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周易闡真·圖論

     慧然 2022-05-01 發布于廣東

    丹經之由,始于後漢魏伯陽真人。

    真人成道後,遂準易道而作《參同契》,

    以明性命源流、陰陽真假、修持法則、功夫次序。

    托物取象,譬語多端,

    以性命、陰陽、剛柔謂之藥物;

    以修持功夫次序謂之火候;

    以修持功夫不缺謂之鍛煉;

    以勇猛精進謂之武火;

    以從容漸入謂之文火;

    以陰陽、剛柔、中正謂之結丹;

    以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

    以無聲無臭、神化不測謂之脫丹。

    其寓意亦如周易,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

    始有金丹之名、丹法之說、修特性命之理。

    始知丹道即易道,聖道即仙道。

    易非卜筮之書,乃窮理、盡性、至命之學也。

    盡將丹法寓於周易圖卦系辭之中,

    略譬象而就實義,去奧語而取常言,

    直指何者為藥物,何者為火候,

    何者為進陽,何者為退陰,

    何者為下手,何者為止足,

    何者為煆煉,何者為溫養,

    何者為結丹,何者為脫丹,

    何者為先天,何者為後天,

    何者為有為,何者為無為,

    何者為逆運,何者為順行。

    其圖像、卦象、爻象,細為分析,

    通部分作二股,一進陽,一運陰,

    承上起下,一氣貫串,使學者易於閱看。

    夫易,廣矣,大矣。

    以言其遠,則不禦,

    以言其邇,則靜而正;

    以言其天地之間,則備矣。

    開物成務,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

    無所不包,無所不該,詎可就一事而論哉!

    然其歸根處,總以窮理,盡性、至命為學。

    先窮性命之理,後了性命之功,

    性命俱了,渾熱天理,複見本來面目。

    在儒,則謂之明善複初;

    在道,則謂之還原返本。

    再加向上功夫,陰陽混化,無聲無臭。

    在儒,則謂義精仁熟。至誠如神;

    在道,則為九還七返,形神俱妙。

    金丹之道盡,性命之功畢。

    圖片

    • 河圖

    河圖者,五行順行,自然無為之道也。

    伏羲時,有龍馬出孟河,其背有點。

    其位五象五行,

    一六在後,象北方壬癸水;

    二七在前,象南方丙丁火;

    三八在左,象東方甲乙木;

    四九在右,象西方庚辛金;

    五十在中,象中央戊己土。

    中五點,又象太極含四象;

    中一點,又象太極含一氣。

    雖五十五點其實二五,二五其實一五,一五總是中一。

    因其有五行,故分五點,

    因其五行有陰陽,故又積為十點,

    因其五行各有陰陽,故又積為五十五點。

    孔傳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蓋天地造化之道,不過一個陽五行,一個陰五行,一生一成而已。

    雖分五行,而實一陰一陽運用之,

    雖陰陽運用,而實一氣來往運用之。

    故其象: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

    從中而始,從中而終。

    始之終之,無非一氣,無非一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宮中和合四象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即四象在外一氣流行也。

    中者,和也、一氣也,總是太極也。

    惟人也,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身,身中即具此陰陽五行之氣。

    但此五行有先天有後天,先天五行屬陽,後天五行屬陰,

    一三五七九,陽五行,先天也;

    二四六八十,陰五行,後天也。

    圖片

    以先天而論,

    一為元精,屬水,為壬水;

    三為元性,屬木,為甲木;

    五為元氣,屬士,為戊土;

    七為元神,屬火,為丙火;

    九為元情,屬金,為庚金,

    此五元也。五元既具,五德即於此而寓之。

    五德者,仁、義、禮、智、信也。

    元精者,不精之精,其體純粹,發而為智。

    元神者,不神之神,其體圓通,發而為禮。

    元性者,無性之性,其體柔慈,發而為仁。

    元情者,無情之情,其體剛烈,發而為義。

    元氣者,無氣之氣,其體純一,發而為信。

    五元者,五行之氣。

    五德者,五行之性。

    五元、五德生於先天,藏於後天,

    當人在胞胎之中,

    混混飩飩,一氣混淪,

    形跡未見,其理已具,

    所謂未生出者,如圖中五,五點攢於一處。

    太極之象,古人教人窮取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者,即此也。

    以其事在未生身以前,故謂先天。

    圖片

    以後天而論,

    二為識神,屬火,為丁火;

    四為鬼魄,屬金,為辛金;

    六為濁精,屬水,為癸水;

    八為遊魂,屬木,為乙木;

    十為妄意,屬土,為己土,

    此五物也。五物既具,五賊即於此而寓之。

    五賊者,喜、怒、哀、樂、欲也;

    遊魂主生,其性善,感則生喜;

    鬼魄主死,其性惡,感則生怒;

    識神至靈,其性貪,感則生樂;

    濁精至浮,其性癡,感則生哀;

    妄意至動,其性亂,感則生欲。

    但後天五物、五賊,

    雖是五行所化,其中猶有分別,

    五物之中,精、神、意皆後起,

    雖魂、魄最先,魂更先於魄也。

    魂者,曆劫輪回之種子,

    當人破胞出頭之時,哇的一聲,即魂入竅之時,

    魂一入竅,受後天木氣與先天元性相合,假依真存,

    故嬰兒落地時無聲者,不成。

    以其遊魂未入,雖有元性,不能獨存,

    假借真存,真亦借假而留也。

    至於魄者,

    借血氣之靈,受金氣而凝結,

    生後七七四十九日而始全,

    死後七七四十九日而始滅,

    魂之為物,遷移不定,離此去彼,離彼來此,輪回不息,曆劫不壞,

    魄則隨身而有無之。


    識神雖受火氣而生,亦魂之所出;

    濁精雖受水氣而生,亦魄之所攝。

    意者,思慮動作,所以役使精神魂魄四物者也。

    五物、五賊,皆是生身以後所有,所謂已生出者也。

    以其事在生身以後,故謂後天。

    至於心、肝、脾、肺、腎,濁而有形,又不在此例矣。

    圖片

    有生之初,

    後天五行與先天五行,兩而合一,

    五物為五元所統攝,五賊為五德所制伏,

    一舉一動,皆先天主宰,後天不過為役從耳。

    故嬰兒無識無知之時,

    至善無惡,仁之至矣,仁即元性之見端也。

    人我兩忘,義之至也,義即元情之見端也。

    聲色不迷,智之至矣,智即元精之見端也。

    心氣和平,禮之至矣,禮即元神之見端也。

    誠一不二,信之至矣,信即元氣之見端也。

    靜之則為五元,動之則為五德,動靜皆是先天用事,

    間有喜怒哀樂之跡,俱出無心,

    喜而不留,怒而不遷,哀而不傷,樂而不淫。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和也,是謂無欲。

    無欲則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聽其先天主宰。

    先天、後天,陰陽相交,

    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或先天動而後天成,或後天動而先天成,

    真不離假,假不離真,真賴假以全,假賴真而存,

    渾然一氣,無傷無損,圓成具足,如圖之五行。

    陰陽同居,一氣流行之象。

    古人教人窮取娘生面者,即在此也。

    即其二八之年,先天氣足,

    陽極而陰潛生,交於後天,

    於是魂魄不定,識神起而精竅開,意亂心迷,

    五物並興,五賊相戕,

    五元五德,漸次剝消,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陰氣純而陽氣盡,不死豈能乎?

