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原始社會-混沌的空間 空間的啟蒙 太陽的崇拜 祭壇的形成 “天啟”建筑觀 奴隸制社會的建筑 古代埃及的建筑 石建筑的能工巧匠 瑪斯塔巴(Mastada)-金字塔的原形 多層金字塔的演化 峽谷里的陵墓 太陽神廟 兩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 烏爾 觀象臺 薩艮王宮-亞述文明的遺跡 帕賽玻里斯宮 古代愛琴文化(公元前3000年-前1400年) 克里特 邁西尼 古代希臘的建筑 圣地建筑群 柱式的演進 雅典衛城 古羅馬的建筑 輝煌的成就 最早的建筑理論與型制的形成 愷撒廣場 圖拉真廣場 劇場和斗獸場 萬神廟 卡瑞卡拉浴場(Thermae of Caracalla) 美洲古代建筑 內容 原始社會-混沌的空間 空間的啟蒙 太陽的崇拜 祭壇的形成 “天啟”建筑觀 ●空間的啟蒙 人類歷史的大約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是在原始的蒙昧與洪荒時代度過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過是短暫的一瞬。對人類建筑空間的理解與認識,大約不能不對人類原初時代的空間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有所了解。 人類文化的原初階段,對于環境自身的外在空間的認識與理解處于一種混沌與朦朧的狀態。在一個相當長的日期內,原始人不清楚自己的所在,不理解何以所載,何以所復,沒有空間方位的概念,沒有上下左右的區分,人們賴以棲身的巢穴或巖洞,也只是一個直覺的存在。 原始人對外在空間的最早感覺,是從對外在自然現象的觀察與理解中獲得的。首先,給以原始人最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太陽的朝起夕落。廣泛存在于各民族文化中的基于太陽崇拜,生殖崇拜之上的早期神話與原始巫術,隱蘊了人類對于外在空間感覺的最初沖動。 早期人類文化中,有許多建筑物、構筑物以及巖畫,彩陶是與日月與生殖器有關的。 ●太陽的崇拜
人類早期有許多建筑與太陽有關。
原始人對上和下的理解,最初可能也與太陽的起落有關,人們首先把太陽想象成為一只可以飛越空中的鳥,如遠古中國人想象太陽為三足烏。然后,原始人又從直接的觀察中,想象其常常棲息在樹梢上。中國神話中的神樹——東方的扶桑與西方的若木,就是為太陽鳥起落之時棲息用的。古埃及則建造了高聳的方尖碑,供太陽臨時駐足用。漸漸地人們又把太陽的行為擬人化,想象著太陽是乘著馬車或坐著小舟跨越天空和穿越地下的。埃及古老建筑金字塔的葬儀就是太陽這種由上界至下界巡游的過程的摹仿。 原始民族甚至還曾想到用網捕捉太陽,以防止它的每日逝。秘魯安第斯山脈有一處關隘,兩旁是兩座對峙的山頭,上面各矗立著一座已塌毀的塔,有鐵鉤嵌在它們的墻上,這是美洲原始民族為在兩塔之間拉起一張大網以捉住太陽而設立的。中國神話中“夸父逐日”的故事,在觀念上,與這種捕捉太陽的企圖,不無相似之處。 ●祭壇的形成 當然,原始人對太陽更多的還是敬畏和崇拜。于是便出現了為舉行獻祭儀式而建造的祭壇,祭壇是迄今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建造物之一。獻祭活動則反映了人類最初對世界的理解。 最早的獻祭活動是以人為犧牲的。早期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可能分成以下幾種類型:一、世界生于卵;二、世界由原人的身體,或被眾神所殘殺的某類擬人靈體的尸體骸演化而成;三、世界由創世神逐一締造或相繼出生而成。 例如三國以來漸次出現在中國典籍中的神話創世故事“盤古開天辟地”,盤古生于渾沌如雞卵的太古時代。隨著盤古的日漸生長,世界漸由盤古的身體發膚形成。