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鄧大軍曾有30萬人,實力強大,為何到二野成立時卻縮水成28萬? ![]() 鄧小平和劉伯承 劉鄧大軍的實力曾是全國之冠,在抗日戰爭勝利到中原突圍之前的這段時間,他們在全國各大戰略區中可謂首屈一指。那時還沒有中原野戰軍的名稱,但其實力之強大是任何人否定不了的,單是正規軍就有30萬,非正規武裝更多,高達40多萬! 但從劉鄧晉冀魯豫野戰軍發展到中野,人數從30萬變成28萬,到1949年初改編為第二野戰軍時,人數也不過28萬!這是四大野戰軍中唯一一個人數沒有實現增長的部隊。 反觀其它三大野戰軍,西野成立時4.5萬人,1949年初改成一野時15.5萬人,增長了3.4倍;華野成立時人數達27.5萬,改稱三野時是58萬,增長了兩倍;東野的擴軍速度更是恐怖,短短三年時間,由當初的11萬猛增至百萬大軍,增長高達10倍! ![]() 李達、鄧小平、劉伯承和蔡樹藩 一野的前身是中野,中野的前身是晉冀魯豫,晉冀魯豫的前身是八路軍129師,期間歷經多次改編,分分合合,但大體脈絡是沒錯的。 八路軍129師,是八路軍三大主力師中戰斗力最強的。1955年的授銜,129師出現三個元帥級的人物:劉伯承、鄧小平和徐向前。其中劉伯承和徐向前被授予了元帥軍銜,鄧小平本來也在元帥名單中,排在陳毅之后、羅榮桓之前,居第7位,但由于已經轉入地方,因此和元帥軍銜失之交臂——但已經足見129師戰力之強悍了。 有人說八路軍115師的戰力更強,因為著名的晉察冀和山東這兩個對隨后的戰爭走向影響巨大的根據地都是115師開辟的,晉察冀軍區司令員是聶榮臻,山東軍區司令員是羅榮桓,這兩人一個是115師副師長,一個是115師政委。 但是,聶榮臻和羅榮桓都不以軍事能力見長,他們是政工干部,同時更是根據地建設大師。從純軍事的角度,還是劉伯承、鄧小平和徐向前更厲害一些。 ![]() 彭德懷、朱德、彭雪楓、蕭克和鄧小平 從表面看,除了中原之外 ,其余三大戰略區日子似乎過得很滋潤,部隊人數都至少實現了翻番,但事實并不是這么回事: 林羅劉的東野也有被人家一路攆過松花江的經歷;彭德懷的西野整天在陜甘寧的窮山惡水轉悠,飯都吃不飽;至于陳粟裕的華野,遇到的都是硬釘子,部隊自身傷亡居全軍之冠! 不過,比起來環境的險惡和損失之重,還是劉鄧大軍更有發言權。 劉鄧大軍當初從晉冀魯豫帶走的12萬人全是精銳,再加上其它各區的支援,特別是華東的兩萬人,但這14萬人千里躍進大別山之后,從山里出來的只剩下了不到7萬人,減員50%,而且,重武器全部喪失! ![]() 徐向前和鄧小平 劉鄧大軍之所以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完成千里躍進大別山的任務,是因為兩個因素。第一個是地理因素,他們遇到了大別山這個很難發展的區域;第二個是人文因素,他們碰到了國民黨最能打的將領之一白崇禧。多年來,很多人都堅持一個看法,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損失太大,損失一半軍力,得不償失。 但真正懂軍事的人絕不會這樣想,在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插上一刀,在你的核心施行戰略開花,以區區十萬人吸引敵軍數十萬大軍,從而可以實現在外圍集中優勢兵力,大量消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事實證明,我軍實現對國民黨的戰略反超就是靠劉鄧大軍的這一戰略舉措;而歷史對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評價也非常高:揭開了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 只是,這注定是一個艱苦卓絕的戰略,因為我們遇到了兩個極其兇惡的敵人,一個是大別山,一個是白崇禧。 ![]() 陳毅和鄧小平 白崇禧一直是我軍勁敵白崇禧據說是國民黨戰神,號稱“小諸葛”,此人確有真本事,北伐戰爭中他是蔣介石最信賴的將領,剛三十多歲的他就是北伐戰爭實際上的參謀總長,如果不是他指揮的“龍潭戰役”力挽狂瀾消滅孫傳芳,北伐結果如何還很難說。 細數一下能夠給我軍帶來較大損失的國民黨將領,或者說軍事造詣比較厲害的將領,在各個歷史階段都有,比如薛岳、杜聿明、馬步芳等,特別是華北的傅作義,長期壓制我軍多位名將,但像白崇禧這樣長期陰魂不散的國軍將領,卻只有一個。 