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統一了蒙古草原后,建立了“大蒙古國”。對此,美國歷史學家杰克·威澤弗德嘆道,“數十年間,蒙古軍隊征服的土地和人民,比羅馬人花費四百年征服的還要多。”

細密畫中的成吉思汗與諸子
然而,這個如日中天的龐大帝國,卻如曇花一般短暫。伴隨著忽必烈把首都從哈拉和林遷到大都(北京),身為“帝國本部”元朝藩屬的“四大汗國”,已經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拓展閱讀:「蒙古大亂斗」忽必烈兄弟之爭:帝國大廈轟然倒塌)。
那么問題來了,同樣國力強盛,還與俄羅斯“剪不斷理還亂”的金帳汗國,有著什么樣的發展史?我查了一些資料,接下來跟大家簡單聊聊。
1)汗國前傳:長子西征
1)分封諸子
1225年,成吉思汗劃分了四個兒子的封地。根據《世界征服者史》記載,長子術赤的封地“從海押立和花刺子模地區,伸延撤哈辛及不里阿耳的邊境,那個方向盡韃靼(蒙古)馬蹄所及之地”。簡單地說,額爾齊斯河以西和花剌子模以北的廣大地區,成為了術赤及其后裔的“基本盤”。

術赤(1177—1225)
2)橫掃欽察草原和南部羅斯
1227年,術赤去世,次子拔都(1209-1256)繼承汗位。1235年,窩闊臺在首都哈拉和林召集諸王,共同謀劃西征事宜。次年春,四路大軍在拔都統帥部集結完畢。至此,傳說中的“長子西征”正式拉開了帷幕。
1236年冬,拔都的軍隊率先撕破了基輔羅斯的東部屏障——保加爾汗國。次年夏,他的軍隊幾乎橫掃了整個欽察草原,欽察草原東北部和伏爾加河沿岸的各民族,盡數淪為了他的屬民。
在1237年底至1238年間,拔都的軍隊先后在梁贊戰役、弗拉基米爾戰役和錫季河戰役中取得勝利,兵鋒直抵伏爾加河下游。經過短暫調整后,在1239年至1241年間,他們先后取得了基輔戰役和加里西亞戰役的勝利,整個南部羅斯被蒙古人收入囊中。

拔都
3)進軍波蘭和匈牙利
1241年春,隸屬于拔都統轄,由察合臺之子拜達爾率領的右路軍,向波蘭發起了進攻。在克拉克戰役和里格尼亞戰役中,蒙古軍隊均取得了壓倒性勝利。隨后,他們一路南下,進入匈牙利境內,一路攻克了北部的特倫琴、布拉迪斯拉發等城市。

里格尼亞戰役主題繪作
同年4月,由拔都率領的中路軍,在賽育河右岸、賽育河與提索河匯合處,與匈牙利軍隊展開終極決戰,并取得了全面勝利。根據史料記載,匈牙利方面折損兵力超過了七萬之眾,身為主將之一的科羅契大主教戰死,國王貝拉四世逃之夭夭,首都佩斯特被攻克,國王玉璽也被拔都繳獲。
在主力部隊攻破佩斯特的同時,由窩闊臺之子合丹率領的左路軍,從特蘭西瓦尼亞出發,在越過山路攻入魯丹城后,順利攻占了匈牙利重鎮瓦爾丁。

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
1241年夏,三路大軍在賽育河畔匯合休整。同年12月底,大軍越過多瑙河向西掃蕩,旨在追擊貝拉四世余部。史書記載,一支部隊一路打到了奧地利維也納附近的克洛斯特洛伊堡。
可憐的貝拉四世,先逃到布列斯堡,后又逃往阿古拉牟,接著逃往達爾馬提亞,先是據守在斯巴拉多羅,以后轉到托拉烏。因為擔心被活捉,最后逃到了一個臨近陸地的島嶼上。
西征軍窮追不舍,長驅直入斯洛文尼亞,沿亞德里亞海經過克羅地亞,一度抵達了他藏身的島嶼對岸。驚魂未定的貝拉四世,甚至打算攜家眷和財寶渡海遠去。至此,匈牙利全境盡數淪陷于拔都之手(拓展閱讀:讀書筆記:“賽因汗”拔都,到底有多能打?)。