    此順則生人之道也。

    惟聖人有先天之學,

    能於先天未極之時而保陽,於後天將生之時而退陰,

    借後天養先天,以先天化後天,

    行無為之道,直入聖基。

    無為之道,乃不外此河圖妙理,

    河圖自中而生陰陽五行,即生人順生之道也。

    河圖五行,陰陽相合,一氣渾然,即生聖逆運之道也。

    逆運非返還之謂,乃逆藏五行,

    歸於中黃太極,複見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耳。

    孟子曰:仁義禮智於心,其生色也。睟然現於面,盎于背,施於四體。

    蓋心為一身之主,具有仁義禮智之德,

    以一心而運仁義禮智,純是天真,

    五物五賊,皆順聽其命,

    五行攢簇,四象和合,

    性即是命,命即是性,性命一家,

    陰陽渾化,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根心生色,不言而喻,自然而然也.

    但此心,非肉團之頑心,乃天地之心,

    五行不到,四大不著,所謂元牝之門者是也。

    無方所、無定位,擬之則失,議之則非,

    不可以言傳,不可以筆肖。

    開闔有時,動靜自如,不偏不倚,至虛至靈,

    強而名之,太極是也,

    強而圖之,這個是也,

    即河圖中之一點。

    因其此心為天地之根,為性命之源,

    後之高明者,強圖以連環樣性心命

    使人自醒自悟,以神契之耳。

    是心也,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三千大千容不得他,

    以言其無,則又活活潑潑;

    以言其有,則又杳杳冥冥。

    有無不立,動靜不拘。

    有此心,則出死入生;

    失此心,則出生入死。

    生之死之,只在此心得失之間耳。

    仁義禮智根於心,根於此心也。

    此心內有五行之氣,而無五行之質,

    藏於五行之中,而不落於五行,

    本于父母未生之前,現于父母既生以後,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所以主宰乎仁義禮智之德。

    仁義禮智,皆此心之變化也。

    因其能變化仁義禮智,又有信之名。

    信非外而言語之信,

    乃陰陽合一,真實無妄之信。

    真實者,妙有也。

    無妄者,真空也。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仁義禮智,皆在其中。

    無為之事者,以道全形之事。

    以道全形,即以信而統仁義禮智也。

    即以仁義禮智,而歸於一信也。

    即以仁義禮智而歸於一信也。

    即以仁義禮智而歸於一心也。

    亦即仁義禮智而歸於一中也。

    信也,心也,中也,總一氣也。

    一氣流行,

    五元五德,凝結不散,

    渾然太極,不滲不漏,

    後天五物五賊,亦皆化而為陽。

    先天氣,後天氣,

    兩而合一,了性即可了命,

    上德無為之道,河圖之理畢露矣。

    圖片

    • 洛書

     洛書者,陰陽錯綜,五行逆運,有為變化之道也。

    大禹治水時,有神龜出洛河,其背有文,

    其位九,象九宮,

    中五,又象太極,

    中一文又象一氣;

    其形方,方象地。

    洛書,蓋取逆克之理。

    逆克者,以陰克陽,右行也。

    故中士克北方水,

    北方水克西方火,

    西方火克南方金,

    南方金克東方木,

    東方木克中央土。

    陰前陽後,陰靜陽動,靜以制動,以克為主,收斂成就之功也。

    收斂成就,乃金火之功,火以煉之,金以刑之,

    故金居火位,火居金位,金火同宮,

    而萬物無不借賴陶熔成就矣。

    金火陰陽具錯,水木陽不動而陰錯者,

    金火克而水木生,氣收斂也。

    克之正所以全生,逆之正所以成順,故外錯克而中綜生。

    錯者,錯亂也。陰陽錯亂於外而相克也。

    綜者,總整也。陰陽總整於中而相生也。

    錯中有綜,借陰複陽,後天中返先天之道,不在是乎?

    圖片

    人自有生以後,

    陽極陰生,五行錯亂,

    陰陽不交,彼此戕害,

    真者埋沒,假者張狂,

    七情六欲,般般倶有,

    五蘊八識,件件皆全,

    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

    以苦為樂,以假作真,本來面目全失,

    如書,陰水克陽火,陰火克陽金,陰金克陽木,陰木克陽土,陰土克陽水之象。

    書有五無十者,陰土錯外去克水也。

    圖片

    天有好生之德,借神龜洩露返還之道。

    使人人歸家認祖,在性命根本上著腳耳。

    根本在於何處?

    即中五之中一文,所謂元牝之門者是也。

    這個門,生之在此,死之在此,順之在此,逆之在此,

    五行錯亂分散亦在此,五行總整攢簇亦在此。

    蓋此處有天地之根,有仁義禮智之信也。

    因其有仁義禮智之信,錯之能以綜,散之能以合。

    失此信,則五元皆傷、五物皆發,仁義禮智之性,變而為喜怒哀樂之性;

    守此信,則五元皆生、五物皆化,喜怒哀樂之性,變而為仁義禮智之性。

    中五者,仁義禮智,皆本於信也。

    外四十者,以信而運仁義禮智也。

    信於仁,則能仁;信於義,則能義;信於禮,則能禮;信于智,則能智。

    一信而仁義禮智,無不隨心變化矣。

    變化之道,即後天中返先天之道,即書錯中有綜。

    三五合一之象,

    五行有陰有陽,只有二五,並無三五。

    所謂三五者,就中五三家之數論之也。

    中五共五文,北第一文為水。西第二文為火,東第三文為木,南第四文為金,中第五文為土。

    木生火為一家,積數二三為一五;

    金生水為一家,積數一四為一五;

    土居中央為一家,積數自為一五。

    三家相見,是謂三五合一。

    三五合一,總是一陰一陽,二五之精妙合而一之,

    二五合一,總是陰中返陽,一五攢簇而一之,

    一五攢簇,渾渾淪淪,迴圈無端,無聲無臭,

    何有一五,何有二五,更何有三五乎?