古代巴比倫神話中,恩利爾和馬爾都克殛殺女性靈體提亞瑪特,分解其尸,以上半造天宇和星辰,以下關造大地與動植物。 可以猜想,無論由卵,或由類人靈體生成的世界,都與原始人對卵或人體的神秘生育與生長的力量的了解與崇拜,有所關聯。 在無數次的獻祭過程中,作為祭品的犧牲,包括人體的各個部分,與所為之奉獻諸自然神(自然萬物)之間,便逐漸建立了一種神秘的一一對應關系。而這一次次獻祭儀式則成了原初人類最重要的營造活動的起源。 ●“天啟”建筑觀 ——最初的建筑是怎樣形成的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人類最早的建筑行為,是為了解決人類遮風蔽雨的需求,是一種簡單的自覺與自為的活動。但是,在作為文化史的建筑歷史的研究中,不同文化間建筑空間與造型的巨大差異常常使人困惑不解。因而,人們常常對可能造成這些差異的一些問題感到困惑;人類歷史上的建筑及其空間形成,其原初的形態究竟是由何人,又是怎樣才創造出來的;人類最原始的建筑活動,究竟出于一種什么目的,是什么力量驅使人們為了建造一座原初的建筑,去搬動一塊石頭,或樹立一根木柱,在他們的原初意識中,建筑究竟是一種什么東西……。 我們無法設想,戰戰兢兢地生活在無窮無盡的恐懼與禁忌之中的原始人,會毫無顧忌地折斷一根樹枝,或搬起一塊石頭,搭造起一個全然是新物品的屋舍,然后無所顧忌地棲身其中。因為,在原始人心目中,這樹木、石頭及至房屋本身,都是一種有“靈”的存在。他們相信,如果沒有巫師的參與允諾,任何盲目的嬗越,都可能遭受某種“超自然力”的報復。 而第一個“設計”出建筑的建筑師,又是怎樣完成他的設計,如何描述他的“藍圖”呢? 事實上,人類早期的建筑行為,有許多并非純然是為了解決人的簡單的遮風避雨的需求。如在世界各地的史前遺址中,廣泛存在的史前巨石建筑,多是一些尺度巨大的建筑遺存,如果不是受觀念中所崇信的某種超自然力的驅使,并為了某種我們今日感覺神秘莫解的原因,這樣龐大的建筑行為,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原始人那里,幾乎是不可能想象的。 首先,房屋的選址,就是一件十分審慎的過程,需要有一定的巫術儀禮的支持。中國古代的相宅術,傳說是黃帝時所創,其最早的證據,至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而這種帶有濃厚巫術色彩的做法,很可能就是起源于原始人選擇房屋基址的巫占禮儀。中國古來在建房中的諸多禁忌,包括擇吉日良辰破土,上梁,“不可在太歲頭上動土”等等,其實都是上古時代巫術 禁忌行為的一種延伸。 另外,建造房屋的時候,需要砍伐樹林。而砍樹在原始時代,絕不是一件隨意的事情,必須經過一系列巫術禮儀,以取得超自然力的默許,“允許他們砍樹,這時巨大的樹干倒下來,就不會壓著任何人,……”反之,則會發生不幸事故。古印度的吠陀經典中,就有由祭司主持砍伐用來制作“獻祭木”的樹木的巫術禮儀的記載。 其實,在原始人的觀念之中,房屋本身的存在,也很可能并不是一開始就供之居住的,而是與一定的神秘力量相關聯的,比如在許多文化的原始穴居中,如西亞的史前遺址、愛琴文化的聚落遺址以及在中國西南一些原始民族的村寨中,往往在室內中央設一個火塘。古代愛琴聚落大房子中的火塘,還是一個晝夜由衛士守護的圣物,并被稱之為Hearth,其中隱蘊了“大地中心”(Heart of Earth)的內涵。因而,這火塘就具有了某種神圣的意義,或者說與某種神秘的宇宙力量相聯屬的。同時,也就賦予了建筑物本身以某種神秘的內涵。 因此,最早的房屋很可能是供神靈居住的,與巨石建筑一樣是用于祭祀或巫術禮儀活動的。而人類自己,在沒有能力建筑較大的建筑空間時,往往會利用山巖間發現的洞穴。人們在洞穴中支起火塘,并在洞穴深處的石壁上,繪上各種動物形象的巖畫。于是,一座為史前獵人們生活起居,及進行狩獵前的巫術禮儀活動而設的具有建筑意味的空間,就創造出來了。在法國、西班牙、環地中海的北非、西亞甚至南非地區,都曾發現有這種繪有動物巖畫的史前洞穴。 