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文人相輕,出自三國時期的曹丕《典論·論文》。意思是文人之間會互相輕視對方。在文界,互相瞧不上的文人數不勝數,就連一些杰出的大文豪都難逃這個規律。比如王安石和蘇東坡,李斯和韓非,杜牧和白居易。甚至到了近代,還有冰心和林徽因,魯迅和郭沫若等例子。 01 一句有名的話“遠看一只狗,近看一只郭沫若”,據說就出自魯迅。原話更是諷刺幽默:“遠看是一條狗,近看是一條東洋狗,就在眼前,噢,原來是郭沫若先生。”那么這句話,究竟是不是真的出自魯迅口中呢?在歷史上,魯迅與郭沫若交惡甚至曾有過三次交鋒,魯迅犀利甚至有些刻薄的語言可是相當恐怖的。 ▲郭沫若 不過郭沫若也不甘示弱,他本人也是現代文學史上一個有名的大文豪。兩位頂級文豪的戰斗,自然引起了無數的人旁觀。魯郭之爭,最先是由郭沫若挑起的。那時,由郭沫若等一些文人組成了“太陽社”文學團體,無緣無故攻擊魯迅。當時,正是文學革命爭論的高潮時期,郭沫若用杜荃的筆名,寫了一篇文章,一口氣給魯迅扣上了三頂大帽子:封建余孽,反革命和法西斯。 ▲魯迅畫像 魯迅是何人?那是以筆為劍的人,魯迅不寫長篇小說呢,就是因為他要靠文章打仗?他的文字就是刺向敵人的利劍,所以必須寫短小精悍的文章,才可以字字珠璣,一針見血。魯迅被郭沫若污蔑后,怒氣沖沖,馬上發表了《我和語絲的一生》,進行回擊。郭沫若自然不甘示弱,馬上接著寫文章回擊,雙方打得有來有回,不可開交。 02 第三次交手更是把兩人的戰爭推向了最高潮,魯迅的《上海文藝一瞥》言辭辛辣地嘲諷了郭沫若,郭沫若也毫不留情地在《創造十年》中罵了回去。魯郭二人的停戰,不是通過中間人的調解,而是出于國家大義。此時,日本侵華的野心已被揭露,在國家大義面前,魯迅先選擇了休戰。 ▲駐東北的日軍 他在《回答徐懋庸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一文提到:“我非常贊同郭沫若先生對于愛國主義文學的觀點,國防文藝是國家關系的標志,而不是作品標志的原則的觀點”。面對國家的興亡,民族的危難,魯迅先生先放下分歧,以民族的危難為重。一直以來,郭沫若都是以國家的興亡為己任的進步人士,自然也就偃旗息鼓了。 ▲魯迅文學作品集 就這樣,一場文學界的大戰,終于告一段落。魯迅與郭沫若的對峙、爭論,是當時文壇上眾所周知的事情。不過魯迅這句“遠看如狗,近看如郭沫若”,很多人都試著從他的作品中找出來,但始終找不到,在魯迅和日記中也都沒有找到。 03 那為什么還有這么一句至今仍流傳的名言呢?或許有人借魯迅的口吻,表達了對郭沫若的不滿與蔑視。這種說法也確實比較符合魯迅的風格,又讓人們把視線對準了郭沫若。郭沫若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很高,但仍然有許多人對他非常不屑甚至咒罵他,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是因為郭沫若在個人情感生活中的率性所致。 ▲張瓊華 郭沫若一共有三段婚姻,婚姻之外還有“婚外情”,他的原配妻子張瓊華苦苦等了他66年。雖然他和魯迅的情況很相似,都是包辦婚姻,但和魯迅不同的是,魯迅反抗包辦婚姻后和真愛許廣平恩愛一生,成為佳話。可郭沫若與日本妻子佐藤富結婚后,卻讓妻子因為他而與娘家人斷絕關系。 ▲于立忱姐妹 郭沫若并沒有珍惜這位為他犧牲巨大的妻子,反而冷心絕情地把她和孩子拋棄,自己偷偷誘騙于立忱,兩人暗通款曲。回到家鄉后,郭沫若又和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結了婚。在于立群發現自己的丈夫竟然與姐姐有婚外情后,憤然選擇了自殺。 ▲郭沫若 正因如此,人們對郭沫若的品性深表懷疑,不少人對他的行為嗤之以鼻,甚至謾罵。雖然他在文學史上的功績不可磨滅的。但私人的情感生活,也確確實實毀掉了他的命運,這一點,就算郭沫若是大文豪也不能例外。也許正是由于這些原因,魯迅的這句“名言”才會傳播開來,人們借著魯迅的名頭罵郭沫若,這句話也流傳至今。 結語 對于大人物來說,我們要學會辯證地去看待,畢竟人無完人,我們批判郭沫若對感情的不忠和不負責,也要承認他對于文學的貢獻。“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就像郭沫若本人對這句話的解釋那樣,寫文章就是表達思想。可這個思想也只是這個人一部分的思想,人性是復雜的,一個寫出很多充滿道理文章的人未必真的那么完美,我們一定要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