    後天中返先天之道,

    即于陰五行中返還陽五行,複歸於一氣耳。

    返之之道,莫先返乎信。

    老子雲: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此信即先天來複之信。

    此信一複,戊土發現,內有主宰,萬緣皆空,諸慮俱息,則不哀而生智,信中生智,是戊土克癸水,而水返陽矣。

    水返陽而智本于信,智不妄用,無貪無求,心平氣和,而樂真而有禮,智中出禮,是壬水克丁火,而火返陽矣。

    火返陽而禮本于智,和而不同,非禮不履,燥氣悉化,則不怒而成義。禮中出義,是丙火克辛金,而金返陽矣。

    金返陽而義本於禮,義不過偏,通權達變,循規蹈矩,則喜善而藏仁。義中生仁,是庚金克乙木,而木返陽矣。

    木返陽而仁本於義,仁不過懦,至善無惡,誠一不二,則無欲而有信,仁中行信,是甲木克己土,而土返陽矣。

    土返陽而信本於仁,止於其所,而不動不搖,真土現象,假土自靜,戊己相合,

    喜、怒、哀、樂皆歸無欲,

    仁、義、禮、智皆歸一信。

    五氣朝元,後天五物,皆聽命於五元,

    四象和合,五行一氣,三五合一,結成聖胎,

    渾然天理,人欲不生,還原返本,歸根複命,

    依然是生初本來面目。

    如書,陽五行居於正位,陰五行居於偏位,錯中有綜也。

    錯中有綜,陰中返陽,金丹有象。

    在儒,則謂明善複初;

    在釋,則謂摩訶般若波羅密。摩訶者華言大也。般若者華言智慧也。波羅密者華言登彼岸也。以大智慧登彼岸,亦明善複初,還原返本之義。

    逆運妙理,金丹有為之道,全以逆運,故曰七返九還、金液大還丹。

    七為陽火之數,火居金位,火運金而入庫返真;

    九為陽金之數,金居火位,金遇火而生明還元。

    火返真而後天之氣悉化,金還元而先天之氣逆回,生生不息。

    仁義禮智,本於一信,金木水火,歸於中土。

    五行攢簇,洛書已返成河圖矣。

    有為事畢,無為事彰,

    再加向上工夫,修河圖妙理,

    了先天無為自然之功,可以神化不測矣。

    修道者能於洛書錯綜變化處,鑽破個孔竅,

    于中心一文處立定腳根,逆而修之,

    何患五行不能攢簇,陰陽不能和合,金丹不能凝結,性命不能俱了乎?

    圖片

    • 圖書合一

    河圖形圓,陰陽合一,五行一氣,無為順生自然之道。

    洛書形方,陰陽錯綜,五行克制,有為逆運變化之道。

    圓以象天,一氣流行,渾然天理,無修無證,從太極中安身,所以了性。

    方以象地,兩儀變化,天人合發,有增有減,在陰陽中造作,所以了命。

    無為者,純陽未破,上德之人修之;

    有為者,後天已交,中下之人修之。

    坤卦傳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敬者,謹固牢藏也。直者,至中至正、不偏不倚也。以敬直內,率性之謂道也。即河圖無為自然之道。

    義者,變化裁制也。方者,不動不搖、循規蹈矩也。以義方外,修道之謂教也。即洛書有為變化之道。

    無為以修內,有為以修外,

    修內者性也,修外者命也。

    上德者,修性而命即立,自誠而明也;

    下德者,須先修命而後修性,自明而誠也。

    自誠明謂之性,為上德者而說;

    自明誠謂之教,為下德者而言。

    今立內圓外方之圖,

    以明上德者修內以制外,先圓而後方;

    下德者修外而安內,先方而後圓。

    雖是如此說,下德者必以內圓為本,但不過著重處在外方耳。

    但方圓二字,大有妙用,

    圓,非空寂無為,其中有防危慮險之功。

    方,非斷絕人事,其中有依世法而修道法之功。

    知得河圖五行一氣,中黃一點,則圓之所以為圓,不落於寂滅著空之學矣。

    悟得洛書五行錯綜,克中有生,縱橫逆順,到頭總歸中黃,則方之所以為方,不落於勉強執相之學矣。

    方之圓之,總在中黃一點,方亦從此而方,圓亦從此而圓,

    識不得中黃,方亦不是,圓亦不是。

    噫!

    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一股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圖片

    • 先天橫圖

    先天橫圖,乃伏羲畫卦之序也。

    當其無卦而生卦,本圖之中五太極也。

    先畫一奇,以象陽儀,次畫一偶,以象陰儀。

    太極生兩儀,本圖之奇偶也。

    複於兩儀之上,各畫一奇一偶,以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

    兩儀生四象。本圖之奇偶,分金、木、水、火四象也。

    複於四象之上,各畫一奇一偶,以成八卦,

    四象生八卦。本圖之四象,各有陰陽也。

    畫四象不及於土者,太極即土也。

    陰陽對配相交生卦者,亦土也。

    因其生生不息,謂之土,因其一氣運用,謂之太極。

    太,極也,土也,一而已,故不及土,僅畫四象。

    四象既有陰陽,則八卦相交,彼此相蕩。

    蓋一卦蕩於八卦之上,八卦相蕩,重而為六十四卦矣。

    一卦六畫,

    下三畫按天地人三才也;

    上三畫相蕩因重之畫,按天地人各有陰陽也。

    八卦者,即四象之陰陽。

    六十四卦者,即四象陰陽配合之生氣。

    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則陰陽相交,生生不息,豈只六十四卦哉。

    畫卦僅以六十四卦終者,特以造化之道,不過四象之陰陽變化耳。

    四象陰陽,是謂八卦,

    一卦行於八卦之位,八卦行於六十四卦之位,

    千卦萬卦,總不外乎六十四卦。

    然所以行氣者,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總是八卦,八卦總是四象,四象總是兩儀,兩儀總是太極,

    一氣流行也。

    然則太極者,萬化之根本,生物之祖氣,

    有此太極,方有陰陽,方有四象,方有八卦,方有六十四卦。

    若無太極,陰陽于何而出,四象于何而生,八卦于何而列,六十四卦于何而行?

    羲皇畫卦生卦,其即河圖生數之妙乎?

    紫陽讀《參同契》有文雲:

    一自虛無兆質,兩儀因一開根。

    四象不離二體,八卦互為子孫。

    萬象生乎變動,吉兇悔吝茲分。

    百姓日用不知,聖人能究本源。

    先天生卦,奧義于此畢露矣。

    圖片

    人之本來真心,空空洞洞,不掛一絲毫,至虛至無,

    即太極〇也,所謂無名天地之始。

    但此虛無太極,不是死的,乃是活的,其中有一點生機藏焉。

    此機名曰先天真一之氣,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

    虛無中含此一氣,不有不無,非色非空,活活潑潑的,又曰真空。

    真空者,不空而空,空而不空,所謂有名萬物之母。

    虛無中既有一點生機在內,是太極含一氣,一自虛無兆質矣。

    一氣既兆質,不能無動靜,動為陽,靜為陰,是動靜生於一氣,兩儀因此一氣開根也。

    既有動靜,動極而靜,靜極而動,性情精神,即於此而寓之,是兩儀生四象,四象不離二體也。

    既有性情精神之四象,四象各有動靜,是四象生八卦矣。

    八卦互相生克,遞為子孫,六十四卦於此而生,萬象變動於此而出矣。

    然萬本於八,八本於四,四本於兩,兩本於一,一本於虛。

    虛者,氣之始。一者,氣之母。

    虛無為體,一氣為用,體用如一,兩也,四也,八也,萬也,皆在虛無一氣中運用,何有吉兇悔吝乎?