即使是這些巖畫本身,對尚處于蒙昧狀態的原始人而言,也不是原始藝術家們的純然創造,而是某種超自然力作用的結果。原始藝術家是一個術士,他的圖畫具有符咒的全部功效,是一種妖術。在原始人看來,原始繪畫,同原始的舞蹈一樣,是一種巫術行為,是超自然力通過原始畫家之手,以展示其自身的神秘力量的。 在繪畫中,藝術家——術士,必須進入一種入定狀態,思想高度集中,使自己的靈魂成為“空白”,然后喚起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使他與野牛、猛犸象、馬或鹿合二為一,直到被動物本身的靈魂所占有。于是,便能夠在洞穴的巖壁上描畫動物的形象。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推測性的結論:亦即,真正的創作者—(原始人在觀念中認為)—是超自然力本身,在這里,實際上所涉及到的,是藝術的“天啟性”的問題。即將藝術的起源歸之于原始人所相信的某種超自然力的創造。而原始建筑師,或許就是一個巫師,在他感覺沒有得到超自然力—神靈的默許之時,是不會有任何作為的。而一旦當他相信所謂超自然的神力,在他胸中涌動,并給他以種種的隱喻和暗示之后,建筑的建造過程,也就循著超自然力—神靈—啟示的方向,順利地開展并完成。因此,在原始人看來,建筑也應歸于某種“天啟”的產物。 奴隸制社會的建筑 古代埃及的建筑 石建筑的能工巧匠 瑪斯塔巴(Mastada)-金字塔的原形 多層金字塔的演化 峽谷里的陵墓 太陽神廟 古代埃及的建筑 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在這里產生了人類第一批巨大的紀念性建筑物。 埃及的領土包括上下埃及兩部分。上埃及是尼羅河中游峽谷,下埃及是河口三角洲。 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成為統一的奴隸制帝國,埃及的奴隸主直接從氏族貴族演化出來,民族公社沒有完全破壞,公社成員受奴隸主奴役,地位同奴隸相差無幾。因此國家機器特別橫暴,形成了中央集權的皇帝專制制度。有很發達的宗教為這種政權服務,產生了強大的祭司階層。皇帝的宮殿、陵墓以及廟宇因此成了主要的建筑物,它們追求鎮懾人心的藝術力量。 古埃及建筑史的三個主要時期: 第一、古王國時期 公元前三千紀.這時候 氏族公社的成員還是主要勞動力,龐大的金字塔就是他們建造的。反映著原始的拜物教,紀念性建筑物是單純而開廓的。 第二、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1-18世紀。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起來,出現了一些有經濟意義的城市。新宗教形成了,從皇帝的祀廟脫胎出來神廟的基本型制。 第三、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6-11世紀,這是古埃及最強大的時期,頻繁的遠征掠奪來大量的財富和奴隸。奴隸是建筑工程的主要勞動者。最重要的建筑物是神廟,它們力求神秘和威壓的氣氛。
拉姆西斯二世是古埃及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法老,他的一生征戰南北,留下了赫赫戰功。舉世聞名的拉姆西斯二世神廟的原址坐落在現在阿斯旺大壩所在的位置,它具有極高的數學、天文學價值。幾千年來,每年只有2月21日(拉姆西斯二世生日)和10月21日(拉姆西斯二世登基日)清晨,太陽光準時直射神廟大門,水平穿過61米的柱廊直抵隧道洞底,不偏不倚地照在拉姆西斯二世的石像上。20世紀60年代初,為了修建阿斯旺高壩,神廟被搬遷,盡管數千名科學家經過周密 計算挽救了神廟,可終究留下了永久的遺憾,太陽光照在拉姆西斯身上的時間被推后一日,分別是2月22日和10月22日。 ●石建筑的能工巧匠 尼羅河兩岸缺少良好的建筑木材,古埃及勞動者使用棕櫚木、蘆葦、紙草、粘土和土坯建造房屋,并且至遲在古王國時期,已經會燒制磚頭,會用磚砌筑拱券。