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葉劍英偶然問身邊的工作人員:
就在葉劍英問起王扶之的情況時,他已經在山西擔任了五年的省委書記。 王扶之無疑擁有著相當老的革命資歷。 1923年9月23日出生于陜西子洲縣三眼泉樓砭傅家新莊,1935年就參加了革命,王扶之參加革命時,年齡只有12歲,還是一個不大的孩子。 因為窮,王扶之很小的時候就輟學,為了謀生,不得不在野外狼出沒的地方干活,但幸運的是,王扶之家鄉那一帶,經常有劉志丹率領的紅軍出沒,時間一長,王扶之發現,這支紅軍部隊與軍閥部隊不同,因為他們的戰士經常為老百姓家里挑水。 一天,王扶之主動找到紅軍隊伍:
紅軍招兵的干部一見他,覺得他一臉的稚氣,不由得問了一句:“你多大了?” 王扶之也不知道哪里來的底氣,直接對那名紅軍干部說:“你看我有多大了?”那名干部上下打量了一下他:“有十六七歲了吧?” 王扶之心里樂開了花:“還真差不多。” 就這樣,王扶之參加了紅二十六軍少共營,這個“少共營”的戰士,年齡最大不過十六七歲,而最小的差不多也和王扶之一樣大。 ![]() 圖|勞山戰役要圖 也難怪紅軍干部看不出來,王扶之少年時便長得高,在那個普遍營養不良的年代,王扶之確實算是“高人一等”,王扶之將軍參軍以后,還癡迷上了打籃球,那時紅軍部隊還有一支業余的籃球隊,王扶之是籃球隊主力,因為生的人高馬大,投球也是一把好手,碰上對方高高躍起投籃,王扶之只需要輕輕躍起,就能把籃球從籃筐中頂出來。 1935年7月,蔣介石調集東北軍4個軍11個師以及晉綏軍孫楚部5個旅、84師、86師一部,對陜甘蘇區發動了第三次圍剿作戰。 到了9月中旬,徐海東率領紅25軍結束長征,抵達陜甘根據地,與紅26軍、27軍一起組成紅十五軍團,面對敵人的進攻,徐海東、劉志丹、程子華等領導人,經過緊急商討,決定采用圍城打援的方式,以一部兵力包圍甘泉城,吸引敵人來源,而主力部隊則埋伏在大小勞山地區,以逸待勞伏擊敵軍。 這一戰紅軍出其不意,國民黨軍第110師進入伏擊圈后,經過五個多小時激戰,斃傷師長何立中以下1000余人,俘團長以下3700余人,繳獲長短槍3000余支,輕重機槍180余挺,炮12門,戰馬300余匹和電臺1部。緊接著紅軍在榆林橋一帶趁敵不備,進攻國民黨軍67軍107師619團,全殲守敵,斃傷敵300余人,俘其團長高福源以下1800余人,繳獲長短槍1300余支,機槍120余挺,炮8門。 王扶之所在的少共營也立下了大功,那時的他手中連一桿槍都沒有,就只有一把梭鏢,當時敵人用東北話山下看到了少共營,十分狂妄,一個個用東北話叫囂:
結果敵人叫得越瘋狂,小戰士打得更興奮,王扶之端著梭鏢一躍而起,直抵一個敵人的脖子,敵人害怕一松手,槍滑落下來。 ![]() 圖|勞山戰役舊址 王扶之就這樣,繳獲了自己從軍以來的第一支槍。 抗戰全面爆發以后,紅十五軍團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4旅,徐海東任旅長,黃克誠任政委,而王扶之也擔任了687團測繪股股長。 與黃克誠的緣分黃克誠調任344旅當政委,與王扶之結下了緣分。 事實上黃克誠調任到紅十五軍團改編的344旅當政委,完全也是一個偶然。 黃克誠參加過大革命,在國民革命軍第八軍中任過職,大革命失敗以后,黃克誠回到老家永興從事農運工作,后來跟隨朱德、陳毅湘南起義的部隊上了井岡山,從黃克誠的任職經歷不難看出,黃克誠大部分時候都是在中央紅軍中任職。 因為多次的提意見,反對“左傾”盲動主義政策,黃克誠曾幾次被降職,就連彭德懷也勸他,但他不為所動,一直到陜北以后,才又獲得重用。 抗戰全面爆發后,紅軍奉令改編為八路軍,黃克誠擔任了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當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不允許八路軍隊伍中設政委一職,可取消政委在八路軍全軍之中帶來的弊端也非常明顯,黃克誠在平型關戰役后,到115師344旅視察發現了這一情況后,立即向中央建議,恢復政委制度以及政治機關。 中央經過考慮后,決定任命黃克誠為344旅政委。經過黃克誠的不懈努力,部隊的風氣得到了全面改善。 黃克誠也在部隊之中樹立起了威望。 在黃克誠的努力下,344旅從一開始的6000余人,發展到了2.5萬人,可謂是兵強馬壯。 ![]() 圖|1941年時任新四軍第三師師長的黃克誠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黃克誠所部被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任師長兼政委,王扶之也隨著部隊改編,到了新四軍第三師,擔任八旅22團通信參謀、2營6連副連長。 