    若失虛無一氣,則動靜不時,四時不和,八卦錯亂,萬象變動,而吉兇悔吝,於茲分矣。

    這個秘密,

    迷之者,順其陰陽,有生有死,萬劫沉淪,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

    悟之者,逆其陰陽,出死入生,立躋聖位,故曰聖人能究本源。

    日用不知者,不知虛無一氣也。

    能究本源者,能保虛無一氣也。

    夫天地能役有形,不能役無形,

    能役有情,不能役無情,

    能役有心,不能役無心。

    能究本源,安心於虛無,養心於一氣,

    雖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皆在虛無根本之處運用。

    未曾生出,萬象皆空,惟有這個〇。

    試問這個虛無一氣的物事,吉兇何能加得,悔吝何能近得?

    羲皇生卦列卦,妙矣哉。

    妙者,妙其八卦成列,乾陽健於始,坤陰順於終。

    陰陽初生,皆在中央。

    乾始者,乾易知,坤終者,坤簡能。

    在天地為易知、簡能者,在人道為良知、良能。

    渾然天理,一動一靜,皆在當中一點子虛白處立根基。

    人能於無卦生卦處究其本源,忽然見其本來面目,

    則知這個虛無一氣的物事,

    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無形而能變化,

    是變化無窮,吾心自有一羲皇,吾身自具生生不息之道也。

    圖片

    • 先天方圓圖

    羲皇八卦圓圖卦位,

    天地列上下之位,

    日月行天地之中。

    雷動于地下,風吹於天上,

    澤上仰天,山下附地,

    天地反覆,有陰有陽,

    山澤通氣,有生有成,

    風雷相薄,有升有降,

    水火相射,有寒有暑,

    此八卦之象也。

    天地為包羅,日月行造化,

    日自左旋而陽氣升,故震一陽,兌二陽,亁三陽,在左;

    月自右退而陰氣生,故巽一陰,艮二陰,坤三陰,在右,

    此八卦之氣也。氣行而六十四卦即生矣。

    六十四卦,即八卦相蕩,變化而生者,

    氣,行於內者也,象,見於外者也。

    但八卦氣行之序,亦逆道也。

    有逆方有生,不逆不能生。順生即在逆退之中。

    圖圓者,圓以象天,

    天之為運,一氣上下,周而復始,迴圈無端,太極之象,未生出者也。

    未生之道不可見,可見者,生出之卦。

    已生逆回,則未生者,即在其中,

    故卦位震一陽,在左至下;

    離二陽一陰在左中,

    兌二陽,在近上;

    乾三陽,在左至上。

    其序則乾一、兌二、離三、震四,

    卦位自下而上,卦序自上而下,以示逆中有順,順中有逆。

    其乾一、兌二、離三、震四之逆來者,即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也。

    一氣順上,則為震、兌、離、乾之陽;

    一氣逆下,則為巽、坎、艮、坤之陰。

    陽退即陰生,陽進即陰退,

    陰陽總是一氣變化。非一氣之外,別有陰陽。

    但一氣生機,總在一逆之妙,

    惟逆故來,逆來則陽氣收斂歸根,而仍得生,

    故《系辭傳》曰: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可知先天太易,全在逆上也。

    卦位順生,卦序逆生,其意深哉。

    不特八卦如是,即六十四卦方圓圖,亦無不如是。

    圖片

    圓圖即八卦相蕩之道。

    相蕩者,一卦蕩而行八卦之氣,

    八卦相蕩,而行六十四卦之氣,

    非八卦之外,別有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無非八卦運用,

    八卦,總是一陰一陽運用,

    一陰一陽運用,總是一氣逆順運用耳。

    圖片

    圓圖方圖,仍是八卦之氣,

    惟方圖乾西北,坤東南,

    以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斜行。

    二圖似不相同,

    但圓以象天,方以象地,

    上者為陽,下者為陰。

    地,西北高而東南低,高即陽,低即陰也。

    方亦以亁一、兌二序之者,易道之逆道也。

    千變萬化,總是一逆,無有二理,妙哉!

    圖片

    邵子移方圖於圓圖之中,大得羲皇心傳矣。

    蓋羲皇圓圖,仰觀於天而畫,方圖,俯法於地而畫,

    地本無為,因受天之氣而有為。

    天之氣五運也,地之氣六氣也,

    天運入於地氣之中,

    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行於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位;

    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

    化而為風、寒、暑、濕、燥、火矣。

    圓以外運之,方以內生之,

    天氣動而地氣靜,一氣往來,

    以乾坤為包羅,以六爻為變化。

    陽逆則陰生,陽順則陰退,四時成而百物生,

    先天造化之道,於此了了。

    但這個內方外圓、天動地靜之道,

    還有秘密難言處,羲皇不能明示於人,只以六十四卦列為方圓二圖而已。

    邵子亦不能筆書於人,只以方圓二圖,合為內方外圓一圖而已。

    羲皇非不欲示也,示之不過以卦為圖,其於不可卦、不可圖者,不能示也。

    邵子非不欲書也,書之不過以內方外圓圖之,其於不能方圓、不拘方圓之所以然者,不能書也。

    然有卦有圖,其不能示、不能書者,可於卦圖推之。

    方圓八卦,交錯十六卦,

    十字正中處,¤,即是太極,為陰陽出入之門戶,

    陰亦在此生,陽亦在此生,

    四象和合在此,五行攢簇在此,

    故震、巽一陰一陽,卦居中。

    如圖書中五之義,惟其有此太極,

    故陰陽有生有成,有分有合,有動有靜。

    陽自西北而逆退於中央,生氣在中也;

    自中央而順往于東南,陰氣在外也。

    陰為賓而陽為主,以陽統陰,以陰順陽,

    陰隨乎陽之進退以為進退,此方之義也。

    圓圖左陽升、右陰降,

    陰來交陽,一陰生於天上;

    陽來交陰,一生於地下。

    陽生、陰生,皆在圖之正中。

    圖像天之一氣上下,上而陽,下而陰,象一氣運陰陽。

    ①,其中陰陽相交處,即太極一氣也。

    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

    以體言,則為太極,

    以用言,則為一氣。

    時陽則陽,時陰則陰,

    時上則上,時下則下,

    陽而陰,陰而陽,

    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立,開闔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