大約因為難得燃料,難得大材來制作模架,所以磚和拱券結構沒有重大發展。 石頭是埃及主要的自然富源,勞動人民以異常精巧的手藝用石頭制造生產工具,日用家具,器皿,甚至極其細致的裝飾品。早在用石頭做工具的時候,公元前四千紀,就會用光滑的大塊花崗石板鋪地面。公元前三千紀之初,皇帝的陵墓和神廟就用石材建造了。古王國時期大量極其巨大的紀念性建筑物,砌筑得嚴絲合縫,在沒有風化的地方,至今連刀片都插不進去。哈弗拉皇帝的祀廟的入口處,有塊石材長達5.45米,重達42000公斤。中王國時期,青銅工具還不多,卻用整塊石材制作了許多幾十米高的方尖碑,最高的競達52米,細長比大致為1∶10。新王國時期的神廟中,有些石梁的長度已經超過9米,而柱子竟有高達21米左右的。 在這些堅硬的花崗石上,古埃及的勞動者早在主要用石質工具的時期,就刻下了大量的浮雕,用巨大的雕像裝飾紀念性建筑物。不僅在石材上雕出用木材或紙草的柱子模樣,甚至逼真地刻出編織的葦箔的模樣來。 古王國時期的金字塔,方位和水平的準確,幾何形狀的精確都很驚人,誤差幾乎等于零。在庫富金字塔大墓室的門口安置了五十多噸重的大石塊,在神廟大門前豎立二、三十米高的修長方尖碑,在神廟主殿里架設好幾十噸重的石梁,都是起重運輸技術上的重大成就。 ●瑪斯塔巴(Mastada)——金字塔的原形
古埃及比較原始的住宅大致有兩種。一種以木材為墻基,上面造木構架,以蘆葦束編墻,外面抹泥或者不抹。屋頂也有用蘆葦束密排而成的,微呈拱形。這一種在下埃及比較多。 上埃及的以卵石為墻基,用土壞砌墻,密排圓木成屋頂,再鋪上一層泥土,外形象一座有收分的長方形土臺。 建于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8世紀。
古埃及人迷信人死之后,靈魂不滅,只要保護住尸體,三千年后就會在極樂世界里復活永生。因此他們特別重視建造陵墓。有財有勢的人家的陵墓很考究。早在公元前四千紀,除了龐大的地下墓室之外,還在地上用磚造了祭祀的廳堂,其形式可能源于當時貴族的長方形平臺式磚石住宅的模仿。內有廳堂,墓室在地下,上下有階梯或斜坡甬道相連,后來的金字塔是從此發展起來的。 ●多層金字塔的演化 陵墓模仿住宅和宮殿,是因為一方面人們只能根據日常生活來設想死后的生活,另一方面,人們只能從熟悉的住宅為藍本,探索其他各種建筑物的型制和形式。 后來,皇帝的陵墓漸漸改變了型制。因為原始的宗教不能滿足皇帝專制制度的需要,必須制造出對皇帝本人的崇拜來。這就必須把他們的陵墓發展為紀念性的建筑物,而不僅僅是死后的住所。于是,第一王朝皇帝乃伯特卡(Nedetka)在薩卡拉的陵墓,就在祭祀廳堂之上造了九層磚砌的臺基,向高處發展的集中式紀念性構圖萌芽了。 薩卡拉的昭賽爾金字塔 到了古王國時期,隨著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和強盛,越來越刻意制造對皇帝的崇拜,用永久性的材料——-石頭,建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陵墓,最后形成了金字塔。
第一座石頭的金字塔是薩卡拉的昭賽爾金字塔,大約造于公元前三千年,它的基底東西長126米,南北長106米,高約60米。它是臺階形的,分為6層。周圍有廟宇,整個建筑群占地約547×278米。 但是,昭賽爾金字塔的祭祀廳堂,圍墻和其他附屬建筑物還沒有擺脫傳統的束縛,它們依然模擬用木材和蘆葦造的宮殿,用石材刻出那種宮殿建筑的種種細節,不過,這做法也有一定的藝術效果,它們的纖細華麗把金字塔映襯得更端重,單純,紀念性吏強。 昭賽爾金字塔建筑群的入口在圍墻東南角,從這里進入一個狹長的、黑暗的甬道,走出甬道,就是院子,明亮的天空和金字塔同時呈現在眼前。這個建筑處理的用意在造成從現世走到了冥界的假象。而死后有皇帝仍然在冥界統治著。光線的明暗和空間的開闔的強烈對比,同時震撼著人們的心,著力渲染皇帝的“神性”。 麥登金字塔