蒙古大戰匈牙利
4)尾聲
1242年4月,窩闊臺駕崩的噩耗傳至西征軍中。按照蒙古“基本法”,窩闊臺大汗的子侄必須返回首都哈拉和林,參加忽里勒臺大會,選舉出新的汗位繼承人。因此,拔都不得不下令全軍東返。歷時七年的長子西征,就此宣告結束,歐洲人長出了一口氣(拓展閱讀:「蒙古大亂斗」拔都與貴由之爭:蒙古帝國分裂的催化劑)。

攻城的蒙古士兵
2)金帳汗國興衰簡史
1)金帳汗國的建立與拔都分封
1242年,拔都建立金帳汗國。在巔峰時期,汗國疆域東抵額爾齊斯河西部,西至第聶伯河,南起巴爾喀什湖、里海、黑海,向北臨近北極圈,囊括了北高加索及花剌子模北部和錫爾河下游的廣大地區,遠比西征之前的封地大得多。
為了便于管理,拔都將伏爾加河地區視為政治中心,在入口處建立了首都薩萊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

金帳汗國疆域
伴隨著國家局勢的日趨穩定,拔都的13個兄弟及其后裔,均享有可世襲的封地和軍隊。
其中,拔都將咸海東北直至額爾齊斯河及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分封給了長兄斡兒答,這便是史書中的“白帳汗國”(拓展閱讀:一文概述:什么是白帳汗國?)。另外,他將咸海以北和以東的地區分封給了弟弟昔班,這便是“藍帳汗國”。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兩個汗國在名義上是金帳汗國的屬國,但享有很大的“自治權”。

15世紀的白帳汗國疆域
2)金帳汗國的“獨立”
1257年,在政治斗爭中取得勝利的拔都之弟別兒哥(?—1267),成為了新的金帳汗。值得注意的是,他是金帳汗國第一個“主動皈依伊斯蘭教”的最高統治者。換言之,他是開啟金帳汗國“伊斯蘭化”的“奠基人”。
另外,他與伊爾汗國大汗旭烈兀的關系,一直都不和睦。在1262年11月至12月期間,兩國在高加索邊境大打出手,雙方互有勝負,皆損失不小。實際上,別兒哥本人正死于征討伊爾汗國的途中(拓展閱讀:作為“兄弟之國”的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為什么總是打來打去?)。
別兒哥之后,忙哥帖木兒成為了新的金帳汗。在他統治時期,金帳汗國在事實上“脫離”了元朝,實現了“獨立”。比如,新汗登基之后,無需等待元朝皇帝的批準;官方貨幣只鑄金帳汗的名字,并不篆刻元朝皇帝的名字。另外,金帳汗國也不再“遵從慣例”,向元朝定期交納貢金了。

羅斯諸國境內的金帳汗國官員
3)艱難的奪權之路與國家復蘇
在金帳汗國,第二號人物被稱為“大別克”。他不僅享有巨大權力,還是國家軍隊的最高統帥。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大別克”為首的權臣勢力,也日趨膨脹了起來。其中最突出的,莫過于別兒哥的侄孫那海(也譯作“諾蓋”)。
忙哥帖木兒死后,那海的權勢達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其中,脫脫蒙哥和兀剌不花兩位金帳汗,都是他扶持起來的傀儡。因此,彼時的歐洲人將其視為與金帳汗“平起平坐”的顯赫人物,埃及人稱他為“國王”,羅斯人稱他為“沙皇”。