    這一點子①,即是造化爐、陰陽窟。

    羲皇不能明示者,即此。

    邵子不能明書者,即此。

    學者能于方圖十字當頭上知其根由,圓圖乾坤交代處,

    悟得實跡,即于十字當頭立定腳根,於當中一點子修持性命。

    方以治內,圓以應外,

    以太極一氣為體,以四象八卦為用。

    圓中有方,方外有圓,方圓不拘,吾身自有羲皇六十四卦。

    方圓二圖,不必泥文執象,可以得意忘言,活活潑潑的矣。

    但方圓著重處,總在能逆,

    逆則生,順則死,順中之生有限,逆中之生無窮,

    有生則不生,無生則長生,一逆一順,天地懸遠。

    羲皇序出逆數之象,宣聖釋出逆數之理,

    邵子注出未生之卦,其易為逆道也無疑。

    古經雲:五行順生,法界火坑,五行顛倒,大地七寶。

    世之盡性至命者,舍此先天逆道,別無他術矣。

    逆者何?逆即逆回于父母未生以前本真耳。

    圖片

    人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

    天之陽氣至健,結而為命,

    地之陰氣至順,凝而為性。

    有生之初,健順相合,性命一家,性不離命,命不離性,

    性即命,命即性,所謂天命之謂性。

    當此之時,渾然天理,流行不息,先天主事,後天未發,

    萬有皆空,諸塵不染,一動一靜,皆在太極中運用,

    故其性動而不至於暴燥,動而巽緩,巽而不過於懦弱,巽而果行,

    巽動合一,亦如雷風相薄也。

    明而不至於自用,明而似陷,陷而不至於昧真,陷而能明,

    明陷合一,亦如水火不相射也。

    和而不流於偽妄,和而止所,止而不落於空寂,止而能和,

    和止合一,亦如山澤通氣也。

    陽也,而有陰藏,陰也,而有陽藏,陽健陰順,陰陽渾成,空空洞洞,

    中懸黍米寶珠,圓陀陀,光灼灼,淨倮倮,赤灑灑,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所謂率性之謂道也。

    道者何?即太乙含真氣,

    不假作為,從容中道,真空妙有,至善無惡之謂。

    至善無惡,則是善之極,無滲漏,無內外,無人我,無修證,無配對,

    一靈真性,炯炯不昧,非色非空,即色即空,非有非無,即有即無,

    色空如一,有無不立,純是天機,絕無人機,生氣常存,

    雖有仁義禮智之性,而無仁義禮智之形,

    不仁而至仁,不義而至義,不禮而至禮,不智而至智,

    即仁即義即禮即智,一善可以該四德,一氣可以該萬法,

    更何有五物、五賊之滓質?

    此所謂未生出者也。

    未生出者,天真在內,未散於外,即本來面目,即聖賢種子,即仙佛懷胎。

    這個面目、種子、懷胎,人人具是,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聖凡同途,

    及其先天氣足,後天潛生,陰氣用亊,精、神、魂、魄、意俱起,聖凡即分矣。

    於此,而能保守此本來面目者,惟天縱之聖人能之,一切常人未有不棄真入假,自傷其性命者。

    古來聖師,大慈大悲,以抱一無為之道,留于後世,蓋欲人人成道,個個了真耳。

    一者,先天真一之氣,即陰陽混合不二之氣,即性命凝結不散之氣。

    此氣在人身中,四大不著,五行不到,無形無象,至虛至靈,活活潑潑的,號日'谷神'。

    此神主宰萬象,掌握陰陽,所雲谷神不死,是謂元牝。元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也。

    抱者,持守也。抱一者,即持守此一氣,綿綿常存而不失.所雲守黃庭、養谷神也。

    圖片

    但抱一非空空無為之說,乃逆退先天真陽,不為後天假陰所傷也。

    逆退真陽,自有真陰溫養,真陰真陽相會,

    健順合,元牝交,動不離靜,靜不離動,

    自有天然真火,爐中赫赫長紅,

    先天漸凝,後天漸化,谷神堅固,即成無漏真人,

    所謂要得谷神長不死,須憑元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黃金屋,一顆靈光永不離也。

    真精、靈光,皆谷神之別名。靈光不離,即谷神不死,谷神不死,則得長生矣。

    是谷也,

    在圓圖,則乾坤中虛處是;

    在方圖,則十字中分處是;

    在人身,則四象和合處是。

    是神也,

    在圓圖,則乾坤交代處是;

    在方圖,則十字交接處是;

    在人身,則四象動靜處是。

    有谷則神存,失谷則神亡,生之在此,死之在此,陰生在此,陽長在此,

    古人號曰'生門'、'死戶'、又曰'造化爐'、'陰陽戶'。

    儒曰'道義之門',釋曰'不二法門',道曰'眾妙之門'。

    總而言之曰'這個'而已。

    圖片

    若有上智者得遇明師,指示這個端的,

    逆而修之,聖胎現成,不使陽極生陰,直登彼岸,

    再加向上工夫,煉神還虛,逆于父母未生以前面目,

    打破虛空,跳出陰陽之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矣。

    噫!

    順去死,逆去活,往往教君尋不著,

    不遇真師,逆之一字,豈易知哉!

    圖片

    圖片

    • 文王後天八卦

    文王後天八卦,仍是羲皇所畫之卦,

    不過於已成卦中,看出有此一番道理,

    故變其卦之義,卦之氣,發羲皇未發,非強作也。

    乾為老陽,乃諸陽之宗,為父。

    坤為老陰,乃群陰之主,為母。

    父母相配,陰陽相交,必生男女,

    乾一索坤,得坤之初爻而生巽,為長女;

    坤一索乾,得乾之初爻而生震,為長男。

    乾再索坤,得坤之中爻而生離,為中女;

    坤再索乾,得乾之中爻而生坎,為中男。

    乾三索坤,得坤之上爻而生兌,為少女;

    坤三索乾,得乾之上爻而生艮,為少男。

    乾索坤之三陰,陽變為陰而生三女;

    坤索乾之三陽,陰變為陽而生三男。

    男女既生,於是男從父而女從母,

    乾統三男,居於東北;

    坤統三女,居於西南。

    乾老父三陽真氣,為三男所得,健德收斂,故潛藏于西北寒盛之方;

    坤老母三陰真氣,為三女所得,順性失常,故遷移於西南殺機之鄉。

    離得坤之中陰,陰麗陽中,陰借陽而生明,故居正南火旺之方。

    坎得乾之中陽,陽陷陰中,陽入陰而生潮,故居正北水旺之方。

    震得乾之初陽,初陽主生長,故居正東木旺之方。

    兌得坤之末陰,末陰主消化,故居正西金旺之方。

    艮得亁之末陽,末陽主靜養,故居東北陽弱之方。

    巽得坤之初陰,初陰主潛進,故居東南陽盛之方。

    乾、坎、艮、震屬陽,造生萬物;