麥登金字塔 (Pyramid at Meydum)建于第三王朝末朝,塔底邊144.5米見方,高約90米,塔身下部斜度呈51°。 達舒爾金字塔
建于公元前2723年。塔底邊187米見方,高約102米。塔身下部斜度呈43°,上部斜度呈54°15′。 吉薩金字塔群
公元前三千紀中葉,在三角洲的吉薩(Giza),造了三座大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大金字塔,在今開羅近郊,主要由大金字塔(Khufu)、哈夫拉金字塔(Khafra)、孟卡拉金字塔(Menkaura)及大獅身人面像(Great Sphinx)組成。周圍還有許多“瑪斯塔巴”與小金字塔。 由于埃及人的生死觀及信奉太陽神的影響,認為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就像每天于東方出生及西方死亡,故金字塔都建于尼羅河西邊。 吉薩的三座金字塔的排列是按照獵戶座的腰帶(The Belt of Orion)排列,而以尼尼羅河作作為銀河。因為地球有歲差數(precession)的問 題,所以這是按照1050BC的天象而定。獵戶座對埃及人有重要意義的,因為他們相信神是住在獵戶座,亦即天堂所在。 古夫王金字塔底部四邊幾乎是正北、正南、正東、正西,誤差少于1度。雖然以觀星來測定方位,但以肉眼可以令誤差少于1度?究竟埃及人是運用什么工具計算?(建設悉尼歌劇院時,也利用電腦計算了三年)利用先進電腦星圖程序,模擬過去三萬年間任何吉薩高原上空的星象。 回到公元前2500年,發覺四條坑道分別指向當時正在穿越子午線的四顆特殊恒星。它們分別對正小熊星座的第二顆星“帝星”、大犬座最明亮的第一顆星“天狼星”、“北極星”及天龍座第一星“右極星”。 利用電腦我們證明公元前2500年前后,大金字塔的四條坑道對準了四顆恒星。而也知道坑道與恒星對應關系,因橫行緯度不斷在變而相對結束,就只有一個世紀左右。這個現象用天文學中的“歲差”。 吉薩三大金字塔的排列和獵戶座中三粒腰帶星的排列有著特殊的關系。利用電腦模擬回到公元前1050年,天上跨越子午線的獵戶座三粒腰帶星的排列和地上吉薩三大金字塔排列格局是一樣,而天上的星河和地上的尼羅河的位置分布也全對稱。這種天地相互對應的關系并非偶然的巧合。 胡夫金字塔,是其中最大者。形體呈立方錐形,四面正向方位。塔原高146.4米,現為137米,底邊各長230.6米,占地5.3公頃,用230余萬塊平均需約2.5噸的石塊干砌而成。塔身斜度呈51°52′,表面原有一層磨光的石灰巖貼面,今已剝落,入口在北面地17米高處,通過長甬道與上、中、下三墓室相連,處于皇后墓室與法老墓室之間的甬道高8.5米,寬2.1米,法老墓室有二條通向塔外的管道,室內擺放著盛有木乃伊的石棺,地下墓室可能是存放殉葬品之處。這座灰白色的人工大山,以蔚蘭天空為背景,屹立在一望無際的黃色沙漠上,是千百萬奴隸在極其原始的條件下的勞動與智慧結晶。 ●峽谷里的陵墓 中王國時期,首都遷到上埃及的底比斯(Thebes),峽谷窄狹,兩側懸崖峭壁。在這里,金字塔的藝術構思完全不適合了。皇帝們仿效當地貴族的傳統,大多在山巖上鑿石窟作為陵墓。于是,就利用原始拜物教中的山巖崇拜來神化皇帝。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陵墓的新格局是:祭祀的廳堂成了陵墓建筑的主體,擴展為規模宏大的祀廟。它造在懸崖之前,按縱深系列布局,最后一進是鑿在懸崖里的石窟,作為圣堂。整個懸崖被巧妙地組織到陵墓的外部形象中來,它們起著金字塔起過的作用。 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大約公元前二千年,在戴爾——埃爾——巴哈利造的曼都赫特普三世的墓,開創了新的型制。一進墓區的大門,是一條兩側密排著獅身人首像的石板路,長約1200米。然后是一個大廣場,它當中沿道路兩側排著皇帝的雕像。由長長的坡道登上一層坪臺,坪臺前緣的壁前鑲著柱廊。坪臺中央有一座不大的金字塔,它正面和兩側造著柱廊。它后面是一個院落,四面有柱廊環繞。再后面是一座有80棵柱子的大廳,由它進入小小的圣堂,是鑿在山巖里的。 ●太陽神廟
