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歲老人王扶之將軍傳奇 ![]() 李人毅文 寫在前面的話 今天是農歷九月二十四日,王扶之將軍迎來了他的一百歲生日。 這對他的家人、親友和生活及戰斗工作過的家園、部隊等,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因為他的戰斗歷程,就是一個時代的印跡。 王扶之 1923生于陜西省子洲縣,1935年7月15日參加劉志丹領導的陜北紅二十六軍少共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二十五軍第七十八師測繪員。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七團測繪股長,新四軍第三師八旅二十二團通信參謀、副連長、師司令部通信股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營長,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五師作戰科長、十四團副團長,第四野戰軍三十九軍一一五師三四三團團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志愿軍一一五師副師長、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九軍師長、軍參謀長、副軍長兼參謀長,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部長、山西省軍區司令員,山西省委書記, 烏魯木齊軍區副司令員。 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王扶之將軍 從12歲當紅軍用紅纓槍繳獲一支步槍為起點,他在烽火歲月中成長,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構成了他的傳奇人生。這些經歷,由王扶之口述,經他的秘書王寶國寫出了初稿,目前已經編撰成稿,書名叫《紅小鬼王扶之》,正在送審之中。 我與王扶之首長相識于聽老兵們講的故事里,在傳說中,他成為士兵心中的偶像和戰神。后來,我們成了忘年之交,我為他畫的這幅肖像畫,1989年年底在中國美術館的新四軍人物畫展上展出。 下邊這三則小故事是我當時寫的創作隨筆,被收進畫集和《新四軍118將士傳》一書中。 我搜集了幾幅照片,還有王寶國發來的老人近期的照片,一并發在這里,祝王扶之將軍生日快樂! 淮陰城老照片 1·喊話降敵 蘇北抗日最后一戰是攻克淮陰和淮安,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當時淮陰城偽城防司令潘干臣近三千人拒不投降。為此,我軍決定強攻殲滅之。 王扶之當時是淮海區十旅一支隊司令部的一參謀(即作訓股長),攻克淮陰城的戰斗打響了,他帶兩個通信員隨一梯隊進了城,途中遇到敵人多次抵抗,均被我們粉碎了。 王扶之在插入城區的路上收容了與部隊失去聯系的一個班,組成了十二人的戰斗小分隊,立即向敵軍撲去。 王扶之率小分隊很快就攻到城中心地帶,卻在一個大院里,遇到敵人頑強抵抗。院里敵人較多,火力很猛,密集的步槍和機槍的子彈向門外打來。 王扶之見狀,決定詐降敵人,高聲喊道: “一連向東,二連向西,機槍封鎖大門,敵人不投降就強攻殲滅!” 院子里的敵人聽到我軍有這么多兵力,立即停止了射擊。 王扶之趁機喊道:“你們被包圍了,小日本也完蛋了,要想活命,快投降吧!” 院里人馬上回答說:“投降,我們投降!”說著,從窗口伸出一面白旗。 王扶之命令他們把槍支統統放到院子當中,并說:“投降后一定保證你們的人身安全?!?/span> 敵人很快把槍統統都放到院中間。 王扶之見狀,又發出命令:“把大門打開,舉起雙手到大門口集合!”敵人都照辦了。一出大門,看到我們只有十多個人,無奈地搖著頭,知道受騙了。 此時,智勇雙全的王扶之望著這群俘虜,臉上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這次共俘虜敵人副團長以下八十余人,機槍三挺,步槍四十余支,手槍和駁殼槍十余支,我無一傷亡。 在被稱之為“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王扶之用智慧加勇敢,創造了驕人的戰績,書寫了戰場傳奇。 在回憶往事時,他曾對我說: “常言道'兵不厭詐'我是多次體驗過的,淮陰城的這次戰斗,是其中最難忘的一次?!?/span> 2·白雪作證 這是我剛入伍時聽老同志講過的一件往事,在1952年的朝鮮戰場上,是王扶之任343團團長的時候。 參加砥平里戰斗之后奉命撤退。我部有些不能行動的重傷員,滯留在一個山洞里,如不及時轉移,將落入虎口。 當時上空有幾十架敵機盤旋轟炸,下有敵兵追來,情況萬分緊急。 王扶之和團政委王國英站在路口,命令每個下山的人,都要背起一名傷員撤離到指定地點。此時天公也作美,突然下起鵝毛大雪,幾步以外就看不見人了。 大雪使敵機找不到目標,我們的傷員一個一個被背走… … 兩位團首長一直站在雪中,像兩尊高大的塑像,屹立在那里,一直等到傷員都背下山后才撤離。 白雪做證,在那最危急的時刻,我們的部隊在團首長指揮下,沒有丟下一名傷員。 朝鮮戰場上的銷煙 3·死里逃生 也是在朝鮮戰場上。 當一聲巨響之后,侵朝美空軍的重磅炸彈將115師前沿指揮所作戰室的坑道炸塌了。師長王扶之等八人被埋在十多米深的地下。 地面上師政委沈鐵兵,副師長兼參謀長程國璠一面組織工兵連分三路挖掘,一面急電向上級報告。上級首長指示:不論死活都要挖出來。挖掘工作正艱難地進行著,志愿軍總部干部花名冊已注明:“王扶之同志已犧牲”。沈政委命令警衛連找幾個朝鮮人盛咸菜用的大壇子,準備盛殮尸體。程國璠補充說,要給扶之同志做口棺材。著名作家西虹、畫家羅工柳,在默默地觀察著面前發生的一切。 這是1952年8月2日,地點在朝鮮戰場三八線以北的梨木洞。 三十多個小時后,王扶之和作戰科長蘇盛軾,參謀陳志茂帶著累累傷痕被救出洞外,其余五人遇難,其中有新華社記者劉鳴。 三十個小時!對死者已無所謂了,但對生者卻是嚴峻的考驗。被壓在洞內的第二天上午,在無水缺氧情況下,集中起來的人尿,成了救命的甘泉。 他脫險后,被轉移到軍部,當時傷勢較重,軍長吳信泉將自己的住處讓給他,做為臨時病房。吳軍長還指示王扶之的愛人曾毅來護理。曾毅是休養所的指導員,當時傷員多,她工作忙脫不開身,更有一種公而忘私的堅定信念,就沒有來護理。吳軍長發火了:“再不來就開除她的黨籍!” 這就是戰爭年代上下級、夫妻間所特有的情誼! 身經百戰的王扶之有許多傳奇故事,而今將軍傳奇,仍然在繼續書寫著。 1989.10于遼寧蓋縣一稿 1991.2于沈陽二稿 2022.10于西雙版納再編輯
李人毅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國家一級美術師 美術評論家 原《美術》雜志主編助理、執行編委 人民美術網總編 |
|
來自: 新用戶7063xyQ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