    巽、離、坤、兌屬陰,化成萬物。

    父母男女,自相配合,以行卦氣,後天六十四卦亦於此而生。

    六十四卦生,造之化之,生之成之,造而又化,化而又造,生而又成,成而又生,

    消息盈虛,無有停息,此已生出者,故謂後天。

    後天者,順生之道也。而逆運之道亦在內。

    離本陽而反為女者,外陽而內陰,陰居中位,真陰也。

    坎本陰而反為男者,外陰而內陽,陽居中位,真陽也。

    外陽者,後天之陽;內陰者,先天之陰;

    外陰者,後天之陰,內陽者,先天之陽。

    先天是主,後天是賓,坎離輻輳,水火相濟,寒暑有時,

    故足以代乾坤而行造化。

    震,陰多陽少,而為男者,震乃陽氣方升。陽氣升而足以破陰氣。

    兌,陽多陰少,而為女者,兌為陰氣外現。陰氣現而足以滅陽氣。

    震為生機,兌為殺機,金木相併,生殺分明,

    故足以代乾坤而成造化。

    乾與巽交不合,坤與艮交不正。

    乾老陽,坤老陰,不能生育,

    艮僅交接其陽,巽只順生其陰,

    故八卦方位,乾坤艮巽居於四隅,坎離震兌居於四正也。

    此後天逆順之道。聖賢盡性至命之學,亦不外此。

    圖片

    人之本來,陰陽混成,性命一家,健順相合,純是先天。

    一交後天,真中有假,假陷其真,健體有虧,順體有傷,性命分為兩處,

    於是健德不彰,靈明而誤用,元神昧而識神出矣。

    順德不真,昏暗而有險,元精藏而濁精生矣.

    如圖坎離居中正位,乾移西北,坤遷西南也。

    後天精神用事,動而暴燥,氣性發矣。和而同流,妄情起矣。

    如圖震居於正東卯地,陽變為陰,兌居於正西酉地,和變為殺也。

    精神性情變幻,陰氣潛入而進,陽氣衰弱而止,

    如圖巽居東南陽旺之地,艮居東北陽暗之鄉也。

    噫!後天一發,陰漸長,陽漸消,不至消盡其陽而不止。

    圖之乾遇巽而垢,坤逢艮而剝,離上坎下,火水不濟。

    震東兌西,雷澤歸妹之所由來也。

    是道也,天地自然順行之道,陽極必陰,陰極必死,亦人之無可如何者。

    但聖人又有逆運之道,善能竊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中返先天,

    死裏逃生,其道何在?仍不外乎後天八卦之理。

    圖片

    圖之坎、離、震、兌居於四正,乾、坤、艮、巽居於四隅,

    此中天機,非師難知。

    離中一陰,人心是也;

    坎中一陽,道心是也。

    道心本是乾家中陽,因交後天,入于坤宮,陽陷陰內,健者不健矣。

    人心本是坤家中陰,因失先天,入于乾宮,陰竊陽位,順者不順矣。

    若能虛其心,則人心化。人心化,則陰順而仍還於坤,火返其真矣。

    若能實其腹,則道心生。道心生,陽則健而仍還于乾,水歸於源矣。

    圖片

    兌為金,他家客氣也。

    震為木,我家主氣也。

    震本陽,其中有陰;

    兌本陰,其中有陽。

    主氣為客氣所盜,東虛而西實,

    若于殺中求生,殺氣變而為和氣,

    金情戀木慈仁,金還其元矣。

    木性愛金順義,木返其本矣。

    圖片

    取坎填離,健複本命,

    借離煉坎,順還本性,

    以震求兌,健動而能和順;

    以兌求震,和順而能健動,

    健順如一,乾坤相合,四象相和,五行攢簇,

    後天精、神、魂、魄、意歸真,

    五德五元,渾然圓成,還原返本,金丹有象,

    所謂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

    圖片

    一點者,丹元也。黃庭者,中央也。

    丹落中央,陰陽一氣,還我娘生本來面目,基址堅固,

    所謂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噫!

    健順一失,性命分離,五行錯亂。

    健順一複,性命凝結,五行攢簇。

    一失無不失,一複無不復,後天變化有為之道大矣哉!

    圖片

    但還原返本,乾坤相合,只完得前半工夫,還有後半工夫,猶未完的。

    蓋道至乾坤相合,是將後天已返成先天矣。

    既返成先天,從此再立鼎爐,別置鉗錘,

    用無為逆運之道,顛倒乾坤,

    乾逆退而坤順生,借陰以全陽,溫之養之,

    用天然真火烹煉,消盡一身後天陰濁之氣,煆成一個金剛不壞之物,

    從虛無中透出,入於無聲無臭之境,還我未生身以前面目,

    方是大解大脫,逍遙自在,無拘無束之天矣。

    圖片

    • 先天八卦合一

    先天八卦,一氣迴圈,渾然天理,從太極中流出,乃真體未破之事;

    後天八卦,分陰分陽,有善有惡,在造化中變動,乃真體已虧之事。

    真體未破,是謂生出者,須當無為。無為之妙,在乎逆中行順,逆藏先天之陽,順化後天之陰,歸於父母未生以前面目,不使陰氣有傷真體也。

    真體有傷,是已生出者,當須有為,有為之竅,在乎順中用逆,順退後天之陰,逆返先天之陽,歸於娘生本來之面目,務使陽氣還成真體也。

    但先天未生出者,猶有分別;

    後天已生出者,亦有分別。

    當在胞胎之時,先天陰陽,五行一氣,包含無形無跡不可見。

    未生出者,及其生身以後,未交後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至善無惡,雖有陰陽五行之性,而無陰陽五行之質,一氣渾然,亦未生出者也。

    先天逆中順行者,即逆藏先天陰陽五行,而歸於胞胎一氣之中,順化後天之陰,而保此一氣也。

    當生身之初,後天陰陽五行,入於軀殼之中,與先天陰陽五行相合,先天之內,即雜後天之氣。

    雖後天之氣未發,而形跡已露,如嬰兒善惡剛柔,本于性成,但後天為先天所統攝,性相近耳。此已生出者也。

    及其先天陽極,交於後天,知識開而靈竅閉,其機已發,大肆張狂,亦已生出者也。

    後天順中用逆者,即順退已發之陰,歸於初生未發之處,返出先天之陽,以還此初生也。

    陽健陰順,複見本來面目,仍是先天後天兩而合一之原物,從此別立乾坤,再造鼎爐,行先天逆中用順之道,即為九還七返大還丹矣。

    今以先天圖,移於後天圖內者,

    使知真體未破者,行無為自然之道,以道全形,逆中行順,以化後天之陰;