到了新生王國時期,太陽神廟代替陵墓成為皇帝崇拜的紀念性建筑物,占了最重要的地位。 廟宇有兩個藝術重點:一個是大門,群眾性的宗教儀式在它前面前舉行,力求富麗堂皇,和宗教儀式的戲劇性相適應。另一個是大殿內部,皇帝在這里按受少數人的朝拜,力求幽暗而威壓,和儀典的神秘性相適應。 門的樣式是一對高大的梯形石墻夾著不大的門道。為了加強門道對石墻的體積的反襯作用,門道上檐部的高度比石墻上的大得多。 石墻上滿布著彩色的浮雕,圓雕也著彩色。這大門的景象是喧鬧的,熱烈的,皇帝在這里被一套套儀式崇奉為“澤被萬物的恩主”。 方尖碑
古埃及崇拜太陽的紀念碑,常成對的豎立在神廟的入口處。其斷面呈正方形,上小下大,頂部為金字塔形,常鍍合金。高度不等,已知最高者達五十余米,一般修長比為9-10:1,用整塊的花崗巖制成,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陰刻圖案。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運到西方國家。 奴隸泥屋 由一雜院與居室組成,簡陋擁擠,當時奴隸大多沿有固定的棲所。 卡納克 阿蒙神廟(Great temple of ammon)
新王國時期,皇帝們經常把大量財富和奴隸送給神廟,祭司們成了最富有,最有勢力的奴隸主貴族。神廟遍及全國,底比斯一帶神廟絡繹相望,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卡納克(karnak和魯克索(luxor)兩處的阿蒙神廟。
卡納克的阿蒙神廟是在很長時間陸續建造起來的,總長336米,寬110米。前后一共造了六道大門,而以第一道為最高大,它高43.5米,寬113米。 主神殿是一柱子林立的柱廳,寬103米,進深52米,面積達5000平方米,內有16列共134根高大的石柱。中間兩排十二根柱高21米,直徑3.6米,支撐著當中的平屋頂,兩旁柱子較矮,高13米,直徑2.7米。殿內石柱如林,僅以中部與兩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側窗采光,光線陰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權神化”的神秘壓抑的氣氛。 在卡納克神廟的周圍有孔斯神廟和其他小神廟,宗教儀式從卡納克神廟開始,到魯克索神廟結束。二者之間有一條一公里長的石板大道,兩側密排著圣羊像,路面夾雜著一些包著金箔或銀箔的石板,閃閃發光。 這些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精神在物質的重量下感到壓抑,而這些壓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點,這也就是卡納克阿蒙神廟藝術構思的基點。 奴隸制社會的建筑 兩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 烏爾 觀象臺 薩艮王宮-亞述文明的遺跡 帕賽玻里斯宮 兩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 兩河下游的文化發展最早,同埃及約略同時。公元前四千紀,在這里建立了許多小小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9世紀之初,巴比侖王統一了兩河下游,甚至征服了上游。公元前900年左右,上游的亞述王國建立了版圖包括兩河流域、敘利亞和埃及的軍事專制的亞述帝國(Assyrian),并開始興建規模宏大的城市與宮殿。公元前625年,迦勒底人征服亞述,建立新巴比侖王國,巴比倫城重新繁榮,成為東方的貿易與文化中心,到公元前539年被波斯帝國所滅。 古西亞的建筑成就在于創造了以土作為基本原料的結構體系和裝飾手法,從夯土墻開始至土壞磚和燒磚,隨后又創造了用來保護和裝飾墻面的面磚和彩色玻璃磚。對后來的拜占廷建筑和伊斯蘭建筑影響很大。 ●烏爾 觀象臺