之后王扶之調到了師司令部擔任通信股長,就此與黃克誠結下了不解的緣分。 說來也是一樁有趣的事。 王扶之在22團的一次作戰中,繳獲了一輛自行車,團長那時心情估計很不錯,鑒于王扶之干的是通信參謀,就沒有讓他上交,后來王扶之調到了師司令部任通訊股長,臨走前團長還神秘兮兮的對他說:“你有大用。” 等他去了司令部以后,王扶之才發現,自己所謂的大用就是騎著自行車載著黃克誠下部隊視察。 原來,黃克誠幼年時學習很刻苦,熬壞了眼睛,參軍之前眼睛上就是一副厚厚的玻璃鏡片,一旦戰斗激烈的檔口,這副鏡片就十分礙手,敵人也時常能注意到,覺得戴的眼鏡兒的黃克誠肯定是個大官,彭德懷后來專門下了嚴令,不允許黃克誠上前線。 黃克誠這副眼鏡兒給他帶來的困難很多,長征時期,因為眼睛看不見,他的前面需要站一個戰士為他當向導,每當行軍時,黃克誠就用手扶著前面人的肩膀,一次黃克誠前面的人突然停了下來,黃克誠有些奇怪,拍著前面的人催促趕快走,周圍的人哄然大笑,等到黃克誠看清楚眼前時,才發現自己拍的是一頭大黑騾子的屁股。 因為黃克誠高度近視,他騎馬很不方便,索性就將馬送給了別人,但他仍然有出行任務時,王扶之就派上了用場。 部隊提議王扶之給黃克誠當司機,騎著自行車載著他下部隊,就這樣王扶之成了黃克誠的“專職司機”,他不僅要馱著師長黃克誠,還要帶著黃克誠的隨身筆記、地圖等等工具。有時還帶著黃克誠,穿梭于戰場周邊,觀察敵情。 ![]() 圖|王扶之和他繳獲的自行車 一次王扶之載著黃克誠到22團視察,路上突然想到,王扶之以前就是22團出身,于是問了一句:
盡管是老部隊,可王扶之還是據實已告:
黃克誠深以為然,他對王扶之說:
從22團回來以后不久,黃克誠就在三師主辦的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希望第22團的工作來一個徹底轉變》,點名批評的同時,希望22團能夠自己做出改變。 王扶之后來一直跟著黃克誠,從新四軍三師一直到部隊開赴東北,第三師主力開赴東北以后,先是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三師,緊接著部隊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下轄的3個旅(含獨立旅,不含第7旅)分別改稱第四、第五、第六師,王扶之先后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五師司令部作戰科科長,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五師十四團副團長。 ![]() 圖|王扶之將軍 1981年,時任總參謀長的張愛萍到新疆視察工作時,見到了已經擔任大軍區副司令員的王扶之,并對他說:
功勛赫赫的開國少將王扶之在戰爭年代跟隨部隊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也同樣負傷多次,甚至面臨危險。 1949年1月14日,總攻天津戰役打響,王扶之率領的一一五師343團是第一個將紅旗插到城頭上的部隊,在指揮部隊作戰過程中,王扶之被城上射下來的子彈打中了大腿,霎時間便血流如注,可王扶之拒絕離開一線指揮位置,輕傷不下火線,一直等到下午部隊全面攻克天津,王扶之才進行了治療。 最危險的一次,是在抗美援朝時期。 1952年夏末秋初,王扶之已經擔任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9軍115師代理師長。并參與了春夏陣地的鞏固作戰。 王扶之率領的師防御的陣地是在臨津江以東陣地防御,為了奪取這片高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陣地上投下了數億噸計的炮彈。 8月2日,擔任代理師長的王扶之在山洞中和參謀研究前線作戰,突然一陣地動山搖的轟炸,就聽到幾聲沉悶的響聲,王扶之所在的山洞,被敵人震碎的砂石埋住了。洞中包括代理師長王扶之在內,還有參謀人員以及正在趕稿的新華社記者劉鳴。 洞里什么情況,外界一概不知曉。 ![]() 8月2日,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聽說部下王扶之被掩埋在山洞中,還下達了專門的指示:
可那時面對敵機的轟炸,想要將掩埋在山洞中的人救出來,也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情,后來連續幾個小時的挖掘,所有人都覺得,洞中的人已經犧牲了,就在這時,負責挖掘的工兵連長,發現了從洞中縫隙飛出來兩只蒼蠅。 既然蒼蠅能飛出來,那么人還一定有救。 就這樣,在大家齊心協力挖掘下,被埋在地底38個小時的王扶之與另外兩名參謀被搶救出來,遺憾的是包括新華社記者劉鳴在內的幾名師部參謀,在爆炸洞內垮塌的那一瞬間,就已經犧牲了。 王扶之將軍能幸存下來,無疑是很幸運的一件事。 就在爆炸發生的一瞬間,幾人幾乎是立刻就被掩埋在廢墟地下,好在王扶之以及幾名參謀人員并沒有受傷,他們花了3個小時的功夫,用手將彼此從廢墟堆中發挖了出來。 但怎么出去又成了一個問題,三個人沒有余力打通逃生的通道,更為關鍵的是,他們所在的山洞,沒有能吃能喝的東西,他們在被掩埋的一瞬間,就想到要借助外面的力量,可無論他們在里面如何敲擊臉盆、水桶、飯盒,外面是一點也聽不到。 最難的是,王扶之幾人在山洞中,一口能喝的水都沒有,時間一長,幾個人都是喉嚨發干,沒辦法他們只好互相搜集彼此的尿,希望能撐過這幾個小時。 好在外面的人并沒有放棄他們,始終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將他們全部救了出來。 ![]() 圖|1952年8月,被營救的王扶之將軍與戰友在被炸的山肚前合影 王扶之與兩名參謀被救出,歷經生死考驗的他們幾人不由得抱在一起,相擁而泣。 一直到晚年,王扶之也沒有忘記這次遇險的經歷:
對于人們都討厭的蒼蠅,王扶之將軍自始至終卻視為恩人一般,從不加害。 1955年9月,王扶之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少將。 1968年,王扶之調任總參謀部工作,任作戰部副部長、部長。并協助鄧小平、葉劍英一起負責總參謀部許多工作,參與指揮了珍寶島自衛反擊戰、西沙海戰。 1973年,王扶之又向葉劍英提出,為了加強渤海海灣地區的協同作戰能力,自己親自帶領了一些人員,前往山東半島地區等地進行視察,擬定作戰計劃,并得到了葉劍英的贊許。 向老首長黃克誠致歉王扶之調到山西任職時,黃克誠已經在山西當了10年副省長。 ![]() 圖|黃克誠 1965年9月,黃克誠接到中央的任命,到山西去當副省長,消息傳來的時候,黃克誠是萬分高興,精神振奮之余,黃克誠揮毫潑墨寫下了一首詩:
臨走時,楊尚昆代表黨中央專程問候了黃克誠,帶去毛主席話的同時,還鼓勵他:
只是沒想到的是,1975年,王扶之被調到山西,任山西省軍區司令員兼山西省委書記。 王扶之對于自己為何被調到山西任職,心里是很清楚的。 盡管那時王扶之同老首長黃克誠近在咫尺,也時常想念,擔憂他的處境,但在山西任職5年的時間里,他沒有主動去看望過老首長一眼。 王扶之擔心,因為自己的處境,會給老首長帶來更大的困難。 一直到1977年,黃克誠調任中央軍委顧問,王扶之與山西省委大部分領導干部,在晉祠為老首長送行。 ![]() 圖|王扶之將軍 王扶之滿懷著歉意對老首長說:
黃克誠也很能體諒老部下的不容易,于是告訴他:
黃克誠調北京工作后,擔任中央軍委顧問沒多久,又在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書記。 那時的黃克誠,身體情況已經不是很好,考慮到紀委工作的重要性,幾次想要推脫,但中央考慮再三,還是決定請黃克誠出山,為祖國的興旺發達,黃克誠做出了杰出貢獻。 ![]() 王扶之離開山西是在1980年,那時葉劍英主動問起了王扶之的情況,考慮到這樣一員功勛卓著的戰將,年齡也不大,特別調王扶之到烏魯木齊去,擔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 盡管工作十分繁忙,但王扶之只要一有時間回北京,都會專程去看望老首長黃克誠。 1986年,王扶之回北京開會,聽聞黃克誠病重,立即專程到醫院探望,那時的黃克誠已到了彌留之際,時常陷入昏迷中,王扶之上前抓住老首長的手說:
半昏迷中的黃克誠,似乎是察覺到了老部下的到來,艱難地睜開了雙眼,幾乎與此同時,黃克誠立即就辨認出了眼前的人是誰:
當年年底,黃克誠因病去世,王扶之不勝悲痛。 ![]() 圖|王扶之將軍 盡管王扶之一生歷經艱難,但晚年生活卻十分恬淡。 1986年,王扶之舉家搬往大連,作為自己晚年的修養之地。王扶之將軍晚年還曾擔任過第七屆、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一直到1988年才離職休養。 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王扶之將軍作為入黨85年的老黨員,王扶之將軍還親筆題寫了“不忘初心”四個大字,與身邊工作人員互勉。 ![]() 圖|王扶之將軍晚年題字 截止2022年4月,在世的開國將帥僅剩下5人,王扶之將軍也是其中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