訛答剌古城遺址
1290年,那海扶持忙哥帖木兒之子脫脫(?—1312)即位。為表達感謝,脫脫汗甚至將克里米亞半島賜給了他。不過,伴隨著脫脫汗的羽翼漸豐,二人的矛盾也日益尖銳了起來。1297年,雙方在頓河附近開戰,脫脫汗遭遇慘敗。值得玩味的是,在脫脫汗退至薩萊城之后,那海并未選擇乘勝追擊。在今天看來,這給了對方逆風翻盤的機會。
兩年后,脫脫汗卷土重來,雙方在第聶伯河畔再次展開決戰,脫脫汗取得完勝。那海的軍隊遭受了毀滅性打擊,他本人也死于亂軍之中。至此,金帳汗重新奪回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力。
在脫脫汗統治時期,金帳汗國的國力有了明顯復蘇的跡象,并發動了多次針對羅斯諸國的軍事行動。另外,金帳汗國與伊爾汗國以及元朝的關系,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復,脫脫汗本人還被元朝冊封為“寧肅王”(拓展閱讀:蒙古帝國、金帳汗國與元朝,到底有著什么樣的淵源?)。

金帳汗國的軍隊
4)月即別汗的“中興之路”
1312年,脫脫汗在征討羅斯的途中去世,國家再次陷入動蕩期。按照蒙古基本法,身為脫脫汗侄子的月即別,原則上并不具備稱汗的資格。不過,“受惠”于自身強大的軍事實力,月即別“很輕松”地擊敗并殺死了脫脫汗之于亦勒巴思迷失,順利登上了大汗寶座,并用極短的時間恢復了國家秩序。
在月即別汗(1282—1341)的苦心經營下,金帳汗國進入了全盛期。為了加強中央對國家的有效管理,他將都城從拔都薩萊遷至別兒哥薩萊(伏爾加格勒附近),“很快,別兒哥薩萊城一躍成為人口超過10萬人的大型城市”。

月即別汗(1282—1341)
根據史料記載,月即別汗本人極其重視商業貿易。因此,“商人一直在國家具有比較特殊的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的商品經濟不僅有了高速發展,很多飽經戰火摧殘的城鎮也逐漸恢復了元氣,以別兒哥薩萊為代表的新興城鎮更是拔地而起,人民生活也日趨安定了下來。不過,金帳汗國與伊爾汗國的外交關系,又開始惡化了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在他統治時期,金帳汗國徹底完成了“伊斯蘭化”。就像他寫給馬木留克(埃及)算端(蘇丹)馬哈麻的信中所說的那樣,“在我的同家(金帳汗國)中,異教徒已經為數不多了”(拓展閱讀:一文概述:誰是月即別汗?)

特維爾大公“覲見”月即別汗
5)金帳汗國的衰落與崩潰
月即別汗去世(1341)后,繼任的札尼別汗幾乎摧毀了伊爾汗國,“(札尼別汗)征服了這個行省(阿塞拜疆)和大不里士,殺死了當地土著首領出班王室的阿失刺失,將其首級懸于大不里士的清真寺的門上”,末代伊爾汗努失兒完更是完全不知所蹤。不過,札尼別汗的軍隊,最終還是被驅逐了出去。
札尼別汗去世后,金帳汗國的統治風雨飄搖。在他去世后的24年間,金帳汗國更換了20位大汗,有的只在位幾個月甚至幾天,“駱駝的脖子被擰斷了”。
1380年,白帳汗脫脫迷失借助帖木兒的力量(拓展閱讀:讀書筆記:遠在中亞的帖木兒帝國,到底是不是明朝的“小弟”?),在擊敗了金帳汗國權臣馬買之后,并成為了新的金帳汗。至此,金帳汗從拔都支系轉移到了斡兒答支系。

脫脫迷失
進入15世紀中葉,又分裂出喀山汗國(1438—1552),克里米亞汗國(1443—1783),阿斯特拉罕汗國(1460—1566)、西伯利亞汗國(1460—1598)等獨立國家,后世稱這個疆域大幅縮水的中央政權為“大帳汗國”。1502年,末代大汗賽克赫阿里被克里米亞汗國擊敗,金帳汗國宣告滅亡(拓展閱讀:讀書筆記:蒙古人是如何影響俄羅斯的?)

