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癸未,斗指申,日行至周天136度,留于南方柳宿,月留于北方壁宿,為立秋初候第二天,象應雷風恒卦二爻,氣運火運不及,晝太陰濕土司天,夜太陽寒水在泉,其氣火,其應心,其音徵,律中夷則,樂出于絲而發于琴箏。 心宿,也叫明堂,七曜為月,圖騰為狐,故亦稱心月狐,為天王的布政之宮。心宿中只包含心、積卒兩個星官,分述如下: 心宿:共三星 心又名火,或稱大火,或直呼三星。《書經·堯典》:“日永星火 以正仲夏?!薄蹲ⅰ?“火謂大火,夏至南之中星?!抖Y記·月令》:“季夏之月昏火中?!薄妒闲墙洝罚骸靶拿嚕╟hún)火?!?/div> 我國古代以心星為夏季首月(孟夏)應候的星宿。以心星開始現于東方確定為夏季的開始。古籍中常見到類似記載,例如《國語》:“火見而清風戒寒”。即心星出現于東方時,天氣就開始熱了。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朱熹注:“七月斗建申之月,夏之七月也。流,下也;火,大火,心也?!?/div> 此處朱熹所說的“夏之七月”中的“夏”,指的是三正中的夏歷,“夏之七月”即相當于“殷之八月”、“周之九月”。夏歷的七月是秋天剛開始,而代表夏天的火星開始往下流動,離開了原來的位置,就說明夏天已過去了。通過這個也可以了解當時的天象,心星是從初夏出現,到了夏末就移去了。 上述對反映了心宿的《詩經·七月》中“七月流火”的“流”字的解釋,當代張汝舟教授不同意古代考據家們解釋為“西流”或“流下”的這種不具體的說法,而認為“流”是心星在天球上運行的規律“中、流、伏、內”中的一種天象。認為心宿的運行規律是:“六月火中”、“七月流火”、“八月火伏”、“九月內火”。 但是另一個說法則認為,心星是在春季開始出現于東方。例如漢代鄭玄對一段《詩經》的解釋于下: 《詩經·召南·小星》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夜,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鄭玄所著述的《鄭箋》中記載:“心在東方三月時也,噣在東方,正月時也?!贝颂帯多嵐{》所述的“三月時”,可能是指夏歷的三月,夏歷三月是該歷所定的春季最末一月,而卻相當于殷歷的四月、周歷的五月。 殷歷四月是該歷的初夏,周歷五月是該歷的仲夏。之所以有不同的說法,是因為各家所依據的心星出現在東方的時間和位置,由于歲差的原因,每個時代皆有不同,天球上的恒星經過了數百千年的運轉,其位置是有所變動的。 據現代天文學家的考證,我國早在四千余年之前,就把心星作為紀時的依據。并且設有“火正官”,每年還要舉行祭祀大火的儀式,以求年中的豐收。 例如《左傳·襄公九年》記載晉士弱對晉侯說的一段話中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div> 這段記載說的是帝堯(陶唐氏)時設立的天文官叫閼伯,他是帝嚳的兒子,帝堯的異母弟,帝堯安排他負責觀測大火星,目的是“授民以時”,以便安排農業生產。 而大火星簡稱火、火星,也叫辰星、商星,即現代天文學所說的心宿二。當大火星在東方黎明時出現的時候正好是“春分”,當大火星在西方不見的時候又是在“秋分”。 堯舜時代人們就很熟悉它的規律,并以它確定時間,所以才有了專門負責觀測大火星的官員。大火星也因閼伯居商丘而得名商星。 心宿三星又名為“心前星”、“心中星”、“心后星”,分別代表著“太子”、“天王”、“庶子”。我國古代早期的軍隊體制也是據此而來,即國家軍隊由父子三人統帥,具體分工是:太子統領前軍,君王統領中軍,庶子統領后軍。 古人以南方為前方,以北方為后方,以東方為左方,以西方為右方。全國也被劃分為三個大軍區,既東南軍區、中原軍區和西北軍區。于是黃帝的嫡長子青陽被封在“鑄(祝)”,此地在今山東曲阜附近,戰時則負責統帥前軍;黃帝的庶長子夷鼓被封在薊(今北京地區),戰時則負責統帥后軍;黃帝本人駐防在新鄭(今河南新鄭市)戰時親領中軍,統帥全局。黃帝父子三人的駐地與統軍鮮明的體現了心宿三星的體制。 積卒:共十二星 《宋史·天文志》:“積本十二星在房星西南,五營軍士之象,立衛士掃除不樣?!?/div> |
|
來自: 昵稱61114037 > 《天文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