長征時期紅軍就吃過他大虧,讓中央紅軍損失了70%的湘江血戰,白崇禧的桂軍就是主犯之一;解放戰爭桂軍仍是解放軍的最主要勁敵,使解放軍遭到嚴重損失。 ![]() 賀龍、鄧小平、周恩來、朱德和陳毅 粟裕大將曾經說過判斷國民黨軍精銳的辦法,使用美械裝備的是精銳,操廣西方言的也是精銳,如果既使用美械裝備又操廣西方言的,更是精銳中的精銳! 白崇禧最終是被林彪擊敗的,但林彪卻給了他很高的評價,說他是國民黨中為數不多的會打仗的將領。 彭德懷則用這樣的順口溜評價白崇禧:滇軍黔軍兩只羊,湘軍就是一頭狼;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 在華東戰場和桂軍交過手的陳毅也說:兩廣軍隊是很頑強的,是蔣軍中戰斗力最強的,更不繳槍,真是蠻子蠻打,非打死不繳槍。 ![]() 彭德懷、朱德、葉劍英、聶榮臻和陳毅 大別山環境的險惡,超過紅軍時期大別山本來也算革命老區,早在紅軍時期我軍就在當地百姓的支援下,多次打破國民黨的軍事圍剿。但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之后,發現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白崇禧明白群眾對于解放軍的重要性,所以他搶先一步下了手。他采用嚴酷的“連坐法”割斷當地老百姓的解放軍的聯系,同情和幫助解放軍的群眾遭到血腥鎮壓,剩下的被迫遠離解放軍。不得不說白崇禧這一手極其陰險,直接使我軍成為“無本之木”。 白崇禧還別出心裁組織當地地主武裝成立“小本隊”,襲殺解放軍留在當地的重傷員,迫使我軍不得不抬著傷員行軍,使軍隊的機動性和戰斗力大幅度降低。隨后,白崇禧就派遣習慣在廣西深山密林中作戰的桂軍尾隨解放軍,給我軍造成重大傷亡。 ![]() 劉少奇、林伯渠、毛澤東、劉伯承、陳毅和李立三 就這樣,解放軍在大別山區完全陷入沒有根據地進行支持和補給的被動境地,無論是軍糧、裝備還是兵源都得不到任何補充,傷員無法安置,再加上桂軍多年來長期駐軍大別山,熟悉地形,使劉鄧大軍根本無法在深山密林中施展開最為擅長的游擊戰術。 在大別山,桂軍是主,我軍是客,桂軍很多人在大別山長期駐守,已經在當地娶妻生子,和本地勢力發生盤根錯節的關系,相比而言,解放軍則成了“客人”,處處被動,水土不服,唯一的“行軍工具”就是兩條腿,敵軍卻有現代他的火車、汽車甚至飛機,同距離行軍,敵軍方便快捷,而劉鄧大軍卻要耗費不止十倍的力氣。同時,當初為保證游擊戰的順利進行,劉鄧大軍的重武器全部丟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隊的戰斗力。 這種情況下,再好的戰術也往往大打折扣,很多時候眼前明明出現了戰機,終因部隊機動性跟不上,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所以,劉鄧大軍在大別山既沒有打過大的勝仗,也沒有建立穩固的地方政權,更談不上大面積的解放區了。 ![]() 毛澤東和劉伯承 千里躍進大別山,從軍事上講不算成功,大軍損失過半,這也成了國民黨軍吹噓的資本,畢竟他們面對的是解放軍中的軍政高手劉伯承和鄧小平。 但劉鄧大軍以自身巨大的損失為代價,換取了戰略目標的實現,為全國戰場帶來轉機,就像毛澤東說的:付出的代價,站穩了腳跟。 所以,我們完全能夠理解為什么淮海戰役中,毛澤東要中野的劉鄧陳指揮華野的粟譚了,按說,中野剛從大別山出來沒多久,實力最多有華野的三分之一。雙堆集圍殲黃維兵團時,中野就已經力不從心,還是靠陳士榘帶來的華野援兵,才把強大的黃維兵團包了餃子的。 為換取全國勝利,劉鄧大軍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大,但劉鄧深知這種戰略犧牲是值得的。就像鄧小平在雙堆集大戰時說過的名言:只要消滅了南線敵軍主力,取得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中野就是打光了也是值得的。中野打光了,其他野戰軍照樣渡江!中國革命照樣能夠勝利! ![]() 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和譚震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