庫里科沃之戰,讓羅斯人日漸“支棱”了起來
3)金帳汗國的民族構成
金帳汗國地域龐大,境內的民族分布更是“五彩繽紛”,其中囊括了欽察人、保加爾人、花剌子模人以及其他突厥系族群。其中,世居于欽察草原的欽察人,對金帳汗國的語言和文化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至于人口甚少(約數萬人)的“征服民族”蒙古族,在進入14世紀之后,基本完成了“突厥化進程”。
以伏爾加河為界,在伏爾加河以東地區,主要生活著克普恰克、康里、乃蠻、克烈、弘吉刺、扎刺亦兒等游牧部落。學界普遍認為,他們是哈薩克族的源流(拓展閱讀:一文概述:準噶爾與哈薩克的恩怨情仇)。在伏爾加河以西地區,除了克普恰克、阿速等部落之外,還有不少以羅斯人為代表的白種人民族。

俄羅斯電影《怒戰狂心》劇照
值得注意的是,蒙古人盡管橫掃了欽察草原和南俄平原,但當地各部落原有的社會組織,基本上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可以說,各大小部落的首領們,依然享有著與過去同等的權力。不過,為了獲得國家的青睞,他們必須定期攜帶大量物品,向金帳汗“納貢”。
根據史料記載,這些人在進入大汗牙帳之前,“必須在兩堆篝火間走過,(保證)滌除覲見者對大汗的惡念”,“凡有不肯奉行這種儀式者,便當作歹徒處死”。另外,這些覲見者在進入大汗牙帳之后,“須向汗昂首朝拜….始終要跪在地上”。

古羅斯時期的莫斯科,還比較“村”
4)金帳汗國的經濟發展
因為金帳汗國地域遼闊,因此,各地的經濟形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 大部分欽察人過著游牧生活,只有極少數人在遷徙至頓河和伏爾加河下游后,成為了定居民;
- 在農業高度發達的花剌子模,當地居民普遍過著城鎮化的定居生活;
- 在克里米亞等沿海城市,手工業和對外貿易較為發達。從這里可以直達小亞細亞、君士坦丁堡甚至是敘利亞和埃及等地。
金帳汗國在立國初期,戰爭頻繁,耗費甚巨。因此,境內各族人民不僅要向國家提供馬匹、武器等戰備物資,還要承擔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金帳汗國)不僅每年向農民征收糧食稅(哈蘭),還要向牧民征收1%的牲畜稅(哈甫丘烏爾),生活在城市里的商人及手工業者,同樣要繳納數額不菲的稅金”。另外,成年男性還要“無條件”履行兵役。

蒙古軍隊中的羅斯附庸部隊
1)畜牧經濟的發展
在欽察草原,各地的游牧經濟都比較發達,“他們(欽察草原的游牧民)有豐富的牲畜——駱駝、牛、綿羊、山羊和馬。馱載性畜在他們那兒數量是那樣多,我們認為在整個世界上沒有比它更多的”。
在金帳汗國,游牧經濟的基本單位稱為“阿烏勒”。他們駐牧于國家指定的牧場,在致力于提升自己生活品質的同時,還要為封建主們履行各種義務。另外,也有一小部分游牧民,可以在城市里從事貿易活動。

學界認為,欽察草原位于俄羅斯的西南部的伏爾加河下游地區
對于游牧民的生活方式,法國教士魯布魯克如是記錄道:“他們(牧民)做厚毛氈搭起的房子,男人們做弓和箭,準備好(馬)籠頭,擠馬奶,也搖酸馬奶,做口袋,把馬奶、牛奶裝在袋子里保存起來看護著,同時以駱駝馱載它們。他們共同看護綿羊、山羊,擠奶的工作有時是男人們(操作),有時是婦女們(操作)”(拓展閱讀:隨筆:13世紀歐洲人眼里的蒙古人,到底是什么樣的?)。
值得注意的是,魯布魯克還重點提到了草原上的婦女們,“婦女們的任務在于管理車輛,留在他們的蒙古包里。采集,擠牛奶,制作各種乳制品,準備好獸皮,縫上它們,用線把獸皮縫在一起。就是說她們把筋脈分成細線,然后編成一根長長的線,用它縫制平底靴子、鞋和其它衣服”(拓展閱讀:為什么古代蒙古人沒“那么重男輕女”?)

