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48463153? “七月流火”語出《詩經·豳風·七月》。七月被認為是夏歷,夏歷漢武沿用而為農歷,相當于公歷8月?!按蠡稹眲t有兩解:日用之火,天星之火。兩種說法的直譯:七月天熱得像火在流淌。七月大火星在天空流過。 其實,“流火”既是大火星,也是如大火! 證明《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是農歷,并不難。《七月》,被認為同時用了夏歷和周歷?!叭铡闭邽橹軞v,“月”者為夏歷。周歷夏歷相差兩個月。 “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稱名,為周歷。“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薄岸砧彵鶝_沖,三之日納于凌陰。”“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薄叭沼隈辏闹张e趾?!薄辉绿鞖廪D冷,十二月轉凍;十一月取貉皮狐皮開始做裘;十二月鑿冰開始窖藏;正月準備犁鏵,二月下地。 其余的“四月”至“十月”,為夏歷。各月份之下的勞作事務,符合農歷節氣,即立春為正月。于是,“七月”是公歷8月。秋季開始走進酷熱時段。“九月授衣”,豳,今陜西彬縣地區,緯35度左右,陽歷10月“授衣”,應是秋冬之衣了。 農歷七月,相當于公歷8月。以農歷計,5~7月是夏季;以熱感論,中國地區6~8月最熱。這與大地積熱有關系,春季轉暖有逐漸退寒過程,秋季轉涼有逐漸散熱過程,故民諺曰“二十個秋老虎”。所以,“流火”既是大火星流過,也是秋季已至,還是如大火流過!物極必反,符合中華文化心理定勢。 不要淡看“七月流火”。它是天地合一、自然景觀和人物感覺合一的錘煉。了解這點,需知“七月流火”星象。 大火星,即心宿二。一般性觀星授時,大火星=心宿;心宿=大火星。因為,心宿三顆星都是亮星,靠得很近,東出西沒時間差也很小。心宿第二顆星十分耀眼,有單獨稱呼“大火星”,即心宿二,西方稱天蝎α。 ![]() 心宿很著名?!皡⑸滩幌嘁姟钡男侵V,“商”就是它。“參”即參宿三星,獵戶腰間三星。商參相距接近半周天(參商大于半周天),因而不可能同時見到。 ![]()
![]() 大火星的重要性,遠勝過古埃及時代的天狼星(大犬α)。天狼星由于與天赤道的特定距離,其星空背景移動周期相近于陽歷年(1460年提出索提克周期),每年7月中下旬之交升起,尼羅河這以后開始泛濫。古埃及的緯度相當于中國長江中游流域,經度相差6個時區。古代中國選擇了大火星。大火星,由于它的特殊位置和辨識度,也就成為中國農耕文明春耕秋收的季節定位星。 星空,半年半周天。同一星的夜空滯流時間長于12h,春夏秋初昏的同一時點,就分別成為昏出星、昏中星、昏伏星。大火星春東出、夏居中、秋西伏,3月半、6月半、9月半的同一時點,16時在公元前13800年前后,17時在公元前11400年前后,18時在公元前9300年前后,19時在公元前7100年前后,20時在公元前4500年前后。 由于歲差退行和北極旋移,公元9600±300年,北極在武仙ι,大火星距離北極最近,夜空滯流時間最長。此后,大火星緯度越來越低,公元前4500年是春夏秋三季同時點的下限。 ![]() 公元前1600年前后,大火三星出伏時間為10.25h:春出21:50余,夏中21時,秋伏20時余。公元前1100年,北極在小熊β附近,大火星出伏時間10h,即16:10余→21:10→2:10余。 ![]() ![]()
![]() ![]()
星空,一年一周天,一日一周天。同一星空,三個月6h,兩個月4h。冬(夏)至子夜星空,春(秋)分初昏重現。6月同一星空,8月提早4小時。 ![]()
![]()
“七月流火”星空,以8月半為量尺(月初遲1小時,月底早一小時),黃昏初現中天,夜半西垂欲落,14時半~21時在公元前8400年前后,15時半~21時半在公元前7100年,16時~22時在公元前4500年前后,16時半至22時5分在公元前3100年前后,17時~22時10分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17時半~22時20分在公元前300年。當今8月,大火居中天已過初昏,西落已在子夜。 ![]()
![]()
《詩經·國風·豳風》,夏歷周歷混用,或可認為,詩作在周定稿,星象在夏已有。“七月流火”是夏歷。夏初,大火星出伏時間10.33h余,初昏現于中天,22時西伏。 火,大火星。流,淌;流,逝。“七月流火”是夜觀星空的實況:七月黃昏觀星空,大火星呈現在中天,慢慢從高天往流向西邊,夜半在西天逝去。8月雖入秋(立秋在7-9日),雖暑氣未退,還有“二十個秋老虎”,但夏天已過,秋涼咫尺,這就像高高在上的大火星,長夜未盡,西落歸去。天道自然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