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當地時間19日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6%,較1月份預測值下調0.8個百分點。為什么再次下調年度經濟增速預期?又有哪些宏觀性因素影響了經濟增速預判? 縱觀全球發展形勢,世界經濟復蘇依然困難重重,甚至階段性下行趨勢明顯。主要問題是受新冠疫情持續波動、地緣政治沖突和貿易保護主義影響,導致全球供應鏈不暢、能源價格波動、勞動力局部短缺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經濟復蘇的韌性和通貨膨脹的走向。加之主要經濟體美國貨幣政策收緊,美聯儲在2022年加息預期不斷增強,可能會引發融資環境收緊和國際資本流向的逆轉,同時高企的債務負擔也是許多國家面臨的重大挑戰。 特別是受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持續影響,引發人道主義危機和西方對俄制裁,將導致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顯著放緩。俄烏沖突通過大宗商品市場、貿易和金融渠道產生全球溢出效應,在削弱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將加劇通脹。為應對通脹高企,全球多個經濟體加息,導致投資者降低風險偏好、全球金融條件收緊。此外,低收入國家新冠疫苗短缺可能導致新一輪疫情暴發。多個問題層出不窮,交織疊加,更加強化了經濟發展阻力。 鑒于以上客觀因素影響,IMF大幅調低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至3.6%。IMF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6%,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2個百分點。具體來看,發達經濟體2022年預計將增長3.3%,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6個百分點;2023年預計將增長2.4%,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2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22年預計將增長3.8%,較此前預測值下調1個百分點;2023年將增長4.4%,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3個百分點。 主要經濟體中,美國經濟今明兩年預計將分別增長3.7%和2.3%;歐元區經濟將分別增長2.8%和2.3%;中國經濟將分別增長4.4%和5.1%。 中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速4.8%,比全年預測目標5.5%降低0.7個百分點,可見全球經濟發展降速也是影響國內經濟發展速度的重要因素。樂觀的是中國的經濟增速依然處于世界各國增速排名第一方陣靠前位置,這也實屬不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