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勤業 申元村
伴隨著西部大開發,包括黃土高原在內的西部地區掀起了大規模的荒山綠化、退耕還林的熱潮,以求恢復當地的植被,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這是應當大力提倡和肯定的好事。最近,中央領導同志也一再強調加速退耕還林還草,恢復黃土高原的植被,改善生態條件。但是,如何恢復和重建黃土高原的植被,卻值得認真思考和研究。 保護與恢復并重 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對黃土高原歷史時期的植被狀況存在“森林茂密”的誤解。一些歷史地理學者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和現今黃土高原地區殘存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提出黃土高原古代是森林和森林草原環境,并有人據此引伸出森林覆蓋率高達53%的結論。對此,應給予科學的分析。根據黃土沉積和孢粉分析結果,黃土高原在有人類活動以前不是森林地帶。大量研究證明,黃土是干旱、半干旱草原氣候環境下的風塵堆積物。在該氣候條件下,不能大面積生長茂密的森林。實際上,《詩經》中有很多詩篇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古代黃土高原草地面積是廣大的,其人文特點也證明灌叢和草地面積廣大。同時,歷史時期黃土高原內部也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如全新世晚期(距今約1萬年),草原帶的南界大致在固原、環縣、靖邊、榆林一線分布。降水量或干燥程度使不同的地帶分布著完全不同的潛在植被。 根據地植物調查和現代氣候條件恢復的植被地帶分布,黃土高原東南部氣候適宜,降水量較豐,是農業發展和林業建設的主要區域,可以采取以喬木為主,喬灌草結合來恢復植被。但西北部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已屬于干草原地帶了。氣候和環境條件較差,雖然目前有較多的耕地,但屬于超地帶性開墾,退耕以后所能夠恢復的只能是草原,而不是森林,因此,應是將來退耕還草的主要區域,植被恢復只能以草為主,局部隱域環境下種植少量灌喬木。目前,這類地域普遍反映“年年造林不見林”,原因就在沒有正確認識這樣的規律。至于毛烏素沙地及其以北地區,屬于半荒漠地帶,降水量更少于250毫米,原生植被中從來就沒有森林出現,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基本上不適宜于林業的發展。 干草原生態環境是較脆弱的,因此,黃土高原的生態建設和植被恢復,尤其是它的中、北部更多的是應強調保護、恢復、重建和維持相結合。保護即首先要停止人為的負面干擾和破壞,并對其進行合理控制和有效利用,使其向好的方向轉化。恢復即通過人工干擾建立一個原始的、過去曾經有過的生態系統,這是國際生態學領域的前沿課題,當然,要想確切地掌握某地原始存在的生態系統狀況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建立一個與原始生態系統一樣的群落了。然而,應該把恢復定位在修復被破壞的或功能受阻的生態功能和特征上,即不一定要恢復到原始狀態,也不可能恢復到原始狀態,只要恢復到某一個比較穩定的中間狀態即可以迅速、持久地提高生產力。對于退化比較嚴重的生態系統,尤其是自然植被已經不復存在或林下土壤條件已經發生根本變化的地區,應采取重建的途徑。重建的生態系統應是高效的,因為它與改變了的生態系統相適應。而對于那些恢復和重建極其困難的地區,則要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 制定一個符合自然規律的規劃,講求實效,避免一哄而上 為了滿足生態建設和退耕還林還草的需要,應該制定一個符合客觀實際的生態建設規劃。黃土高原具有明顯地域分異。從理論上說,自然地域分異規律是地表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綜合體有機結合并在空間地域上有規律分布的反映。它的顯著特征,一是類型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二是空間尺度上的多級性。即類型的多樣性和等級性反映了自然界是一個多級物質系統的鑲嵌體系。各級物質系統都有相對獨立的存在和運動規律。這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由于某個地域所處的位置所決定的。本區根據不同的溫度狀況和水分條件的組合、不同地貌類型和地面組成物質,以及決定水土流失、風沙危害狀況的地區性特點,可以劃分為3個不同的自然地帶(或者稱為生物氣候帶)和若干個自然區。這個劃分是認識生態環境的一個宏觀框架,可以也應該成為制定治理措施的基礎。