草原婦女們,一直掌握著家庭財政大權
除了從事牧業生產外,游牧民們還會進行狩獵活動。其中,金帳汗還會組織汗室的年輕后輩們,定期進行圍獵活動。
“如果他們(韃靼人)想打獵,那么他們就集合很多人,把一個地方包圍起來。他們知道,在哪里能夠找到野獸,一點一點地互相走近,直到把野獸圍攏起來,像一個圓周,這時用箭射死它們”。坦誠地說,這種圍獵活動,頗有實戰演練的味道。

金帳汗國騎兵
2)農業與商品經濟的發展
金帳汗國的農業區,主要分布在保加爾、克里米亞、北高加索以及花刺子模地區。游牧民們通常前往這些地區,用自制的毛皮制品換取需要的產品。
“通常,和保加爾地區聯系的是關于供應者的最好的毛皮,以及很大數量的皮….在金帳汗國國家生活中,保加爾地區的糧食供應者具有更大的意義。很久以來,農業在這里與其他地方比較,水平是高的”。

玉龍杰赤,即土庫曼斯坦的庫尼亞-烏爾根奇
伴隨著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手工業和商業貿易也有了顯著的發展。由于牧業、農業對手工業生產品的大量需求,進一步帶動了貿易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根據史料記載,金帳汗國與馬木留克(埃及)、中亞、印度、西歐各國乃至元朝,都建立了貿易關系。
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成為了手工業者和商人們的活動中心。其中,以新都別兒哥薩萊為代表的城市,成為了溝通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拓展閱讀:讀書筆記:為什么元朝的“回回人”越來越吃香?)。

遍布世界的穆斯林商人
3)金帳汗國的貨幣
和其他國家一樣,金帳汗國也發行了自己的貨幣。對此,蘇聯東方學家巴爾托里德考證后認為,“在蒙古人所建立的各國中,除了元朝(中國本部)以外,都逐漸建立了以銀本位為基礎的貨幣制度。其中,大塊的稱第納兒,小塊的稱為第兒罕,一個第納爾值六個第兒罕。在術赤的后繼者的帝國(金帳汗國)中,一個第兒罕的重量規定在三分之一的密特卡,相同的重量也為中亞和波斯所采用”。
有趣的是,金帳汗國似乎沒有發行過刻有傳統蒙古文的錢幣(也可能是發行的非常少),反倒是發行了不少印有突厥語諸如“萬壽無疆”字樣的錢幣。

金帳汗國的貨幣
5)金帳汗國的伊斯蘭化進程
1)“伊斯蘭化”的萌芽
實際上,早在別兒哥汗時期,金帳汗國就開啟了伊斯蘭化進程。魯布魯克在游記中指出:“別爾哥在拔都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伊斯蘭教徒了。他的牙帳中不用豬肉。不僅大汗本人。甚至其妻子及近侍人也為伊斯蘭教徒。他的每一個妻子和每一個阿米爾都有一位衣麻目和一位木阿津(喊人做禮拜者) 并有教兒童可蘭經的學校”。
不過,魯布魯克認為,“伊斯蘭教的傳播僅限于統治上層分子的范圍,且僅限于接近宮廷的人們”(拓展閱讀:一文概覽:藏傳佛教是如何“玩死”元朝的?)。

金帳汗國的文物
2)全面伊斯蘭化的進程
金帳汗國的“全面伊斯蘭化”,是在月即別汗統治時期完成的。對于國家的“伊斯蘭化”進程,穆斯林旅行家伊本·白圖泰(1304—1377)記錄道:
“在汗國的居民中居住著不同的民族:有蒙古人,他們是這個國家的居住者和統治者,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成了伊斯蘭教徒:有阿速人,他們是伊斯蘭教徒”,“他在首都別兒哥薩萊城建立了十三座舉行禮拜的清真寺,其中有一座是蘇菲派的清真寺”。
“在(金帳汗國)國內,還有一幫人沒有皈依伊斯蘭教。但他(月即別汗)即位后,就讓他們在皈依伊斯蘭教與戰爭之間進行選擇。他們如果拒絕入教.就發起對他們的戰爭,將他們擊潰后,屠戮、殲滅他們。”
另外,伊本·自圖泰還特意提到了月即別汗的“第二哈敦”,“她的名字是凱白克哈敦,我于拜見王后的第二天,去拜見這位哈敦,見她正在坐墊上誦讀《古蘭經》….我們的誦讀者誦經后,她贊賞不已。”

