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大喇叭,稍微有點兒風吹草動就告狀。加上當下快節奏的生活,胃病是很常見的。《良方集腋》里有個小方子叫良附丸,組成是高良姜和香附。從這個方子里可以看出胃病兩大因素,一個是寒,一個是郁,寒者溫之,郁者達之。高良姜散寒,香附行氣,能夠將胃里的寒散掉,也能把胃里的氣排掉。受寒感冒了或著涼惡心嘔吐,首先想到的是煮一碗熱氣騰騰、微辛濃郁的姜湯,把侵入身體的寒氣給打出去。
高良姜和生姜算得上是近親。高良姜因產于古高涼郡而得名,歷史上,因被用于治療霍亂療效顯著,一度成為宋代的朝廷貢品。  生姜發散外寒,又能止嘔。但生姜溫和,生姜攻不下的,高良姜完全可以,《本草綱目》上說大辛大熱,善于驅散久寒之積氣。高良姜入胃經,可以暖胃寒,無論虛寒實寒,只要有寒,就可以用。 胃寒是胃部發涼,怕吃涼的,用手觸摸胃脘部分,手上會發涼。 胃寒容易引起胃脹,中醫講,“臟寒生脹滿,適寒涼者脹”。把胃比作一個房間,可以容納的東西有限的,受涼引起體積收縮,再多吃一點自然胃脹難受。 五臟當中最能欺負到胃的是肝,肝受邪氣,通常會傳給胃。中醫里有個證型叫“肝氣犯胃”。有些人一生氣,氣的胃疼,氣的不思飲食,吃不下飯。 李時珍對香附的贊譽是相當高的,說它專門治氣的。柴胡疏肝散有它,木香順氣丸有它,解諸郁的越鞠丸還有它。過去游醫走江湖,隨身必帶的就是香附,打成面兒,號稱包治婦科百病,其實就是疏達體內郁結之氣。香附又叫女科主帥。女科疾病必用這味藥。香附很香,行氣靠的是辛香走竄,既是沁人心脾的香,又是治病救人的香。寒凝用高良姜,氣滯用香附,兩味藥代表兩種理法,因寒而痛的重用高良姜,高良姜12克,香附6克;因氣而痛的重用香附,香附12克,高良姜6克;寒與氣都有的,高良姜、香附各9克。煎湯服用或者打粉后用蜜調和成丸子,水沖服。溫馨提示:本號意在傳播中醫文化,文中提到的中藥方子,僅供學習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