按照這個劃分,大體上在吉縣、延安、慶陽和天水一線以南地區是半濕潤落葉闊葉林帶。在這一區域內,只要是夏綠的喬木,如櫟等一般都能正常生長成材,形成喬木林。在這一地區,倘若把坡耕地退下來,通過封育,也可以自然地生長出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而在上述一線以北至長城一線之間的區域,屬于半濕潤-半干旱的森林草原--草原帶。除溝谷及部分陰坡水分條件較好,可以生長耐旱的喬木樹種外,墚峁坡頂只能種植灌木和草本,喬木雖然能成活,但長不大,成為小老樹。長城一線以北屬于半干旱—干旱的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帶。在這個地帶內,除了局部匯水地段外,一般只能生長草本植物和半灌木、灌木。在上述各自然地帶內,由距海遠近、地貌類型和地貌部位、地面組成物質等因素的影響,還有地方性的和微地域的差異。如同一條流域,山上山下、坡向、坡度不同,植被、土壤及小氣侯狀況會有一定的差異,治理時都應采取不同的方式。如無定河流域的一個小范圍內,自下而上就具有溝底地、溝谷坡地、三級墚峁地、二級墚峁地、一級墚峁地等不同的層性組合,水土保持規劃、措施和農林牧配置均應按地域分異及地段層性規律進行。但實際情況往往是一哄而上,缺乏科學的指導,一提退耕,要么統統還草,也不管是否適宜種草。要么統統還林,也不管退下來的地是否適宜植樹。更不問適宜種植哪種樹。建國以來,在陜西綏德韭圓溝、隴中華家嶺所種植的樹,雖然活了下來,但至今胸徑只有10厘米左右,而且頂部開始枯萎。前些年,“三北”防護林到處都種植楊樹(群眾稱之為“楊家將”),結果也都成為小老頭樹或枯死木。植物與水的關系非常復雜,還有許多未知數需要研究。三北防護林規模很大,雖確有一些生長不錯的楊樹林,但也有大量的枯死樹,還有許多未成活的樹根。個別地區造林,使土質變干,導致了更加干旱化的趨勢,也是客觀事實。 違反客觀規律的事,近年來不斷發生。2000年,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將400畝固定沙丘推平種上柏樹,結果柏樹沒有成活,反使沙丘復活,固定沙丘變成流動沙丘。又如,黃土高原北部某縣應在秋季造林為宜,但去年為趕進度,在春季種樹50萬株,結果只活了108株,群眾稱之為梁山好漢。有的無論陡坡緩坡,坡頂坡腳用同一種規格的整地方法,高低整齊,整個山坡寸草不留。看上去氣派美觀,但卻違反了生態學原理。倘若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確實令人擔憂,黃土高原的生態建設勢必處于無序的盲目狀態。究其原因,都是缺乏一個科學的生態環境治理規劃。整個黃土高原地區如此,有關省區、縣也應該有相應的規劃。這個規劃應該是符合生態原理的。符合客觀實際的,既揭示生態環境特點,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供決策使用的規劃,而不是空洞無物的,或僅有煩瑣數字和表面現象的規劃。有了這樣一個規劃,才能高屋建瓴、統觀全局,取得良好的效果。大量的實踐表明,在450毫米降水的山坡種植喬木可以成活,但不成林,在550毫米降水的山坡造林可以成林,但不能成材。因此,在500-600毫米降水的地區大規模推進造林工程時,應貫徹林跟水走的原則,把喬木配置在陰坡和集水的溝道里,陽坡種草或灌木。在500毫米以下的地區,最適宜的是種草和灌木。檸條、沙棘等灌木在半干旱地區有很強的生命力和適應性。草田輪作,種草養畜,是半干旱地區很好的生態模式。有一種觀點認為種樹能改善氣候,還經常拿蘭州附近榆中縣的興隆山作為例證。榆中縣海拔1874米,年降水量406.7毫米。興隆山海拔2200米以下為半干旱草原,沒有森林,2200米-2800米為半濕潤森林草原,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天然林的主要樹種為楊、樺等。2800米以上為適宜高寒半濕潤生境的灌叢。因此,不能把山地垂直帶上的森林推廣到高原面上。至于以興隆山為例論證森林增加降水更屬誤導之談。興隆山位于蘭州以東,水汽來源先于蘭州,且有山地阻隔,年降水量自然較其西的蘭州(327.7毫米)為高。兩地的生態條件根本不同。一個地區的降水主要決定于大氣環流和地理位置,人工植樹種草的基本功能主要是改善地表覆被情況。 調查數據表明,目前經濟林過熱的現象十分普遍,在生態十分脆弱的黃土高原地區,1998年新增造林面積的90%是經濟林。近年這種趨勢還在發展。還有一些地方大量種植葡萄作為保持水土、防止風沙的一種方法,都值得商榷。與生態林相比較,經濟林雖然也具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但防護和控制能力較弱,每年還要除草松土。在一些位置偏北的地區,種植葡萄冬季來臨前需要培土,春初又要松土,容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甚至風沙災害。此外,經濟林的耗水量也比生態林大。談起這個道理,農民們不是不懂,而是利益驅動。