父母道、夫妻道、子女道。一、老人道。俗話講:“老人無德,一家災殃;老人有德,一家興旺。”又說: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一家就是一棵樹,老人是根,子女就是枝葉,要想枝繁葉茂,就必須根深蒂固。所以說,德行是第一位的,同時,老人要以身作則、立言立行、積累德行,不干預晚輩的事,做到知老、服老、認老、不懼老,盡顯長者風范。二、父母道。上要尊老,下要愛幼。要溫良恭謙讓、仁義禮智信;切忌假大空、棍棒底下出孝子。做孩子的燈塔,不做孩子的船長。三、夫妻道。以愛為根,貴在信任、包容、理解。四、子女道。首先的就是知道百善孝為先,要知恩、感恩、報恩;突出養成勤勞、善良、節儉、讀書立業、孝悌做人等優秀品格。當前最重要的是降低自己迷之自信,戒掉自命不凡、高高在上的沒有自知之明的對自己的評價,不高估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位置,也不躺平、不內卷、不碌碌無為而隨波逐流。做自己的貴人,自己有力量,才能解決問題,保持正派的、善美的、凈化的心念。 ![]()
(本文參考了部分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