觀象臺(Ziggurat)又稱山岳臺,是古代西亞人崇拜山岳、崇拜天體,觀測星象的塔式建筑物。當地居民崇拜天體,但從東部山區來的居民帶來了崇拜山岳的信仰,他們認為山岳支承著天地,山里蘊藏著生命的源泉,天上的神住在山里,山是人與神之間交通的道路。他們把廟宇叫做“山的住宅”,造在高高的臺面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對集中式高聳構圖的紀念性加深了認識,終于形成了叫做山岳臺的宗教建筑物。后來,當地居民的天體崇拜也采用了這種高臺建筑物,它的型制同天體崇拜的宗教觀念也是適合的。 山岳臺是一種多層的高臺,有坡道或者階梯逐層通達臺頂,頂上有一間不大的神堂。坡道或階梯有正對著高臺立面的,有沿正面左右分開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古埃及的臺階形金字塔或許同它有過聯系。 公元前三千紀,幾乎每個城市的主要廟宇都有一個或者幾個山岳臺或者天體臺。殘留至今的烏爾(UR)的月神臺,是夯土的,外貼一層磚,砌著薄薄的凸出體。第一層基底面積為65×45米,高9.75米,有三條大坡道登上第一層,一條垂直于正面,兩條貼著正面。第二層的墓底面積為3723米,高2.50米,以上殘毀,據估算,總高達約21米。 ●薩艮王宮——亞述文明的遺跡 兩河上游的亞述統一了西亞,征服了埃及之后,它的建筑除了當地的石建筑傳統之外,又大量汲取兩河下游和埃及的經驗,幾個皇帝興建都城,建設規模大于以前西亞任何一個國家,它的最重要的建筑遺跡是薩艮王宮(The Palace of Sargon Chorsabad)。 城市平面為方形,每邊長約2公里。城墻厚約50米,高約20米,上有可供四馬戰車奔馳的大坡道,還有碉堡和和種防御性門樓。 宮殿與觀象臺同建在一高118米,邊長300米的方形土臺上。從地面通過寬闊的坡道和臺階可達宮門,宮殿由30多個內院組成,功能分區明確,有房間200余。平臺的下面砌有拱券溝渠。王宮正面的一對塔樓突出了中央的券形入口。宮墻滿貼彩色琉璃面磚,上部有雉堞,下部有高3米余的石板貼面。其上雕刻著從正、側面看起來均形象完整,具有五條腿的人首翼牛像(Winged bull)。大門處的一對人首翼牛像高約3.8米,它們象征著智慧和力量,守護著宮殿。
人首翼牛像是薩艮王宮宮殿裙墻轉角處的一種建筑裝飾。它們的正面表現為圓雕,側面為浮雕。正面有兩條腿,側面四條,轉角一條在兩面共用,一共五條腿。因為它們巧妙地符合觀賞條件,所以并不顯得荒誕。它們的構思,不受雕刻體裁的束縛,把圖雕和浮雕結合起來,很有創新精神。 人首翼牛像是亞述常用的裝飾題材,象征健壯,可能和埃及的獅身人面像有聯系,通過喜特人和腓尼基人傳來。 ●帕賽玻里斯宮
波斯人曾創立橫跨亞非歐的偉大帝國,他們信奉拜火教,露天設祭,沒有廟宇。按部落特有觀念,皇帝的權威不是由宗教建立的,而是由他所擁有的財富建立的,波斯皇帝的掠奪和聚斂不擇手段,他們的宮殿,極其豪華壯麗,卻沒有宗教氣氛。 珀賽玻里斯宮(Palaus of Persepolis)(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所。公元前518-前460年,波斯王大流士和澤爾士所造的宮殿。建筑群倚山建于一高15米,面積460×275米的大平臺上。入口處是一壯觀的石砌大臺階層,寬6.7米,鄰近兩側刻有朝貢行列的浮雕,前有門樓。中央為接待廳和百柱廳,東南面為宮殿和內宮,周圍是綠化和涼亭等,布局整齊但無軸線關系。伊朗高原盛產硬質彩色石灰巖,再加上氣候干燥炎熱,所以建筑多為石梁柱結構,外有敞廊。 |
|
來自: 新用戶8287dExv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