種生態林的直接經濟收益遠遠敵不過經濟林。這從一個側面提醒我們,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生態建設與農民的利益之間,還缺乏一個有效的調節機制,“誰種樹、誰護林、誰收益”的原則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成則在水,敗也在水。遏止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本著眼點在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其中,水是關鍵。黃土高原地區的北半壁是干旱半干旱地區,年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荒漠地區則在250毫米以下。隨著全球環境變暖,降水還可能減少,近幾年連續干旱的狀況已導致生態、環境的加速退化。水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是非常突出的問題。部分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用水被嚴重擠占,水管理粗放以及人為的水土流失非常常見。現在往往一提到水土流失、沙塵暴,就馬上想到退耕還林還草,但還林還是還草?什么地方還林?什么地方種草?種什么林或種什么草?退耕還林還草的具體舉措是多種多樣的,絕不能采取一刀切的辦法。山西的降水量相對較適合于林木的生長,可以還林為主,但也應該重視林、灌、草的配合。陜西北部和隴中比較干旱,則應以還灌、草為主,而不宜盲目的強調還林。有關部門計劃在今后10年造林1.4億畝,按西北地區7000萬畝計算,按刺槐林耗水量測算,總耗水量在350-1100億立方米,與目前西北的總可利用水資源量相當。也就是說,西北地區的水資源只能全部用作造林。我國草原無林是一個明顯的特點,對大面積造林一定要慎之又慎。 重在改善當地群眾的生活和生產環境 建國以來,關于黃土高原治理的方針大略,一直存在爭論。我們認為有一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那就是沒有將群眾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因而也就沒有將群眾治理生態環境的積極性長期持久地調動起來。沒有群眾長期持久地調動起來。沒有群眾長期持久的積極性,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建設也只能是一句空話。當前的生態環境建設應該吸取過去經驗教訓,處理好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辯證關系。應該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犧牲生態效益換取經濟效益固然不對,但只顧生態效益而忽視經濟效益也不可取。道理很簡單,沒有經濟效益,在現在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就得不到群眾的支持,影響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治理成果難以鞏固,生態效益難以持久。目前,在西部大開發中,強調生態環境建設的優先地位,一些地方提出“西部大開發,生態要先行”等口號。個別地方搞所謂的生態形象工程。為了種草種樹,不惜犧牲其他行業的利益,甚至不顧群眾日常生活的需求。他們在處理生態環境建設中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時,把生態效益放在第一位的,而經濟效益是第二位的。這種提法和做法未必妥當。生態和經濟兩者不是矛盾的對立面,而是矛盾的統一體,實施上存在第一性與第二性,但效果應是兩者相容相促的。經濟效益是基礎,生態效益是保障,兩者應該并舉,緊密結合,而不能偏廢,在開發自然資源時,同時注意保護環境和生態。在考慮當代人利益時,注意不能剝奪子孫后代的發展機會和發展權利。黃土高原“害不除則利難興,不興利亦難除害”。盡管目前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經濟補救措施,如以糧代賑,補助苗木和草種,鼓勵退耕還林還草,每退一畝坡耕地國家給200斤糧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達到生態與經濟的同步發展。但是,群眾對此并沒有表現出想象中的熱情。原因之一是當地并沒有過多的糧食,而從外地產糧區調入需要運費,運費就相當于當地糧價。這部分錢由誰來掏,地方不愿掏,農民掏不起,從長遠看國家掏行嗎?原因之二是群眾心有余悸,擔心三年五年后,國家不給糧食了,怎么辦?到那時有可能重新耕種退下來的坡地。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在退耕還林還草的同時必須加大水土保持措施的力度,配套基本農田建設,滿足農民要吃飯要花錢的現實需要。