    真體已虧者,行有為受化之道,以術退命,順中用逆,以複先天之陽,

    先後合一,有無兼用,九還七返,歸於大覺,金丹之事了了。

    圖片

    • 圖書先後天合一

    河圖形圓,陰陽合一,無為自然之道也。

    洛書形方,陰陽分位,有為變化之道也。

    先天形圓,陰陽一氣,用逆全順,亦無為自然之道也。

    後天形方,陰陽分判,順中用逆,亦有為變化之道也。

    河圖先天,皆以道全形之事;

    洛書後天,皆以術延命之事。

    先天後天者,即河圖洛書之注釋。

    河圖洛書,是先天後天之數,先天後天是河圖洛書之理,

    數得理而始明,理得數而有本。

    河圖洛書,相為表裏,先天後天,相為表裏。

    無洛書,則河圖無變化,無後天,則先天不成全。

    河圖為洛書之體,洛書為河圖之用。

    先天為後天之體,後天為先天之用。

    體用俱備,理數兼該,性命雙修之道,無餘蘊矣。

    今仿邵子內方外圓之圖,移河圖於洛書之中,移先天於後天之中,河圖洛書為一圖,先天後天為一圖,成內圓外方二圖,以變化內圓外方之義。又以四圖合為一圖,以示圖為活圖,理為活理,不得以圖說圖,以卦說卦也。

    以道全形者,圓成無虧,防危慮險之功,誠之者性也。

    以術延命者,陰陽錯綜,返本還原之道,明之者教也。

    內方外圓者,自誠而明,無為而抵有為也;

    外方內圓者,自明而誠,有為而歸無為也。

    無為了性,有為了命。

    了性所以成後天之功,了命所以複先天之氣,

    先天全,後天化,有無不立,性命俱了,

    現出父母未生以前面目,露出無始五行不到的本橡。

    圖書,先後八卦,一以貫之,渾然太極,萬象歸空,陰陽混化,無聲無臭至矣。

    圖片

    • 中圖

    儒曰,執中;道曰,守中,釋曰,虛中。

    中之一字,乃三教聖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

    千經萬典,說來說去,只說的這一字,篆文中字從、從|,在人即秉彝之良,為至善無惡,圓明不昧之物,所謂先天真一之氣者是也。

    中有|,渾然天理,一氣上下,流行不息之義,且|之當心。' ',左為陽,右為陰,即河圖左陽右陰。一氣上下之象,

    薛道光曰:有物先天地,無名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調。

    寂寥者,即。萬象主,即|。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故謂中。

    是中也,不偏不倚,無前無後,無背無面,無頭無尾,非有非無,非色非空,虛圓不測,無象而能主宰萬象,無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無方所、無定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強名之曰'十字街',曰'四會田',曰'通衢路',曰'戊己門',曰'元牝門',曰'元關竅',曰'生殺舍',曰'刑德門',曰'生死關',曰'陰陽戶',曰'性命竅',曰'天地根',曰'人獸關',曰'懸胎鼎',曰'造化爐',名號多端,總而言之,曰'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亙古聖賢仙佛,皆從此中生出.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悟之者立躋聖位,迷之者萬劫沉淪。

    蓋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一,而為中;在後天,中分而為性命,其實後天中返出先夭,性了命凝,性命歸根,仍是一中。

    老子雲:谷神不死,是謂元牝.元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紫陽雲:要得神長不死,須從元牝立根基。

    谷神,即中也。

    元牝為陰陽,即性命也。穀神不死,中含性命,元牝之基,性命成中。

    守此中者,聖人也;

    失此中者,凡人也。

    聖凡之分,只在得失之間耳。

    一切常人,為氣質所拘,為積習所染,性命分居兩處,中有虧損,日虧日損,性亂命搖,神昏氣濁,將中之原物全然失卻。

    中一有失,性命無本,形雖動而神已喪,焉能長久乎?

    三教聖人,以中為本者;欲人執守此中,保全性命耳。

    中之一字,為修道者始終之要著,築基在此,采藥在此,烹煉在此,溫養在此,進陽在此,退陰在此,結丹在此,脫丹在此,七返九還,無一不在此。

    但這個'中',人不易見,亦不易知,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守。有心求之,則落於色相;無心守之,則入於空寂,均非中道。真正中道,非有非無,即有即無,非色非空,即色即空,不落偏於恍惚中求,於杳冥內尋,庶乎近焉?

    天下學人。不知此中是個什麼物事,或謂黃庭穴,或謂天谷穴,或謂百會穴,或謂絳宮,或謂明堂,或謂咽喉,或謂兩腎中間,執守幻身穴竅,便謂守中抱一,妄冀長生,不但不能長生,反而促死,哀哉!

    儒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又曰:不偏不倚之謂中。

    道曰:前弦之後後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

    又曰:陰陽得類歸交感,二八相當自合親。

    釋曰: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無頭無尾,無背無面。

    又曰: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皆言中之實落處也。若人能於此等處留心,極深研幾,就正于真師,認得真正之中。

    將柱扙子穿在中鼻孔內,主登彼岸,絕不費力,從此直進大路,緩步而行,終有到家之日,

    經雲:得其一,萬事畢。豈虛語哉!

    圖片

    • 金丹圖

    悟真曰:

    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

    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

    所謂虛無一氣者,乃天地之根,陰陽之宗,萬物之祖,即金丹是也。

    世人不知金丹是何物事,皆於一身有形有象處猜量,

    或以為金石煆煉而成,或以為男女氣血而結,

    或以為心腎相交而凝,或以為精神相聚而有,

    或以為在丹田氣海,或以為在黃庭泥丸,

    或以為在明堂玉枕,或以為在兩腎中間,

    如此等類不可枚舉,皆是拋磚弄瓦,認假作真。

    故學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

    殊不知,金者,堅久不壞之義,丹者,圓明無虧之義.

    丹即本來先天真一之氣,此氣經火煆煉,曆劫不壞,故謂金丹。

    是丹也,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無形無象,

    先天而立其體,後天而發其用,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

    擬之則失,證之則非,古人強圖之以,強名之曰道,曰虛無、曰先天一氣、曰無極、曰太極。

    曰道者,無名之名也。

    曰虛無、無極者,自未生物時言之。

    曰太極一氣者,自方生物時言之。

    其實虛無一氣,無極太極,總是道之一個物事,非有二件。

    這個物事,即是金丹。

    在河圖洛書,即中五之中一點;

    在先天後天,即陰陽相交之中一竅,

    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

    只緣秉氣所拘,積習所染,順其後天之陰,迷失本宗,流蕩忘返,莫知底止矣。

    古來聖賢,慈悲度世,設金丹有為之道以覺人,蓋欲人人歸根複命,還其當初一個原物而已.

