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的閩西兒女系列故事 袁子欽:兢兢業業抗大育英才 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后,中央黨校開辦了第二期黨訓班。袁子欽被選送參加中央黨校第二期學習。 袁子欽,龍巖上杭人,在中央黨校學習期間,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趨向已明朗化,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風起云涌。黨中央審時度勢,將紅軍大學改名為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以適應抗日形勢發展的需要。 抗大于1937年1月成立。全國各地熱血青年紛紛奔赴延安,報考抗大,抗大學員激增,辦學規模日益擴大,學校機構也隨之健全。為充實抗大的教學和管理力量,黨中央選派了一些有較高軍政素質的干部到抗大。1937年初,袁子欽一結束中央黨校第二期黨訓班的學習,就被分配到抗大工作,先后在政治部擔任組織干事、組織科副科長,后又擔任五大隊政治處主任。 抗日軍政人才全面緊缺。為此,毛澤東在抗大開辦不久就作出指示:抗大每2個月就要畢業一期學員,要把80%的學員都吸收為共產黨員。  抗大學員入學之前,大都在地方上與黨組織有聯系,抗日熱情飽滿,為投奔革命,沖破重重艱難險阻,奔赴延安。入學之后,學員們接觸馬列主義,堅定了共產主義信仰,紛紛申請入黨。抗大政治部組織科審查每個學員的入黨申請書,還一個一個地找入黨對象談話,任務之繁重和緊迫,壓得組織科的同志喘不過氣來。袁子欽幫助指導選擇發展對象,制訂發展計劃,狠抓培養教育工作。為保證每一個新黨員的政治質量,袁子欽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常為工作而廢寢忘食。經努力,抗大80%以上的學員都被吸收進黨組織,袁子欽以辛勤和智慧的血汗,為黨輸送了大量新鮮血液。 隨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擴大,各地都急需大量干部。為滿足抗日的需要,為適應形勢的發展,抗日軍政大學于1938年12月15日成立第一分校和第二分校。 抗大第二分校由第七大隊和第一大隊第一支隊全部及第二、三、四大隊的各一部分,與原陜北公學枸邑三分校、中央組織部訓練班之一部分等合并而成。第二分校由陳伯鈞、邵式平分任正、副校長,袁子欽為政治部主任。 任命乍頒,陳伯鈞、邵式平、袁子欽就率領第二分校全體教職員和學員向晉察冀敵后抗日根據地挺進。在一個多月的艱苦行軍中,他們戰風斗雪,突破日軍一道道封鎖線。1939年1月,他們抵達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抗大第二分校如期開學。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聶榮臻創建的敵后模范根據地,從創建到1939年1月,僅1年多的時間里,根據地的面積擴大了好幾倍,中國共產黨掌握的抗日武裝也由3000人發展到近10萬人。抗大第二分校的成立和開學,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軍政人才,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輸送了大量的黨、政、軍干部。 據李志民上將在《抗大抗大 越抗越大》一文稱: 1939年6月1日,抗大總校隆重舉行建校三周年慶祝活動。袁子欽出席了籌備會,并親自帶領第二分校的代表前往參加慶祝活動。 1939年6月14日,中共中央將抗大和陜北公學合并組建八路軍第五縱隊,向華北敵后遷移。同年9月,八路軍第五縱隊抵達晉察冀邊區靈壽縣。此后至1943年1月,抗大總校就設在晉察冀邊區。 1940年1月,袁子欽被調回抗大總校,任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 李逸民在憶及袁子欽時,印象很深:袁子欽與學員吃住在一起,了解情況深入而全面,做起工作來得心應手。他待人誠懇又熱心,凡是找他來傾訴的,他一概不拒。和干部、學員談話時,他不急不躁,逆耳的、發牢騷的、出難題的、報喜的,他都耐心傾聽,不隨意打斷人家說話。來訪者把話說完后,袁子欽才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凡屬思想問題,他就深人淺出、滿腔熱忱地做好說服工作,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促對方提高思想認識;凡屬實際問題,他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暫時無法解決的,則做好解釋工作。 袁子欽那博大的胸懷,那成熟的軍政素質,那誠心誠意的熱忱,令每一個來訪者心服口服。 在組織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方面,袁子欽有其獨特之處。
 后排右起秦基偉、黃鎮,前排右起黃新友、何正文、袁子欽 他口袋里放著一支筆和一本小本子,每有新學員入學或發現學員新情況,他都記錄在冊。因此,他對學員的了解又細致又全面。每當有單位來要人,袁子欽總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按需調配,要人單位第二天就可如愿以償地出發上路。 1943年1月,抗大總校遷回陜北。與此同時,組建了抗大新的第六分校。袁子欽被任命為分校政委,是該分校組建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抗大第六分校承擔著為八路軍一二九師和太行山區地方武裝培養軍政干部的重任,為此,袁子欽嘔心瀝血,樂育英才。 1943年5月5日,日偽軍3萬多人對太行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掃蕩”。當敵人兵分三部向第六分校駐地合圍時,袁子軟采取“敵進我退”的戰術,以大隊為單位,指揮分校師生尋隙跳出敵人的合圍圈,轉移到敵人后方開展游擊戰。5 月26日,太行軍區第六分區和抗大第六分校配合密切,一舉攻克敵河南安陽縣以西據點,俘敵200余人,狠狠地回擊了敵人的“掃蕩”。 1943年8月18日,林南戰役打響,袁子欽率第六分校師生配合太行軍區部隊參戰。這次戰役,經8天8夜激戰,殲敵8000余人,并開辟了太南等新區。同年10月,第六分校結束辦學,分校師生編入太行軍區各戰斗部隊,袁子欽調任太行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長。 1942年,各抗日根據地普遍開展整風運動。康生誣指“河南黨委有問題”,結果太行軍區五分區一位河南黨組織介紹來的干部,被當成“特務”而遭到殘酷斗爭。袁子欽1943 年10月上任太行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長后,對此案進行詳細的調查了解,查明此案純屬冤案,就及時為這位干部平反。太行軍區1943年受康生“搶救運動”的影響,搞了個“小廟會議”冤案,把與會若干人員打成“國民黨特務”。在八路軍總政治部保衛部的幫助下,袁子欽等具體主持復查此案,于1945年否定了此案。在此案中蒙受冤屈的同志終于解除了思想包袱,愉快地走上新的工作崗位。 1953年,中央軍委指示:選送一大批年輕力壯、有戰斗經驗、有發展前途的干部到軍事院校深造。總干部部組織統計部部長袁子欽,堅決執行中央軍委這一決定。他極重視院校領導班子和教員的配備。對于每一個領導班子,他都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地摸清情況。為調配各院校的教員,他常通宵達旦地工作,或審核,或擬定調配名單。在組織統計部部長任上,他每年要選調數萬名優秀干部入學,分配數萬名畢業生到部隊,為人民軍隊輸送了大批高素質的戰斗骨干。 1953年,中央軍委指示從陸軍中抽調大批骨干充實海軍、空軍和各特種兵。袁子欽參與制定了各種條例、條令和規章制度,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單一兵種發展到多兵種的合成軍隊作出了貢獻。 鏈接:袁子欽,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政治工作領導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陳淑如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