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十 生死兩茫茫,不年 1 思 ,自難忘。量 2 千 里 3 孤 ,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墳 4 夜來 幽 忽還鄉,夢 5 小軒 ,正梳妝。相窗 6 顧 7 短 岡。松 8 宋詞三百首 江城子 高中選修上 悼亡 感傷 相思 月亮 妻子 譯文 逐句全文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你我夫妻訣別已經整整十年,強忍不去思念可終究難忘懷。孤墳遠在千里之外,沒有地方能訴說心中的悲傷凄涼。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認不出我來了,四處奔波早已是灰塵滿面兩鬢如霜。[7]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昨夜在夢中又回到了家鄉,看見你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你我二人默默相對無言,只有淚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為我柔腸寸斷,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岡上。[7] 注釋 1 十年:指結發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2 思量:量(liáng),想念。 3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與蘇軾任所山東密州,相隔遙遠,故稱“千里”。 4 孤墳:其妻王氏之墓。 5 幽夢:夢境隱約,故云幽夢。 6 小軒窗:指小室的窗前;軒,門窗。 7 顧:看。 8 短松:矮松。[6] 摘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此詞情意纏綿,字字血淚。上闋記實,下闋記夢,虛實結合,襯托出對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詞的悲傷基調。詞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語如話家常,卻字字從肺腑鏤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著真淳。全詞思致委婉,境界層出,情調凄涼哀婉,為膾炙人口的名作。[2] 相關合集 ![]() 蘇軾詞作名篇 共19個詞條1260閱讀 ![]() 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 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 查看更多 作品賞析 蘇軾的這首悼亡之作與前人相比,它的表現藝術卻另具特色。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雖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 上片頭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語,感人至深。“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也是同樣的。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不思量,自難忘”,人雖云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懷。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并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里,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于是乎有夢,是真實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感慨萬千,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話說得極為沉痛。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癡語、情語,極大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凄涼無助而又急于向人訴說的情感,格外感人。接著,“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后的個人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卻要“縱使相逢”,這是一種絕望的、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無奈的,表現了作者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更加深了一層。 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 ”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常懷念的故鄉,在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這猶如結婚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作者以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愛侶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這正是東坡筆力奇崛之處,妙絕千古。“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之勝,全在于此。別后種種從何說起,只有任憑淚水傾落。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這是把現實的感受溶入了夢中,使這個夢也令人感到無限凄涼。 結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回到現實上來。“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舍親人,而柔腸寸斷。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在這里作者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東坡此詞最后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裊裊,讓人回味無窮,這番癡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這首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后無不為之動情而感嘆哀惋。[3] 創作背景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二人一直相敬如賓,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離開了人世。這對蘇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4][1] 作品評價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響凄厲,誠后山(陳師道)所謂“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也。起言死別之久。“千里”兩句,言相隔之遠。“縱使”二句,設想相逢不識之狀。下片,忽折到夢境,軒窗梳妝,猶是十年以前景象。“相顧”兩句,寫相逢之悲,與起句“生死兩茫茫”相應。“料得”兩句,結出“腸斷”之意。“明月”、“松岡”,即“千里孤墳”之所在也。 艾治平《宋詞名篇賞析》:從這首詞看,蘇軾追求的似是一種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夠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雖寫的只是個人生活范圍的感傷,卻不粘不滯,冰清玉潔,在悼亡詞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張燕瑾《唐宋詞選析》:晁無咎曾經說蘇軾之詞“短于情”,由這首《江城子》來看,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陳后山曰:“風韻如東坡,而謂不及于情,可乎?” 王方俊《唐宋詞賞析》:此詞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訴說自己的心情和夢境,抒發自己對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見雕琢痕跡;語言樸素,寓意卻十分深刻。[5] 作者簡介 ![]()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贈謚號文忠,復追贈太師。在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操之過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呂惠卿,因此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后來又因蘇軾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由于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紹圣年間因新黨的章惇為相,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蘇軾遇赦北歸時病卒于常州(今蘇州),時年65歲。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蘇軾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在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參考資料 [1]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1-12-28] [2] 易瀅 . 古漢語與文學基礎 下 雙色版 . 南京 : 江蘇大學出版社 ,2018-07 . 66 . [3] 孫向杰編著 . 人生到處知何似 蘇軾詞集精讀 . 長春 : 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7-12 . 48 . [4] 吳熊和 . 唐宋詞匯評·兩宋卷(一) . 杭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 476 . [5] 蘅塘退士 等 .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 北京 : 華文出版社 ,2009 . 21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