    其法有二:一有為,一無為。

    無為者,即河圖陰陽相合,先天圖陰陽對交,一氣渾然之理;

    有為者,即洛書陰陽錯綜,後天圖陰陽生克,兩儀變化之理。

    上智之人,行無為之道,以溫養這個

    中下之人,行有為之道,從無守有,以複還這個○。其實這個到複還來時,仍歸無為,

    無為到盡頭時,圓陀陀、光灼灼、淨倮倮、赤灑灑,堅固穩定,長久不壞,跳出五行,脫出陰陽,我命由我不由天矣。

    但聖賢大道,窮理盡性至命之學,

    有工程,有次序,有文烹,有武煉,有急緩,有先後,有止足,

    毫髮之差,千里之失,欲要行得,先須知得,

    知得一分事,行得一分事,知得十分事,行得十分事,

    世間迷人在皮囊上強扭捏,自以為修持性命,非修性命,乃是傷性命也。

    性命且不知,妄想長生,豈不愚哉?

    命者,先天正氣。

    性者,先天元神,

    命屬陽,性屬陰,

    性命相合,陰陽混一,是謂金丹。

    金丹者,性命之別名,乃虛無中結就,非後天一身所產之物。

    不知性命,焉能修持性命?

    不識金丹,焉能凝結金丹?

    故窮理工夫,最為先著。

    果是窮透河圖洛書奧妙,先天後天機密,

    則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大地裏黃芽長遍,滿乾坤金花開綻,

    一步一趨,皆是大道,

    攢簇五行,和合陰陽,還我生初本來面目。

    金丹凝結,洛書後天有為之功畢,

    再行溫養之功了河圖先天之道,

    以複其父母未生以前面目。

    打破虛空,至於無聲無臭,大丈夫之能事畢矣。

    噫!性由自悟,命由師傳,不得口訣,徒自猜量耳。

    圖片

    • 爐鼎藥物火候全圖

    金丹有為之道,後天變易之道也。

    變易之道,以乾坤為體,以坎離為用,以屯蒙六十四卦為氣候,

    周而復始,一氣流行也。

    金丹之道,以乾坤為鼎爐,以坎離為藥物,以屯蒙六十四卦為火候,

    陰而陽,陽而陰,陰陽迭運,亦一氣流行也。

    徐從事《參同箋注》雲:

    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

    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籥,複冒陰陽之道。

    又雲:

    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

    兼併為六十,剛柔有表裏,

    朔旦屯值事,至暮蒙當受,

    晝夜合一卦,用之依次序,

    既未至晦爽,終則複更始,

    日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

    春夏據動體,促子到辰巳,

    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戌亥,

    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

    爻辭有仁義,隨時發喜怒,

    如是應四時,五行得其理。

    此言金丹之道,不外乎變易之道。

    變易之道,不外乎天地、日月、陰陽造化之道。

    人能以剛健為鼎,柔順為爐,則乾坤鼎爐立矣。

    人能虛人心,靈性不昧;振道心,正氣常存,則坎離藥物得矣。

    鼎爐立,藥物得,法天地,效日月。

    當剛健而即剛健,剛健必歸於中正;

    當柔順而即柔順,柔順必歸於中正,

    仁義並行,動靜如一,日乾夕惕,其功不缺,與時偕行,隨機應變,即是乾坤坎離四卦,以為橐籥,

    始于屯蒙,終於既未,即是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喜怒,

    一部易理,在吾方寸之中,又何患乎大道不成,性命不了耶?

    紫陽翁雲:

    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藥來烹,

    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

    此詩泄盡丹法天機,而無餘蘊矣。

    今立鼎爐、藥物、火候全圖,以乾在上為鼎,坤在下為爐,坎離居中為藥物。

    四卦列之於外,以象陰陽之橐籥。

    其餘六十卦,屯蒙為始,既未為終,列之於內,以象朝暮之火候。

    屯者,陽氣動于陰中也。蒙者,陽氣陷於陰中也。

    既濟者,陰陽已合也。未濟者,陰陽不交也。

    陽氣初動即扶陽,所以進陽火,朝之功也;

    陽氣有陷即養陽,所以運陰符,暮之功也。

    既濟,陰陽已合,須當隨時而保濟,保濟者,借陰全陽也;

    未濟,陰陽不交,須當待時而求濟,求濟者,借陽益陰也。

    借陽益陰,進陽火,自屯至既濟三十卦,所以致其濟也;

    借陰全陽,運陰符,自蒙至未濟三十卦,所以防不濟也。

    始于屯蒙,終於既未,其餘五十六卦,俱皆陰符陽火之事,可以類推而知。

    然其妙用處,總在坎離、陰陽、健順,歸於中正耳。

    健順中正,則始而屯蒙,終而既未,皆自然而然,豈容勉強也。

    圖片

    陽火陰符六陰六陽全圖

    金丹大道,始終兩段功夫,一進陽火,一運陰符。

    進陽火者,陰中返陽,進其剛健之德,所以複先天也。

    運陰符者,陽中用陰,運其順柔之德,所以養先天也。

    進陽火,必進至於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方是陽火之功盡;

    運陰符,必運至於六陰純全,柔順之至,方是陰符之功畢。

    陽火陰符,功力俱到,剛柔相當,健順兼全,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一氣,渾然天理,

    圓陀陀、光灼灼、淨倮倮、赤灑灑,聖胎完成,

    一粒黍米寶珠,懸於太極空中,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動,常應常靜,常靜常應,

    本來良知良能,面目全現,所謂'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也。

    再加上向上工夫,煉神還虛,打破虛空,脫出真身,永久不壞,所謂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進於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之境矣。

    今立六陽六陰,陽火陰符全圖,

    以複臨、泰、大壯、夬、乾、姤、遯、否、觀、剝、坤十二卦。列之于外,

    其餘五十二卦,列之於內。

    雖是六十四卦,總是十二卦統之。

    複之一陽進,而凡一陽之卦,皆在其中。

    臨之二陽進,而凡二陽之卦,皆在其中,

    至於三陽、四陽、五陽,俱皆如此。

    運陰亦然,

    左陽卦者,先進陽火以複先天也。

    右陰卦者,後運陰符以養先天也。

    先複後養,先天凝結,性命堅固,金丹有為無為之事了了。

    此圖與前圖相為表裏,前圖是火候之功力,此圖是火候之次序,

    用功力而依次序,依次序而用功力,

    步步腳踏實地行去,自有進益,庶不至毫髮之差,千里之失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亚洲精品11p|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片2022 | 夜夜未满十八勿进的爽爽影院|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直播|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播放| 亚洲更新最快无码视频|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不卡| 少妇私密推油呻吟在线播放|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观看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中文| 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 在线看无码的免费网站|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无码| 最新亚洲av日韩av二区|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 色偷偷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少妇被黑人到高潮喷出白浆| 国产美熟女乱又伦AV果冻传媒|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 | 亚洲精品漫画一二三区|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国产亚洲色视频在线|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亚洲熟妇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院| 爆乳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在线看| 成人网站WWW污污污网站|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尤物|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二区中文字幕| 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少妇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少妇高潮水多太爽了动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