中文版《伊本·白圖泰游記》封面
在“全面伊斯蘭化”的背景下,在法官案件審理的過程中,伊斯蘭教法典的存在感也與日俱增了起來。比如在花剌子模地區,“花剌子模大長官、月即別汗的姨表兄弟古圖盧·杜姆爾習慣于每天把法官召到客廳等候接見,他由法學家和書記們陪同。….凡牽涉到教法的案件均由伊斯蘭法官處理;其余的則由那些長官裁判”(拓展閱讀:讀書筆記:西域人民為什么大多信仰伊斯蘭教?)。
6)金帳汗國的文化發展
眾所周知,中世紀的中亞、西亞等地的穆斯林國家,基本都經歷了一個輝煌燦爛的伊斯蘭文化時期,文化比較發達。因此,蒙古各政權的統治者,都非常敬重當地的科學家和學者,金帳汗國也不例外。
以月即別汗為例,“(他)重視科學,支持學者并在薩萊城籌建了一所宗教學校”。根據伊本·白圖泰的記載:“素丹月即別汗,每周五都來拜訪他(伊瑪目學者努爾曼丁·花拉子米)。但這位謝赫既不出迎,也不為素丹起立,素丹坐在他面前,以最謙恭的態度向他致敬,向他陳述自己的過失,謝赫則態度威嚴”。

俄羅斯歷史劇《金帳汗國》劇照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金帳汗國的文學藝術,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其中包括了1303年問世的《克普恰克語詞典》,1310年由扎斯居孜衣撰寫的《史詩舞蹈曲集》等作品。
與文學文化一樣,金帳汗國的音樂藝術也有著很大的發展。1227年,乃曼部落的克爾布哈以“術赤之死”為藍本,創作了著名樂曲《瘸腿野馬》。13世紀的阿塔勒克彈唱家也創作出了以術赤為主人公的音樂作品,還有一些彈唱家創作了關于脫脫迷失和帖木兒之間斗爭的詩歌和音樂。

中亞的“母親河”——錫爾河
值得一提的是,在哈薩克著名的英雄史詩《四十個勇士之歌》中,大多數主人公都是金帳汗國時期的顯赫人物。比如《烏拉克與馬麥》長詩中的主人公馬麥為例:
此君原本是出身于克里米亞地區的封建主,也是末代大汗賽克赫阿里的女婿。據史料記載,他不僅先后入侵過梁贊公國(1373年和1378年)和下諾夫哥羅德公國(1378年),還在1378年8月,派遣大軍攻打莫斯科公國,但在沃查河戰役中被對方擊敗。
心有不甘的馬麥,主動與立陶宛和梁贊公國結盟,并在1380年再次調集大軍,向莫斯科公國發動了更大規模的進攻。遺憾的是,在庫利科沃會戰中,他再次被對方擊敗。在撤退途中,殘部被“趁火打劫”的白帳汗脫脫迷失徹底擊潰,本人也在逃亡途中死于非命(拓展閱讀:一文綜述:俄羅斯人的民族性格)。

后來居上的“莫斯科騎兵”
7)尾聲
16世紀初期,卡馬河沿岸和烏拉爾地區,先后被“后來者居上”的莫斯科公國占領。16世紀50年代,伊凡雷帝先后征服了喀山、阿斯特拉罕、克里米亞三個汗國。至此,金帳汗國的大部分領土,均成為了莫斯科公國的領地。

伊凡四世(1530—1584)
不過,不少俄羅斯學者認為,“金帳汗國從未徹底消失,而是以某種方式被后人繼承下來了”。“今天俄羅斯疆域內的(前)喀山汗國、阿斯特拉汗(罕)國、西伯利亞汗國、克里米亞汗國、諾蓋汗國、藍帳汗國、白帳汗國都是'蒙古系’的政權,這些蒙古貴族后來大都供職于日趨強大的沙皇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