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又稱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 1938年,抗大畢業同學斗志昂揚,突破敵人層層封鎖奔赴敵后抗日根據地。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抗大是中國共產黨為培養抗日干部而設立的學校。抗大的前身為紅軍大學。1936年6月在陜西瓦窯堡成立,不久后遷往陜西保安。最初名為中國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1月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址遷往陜西延安。1938年12月,晉東南和晉察冀根據地分別成立抗大分校。1939年,總校遷往華北敵后根據地,并先后在延安、淮北、蘇北、晉綏、淮南、蘇中、鄂豫皖等根據地建立分校。至1945年,總校和12個分校共培養20余萬名革命干部。抗戰勝利后,抗日軍政大學改名為軍事政治大學。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1938 年9月,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在延安對人群發表講話,聽眾就包括不少來自抗大的學生。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1939年,延安抗大的學生們到了午餐時間,正在操場上吃飯。他們每周只上幾次課,一般學習都在露天。冬天找塊太陽地,夏天躲到陰涼地。大家一人一個小板凳,走到哪兒搬到哪兒,膝蓋就是“自備”書桌。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陜公、抗大的學員七八人擠睡窯洞土坑,只鋪一層茅草,擠得連翻身都困難,女大學生的鋪位只有一尺半寬,起夜回來常常發現沒了位置,要拱進去慢慢擠幾下才能“收復失地”。男生鋪位也不過二尺半。蜷身睡習者很快得到斜正——直腿挺睡。早晨六點吹號起床,二十分鐘整理內務、洗漱全校集合點名,早飯后休息片刻就上課。上課時鴉雀無聲,認真做筆記,課后對筆記,有時分組討論。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軍事化作息時間:六點半起床、七點半早操、九點半早飯、十點政治訓練、十二點軍事訓練、十四點一般性教育、十六點半午飯,然后游戲、集會、唱歌。二十一~二十二點睡覺。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1938年,地處陜西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學生坐在小板凳上,或者是坐在地上,認真聽課。霍爾多·漢森(Haldore Hanson) 攝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1938年,抗大的女學生,一個個穿著中山裝。看到攝影師的鏡頭,一個個笑嘻嘻的。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抗大學生業余活動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1939年,晉察冀邊區抗大二分校運動大會拼刺比賽。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1939年7與7日,抗大二分校運動大會上,抗大二分校文工團在廣場演出。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抗日戰爭期間,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的同學們紛紛奔赴前線,這是學員們經過長途跋涉風塵仆仆來到華北山區抗日根據地,受到熱烈歡迎,歡迎隊伍中有不少是學生、軍人。人們舉著自制的小旗子振臂高呼口號,看得出歷盡艱辛的學員們個個皮膚黝黑、已經非常疲憊,赤腳穿著布草鞋走在泥土地上。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1940年,延安軍政大學的一次戶外授課。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1945年,抗大二分校訓練,走天橋。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歡迎抗大總校從延安開赴抗日前線宣傳畫。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抗日軍政大學校旗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抗大旗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