只講生態效益而不顧經濟效益,最終導致失敗的例子并不少見。寧夏西吉縣,在80年代中期接受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援助的2605項目。其實質就是一個以糧油換生態的計劃。當時效果的確不錯。但一期五年援助結束了,糧油供應停止,由于經濟效益未能跟上,農民的基本生態沒有保證,結果又將退下來、已成為林草地的坡地重新開墾成為耕地種植糧食,生態環境依舊如故。前車之鑒不能不吸取教訓,應該很好研究。又如,陜西榆林是全國的治沙典型。所治之處,確實有塞外江南、秀美山川之感。生態環境建設之所以能到今天的程度,一個重要原因是得到國家無償投資,每平方公里累計達到40萬元。現在的問題是國家要停止撥款。今后的道路如何走?如果找不到新的出路,二次沙化也不是危言聳聽。 恢復黃土高原的植被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黨中央面向新世紀作出的戰略決策。西部大開發戰略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一方面,西部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大部分土地為高山、丘陵和戈壁沙漠,非耕地占西部土地總面積的95.8%。西北干旱缺水。長期無序開發導致相當一部分地區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因此,加緊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治理水土流失等為中心的生態建設,是西部今后10年甚至更長時間需要著力完成的一項重大任務。 恢復黃土高原的植被要靠水土保持,而這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群眾積極參與,地域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復雜系統工程。它不僅包括種草種樹等生物工程措施。也包括水利水保工程措施。這既需要水土保持部門主持,又是任何一個行政部門都難以單獨完成的。但是,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黃土高原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的生態環境建設有多個部門承擔、分別管理。在黃土高原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十分艱苦,公益性很強。90年代以前,受國家財力限制,水土保持的實際投資雖然年年有所增加,但總量有限。有些部門或領導自覺或不自學地把水土保持視為包袱,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近年,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家做出西部大開發的決策,并且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西部大開發的切入點,從而加大了投資力度。這種情況極大地激發了相關部門參與水土保持的積極性。不論動機如何,由不愿干到積極參與,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和變化。但另一方面,部門之間爭領導權的情況也隨之發生。與生態環境建設有關的部門要爭,與生態環境建設無關的部門也爭。實際情況是林業部門在搞退耕還林還草,水利部門在搞退耕還林還草,計劃部門也在經營退耕還林還草,甚至民政部門也在管退耕還林還草。其結果是重復投資,成績重復統計,治理效益重復估算,成效遠遠低于實際。爭領導權的關鍵是爭投資,這種無序的混亂狀況只能是既浪費財力物力,又浪費人力,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這種條塊分割、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的現象危害很大,應盡快糾正,否則后果不堪設想。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應該貫徹整體性原則,在黃土高原應以水土保持為龍頭,以水土流失的治理為基礎,以縣為基本組織和管理單元,農林水等部門相互配合。現有的行政管理體制應該打破。另外,應加速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嚴明責任制,獎罰分明。對由失職瀆職、瞎指揮所造成的損失應嚴肅處理。 (據《科學新聞》周刊) |
|
來自: longhy2000 > 《生態系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