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紀末,日本平安時代走向尾聲,武士家族集團平氏,在與源氏的權力爭奪中戰(zhàn)敗。源賴朝受封征夷大將軍,在鐮倉開府,開啟了幕府武家是我執(zhí)政時代,后世稱為鐮倉幕府(1185年—1333年),歷經400年的平安時代結束。日本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即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 ![]() 日本古代行政圖,方便了解戰(zhàn)國時代各大名的轄區(qū)及勢力范圍,圖可放大。 幕府執(zhí)政-鐮倉時代 ![]() 元朝有兩次遠征日本,第一次在1274年派3萬多人渡海遠征日本,一度逼近大宰府,但因后援遭遇臺風而撤軍。 ![]() 第二次是1281年元朝征調蒙漢及高麗軍隊14萬人分兩路遠征日本,但再次因臺風死傷慘重。 直到1318年鐮倉幕府的統(tǒng)治日漸衰敗,后醍醐天皇舉兵討幕,北條氏因上野大族足利尊氏的倒戈而兵敗滅亡。之后天皇重掌了公家權力,推行建武新政,但由于新政僅重用京都的公卿貴族,引發(fā)武士階層不滿,再加上倒幕大將足利尊氏有意開幕府執(zhí)政,而不是僅被天皇賜予名字中的尊字,所以迫使后醍醐天皇退位,改立光明天皇,后者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后,足利尊氏建立室町幕府。 ![]() 倒幕大將足利尊氏有意開幕府執(zhí)政,迫使后醍醐天皇退位,改立光明天皇,足利尊氏建立室町幕府。 ![]() 后醍醐天皇退位后設法逃到奈良,依靠持有的天皇象征:三神器,建立南朝,日本歷史進入南北朝時代。 幕府執(zhí)政-室町時代 但后醍醐天皇退位后設法逃到奈良,依靠持有的天皇象征:三神器,建立南朝,日本歷史進入南北朝時代,史書稱“一天二帝南北京”。之后雙方經過多次攻防,南朝不敵,最終1392年南朝天皇把三神器交還給北朝天皇,南北朝時代結束,經歷16代將軍,歷時237年的室町時代( 1336年-1573年)正式開啟。當然日本歷史,南北朝時代也是屬于室町時代的。而室町時代的由來則是源于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開設幕府。 ![]() 1467年日本室町幕府因幕府將軍足利家家督繼承問題為導火索,爆發(fā)了一場大名內斗的戰(zhàn)爭,27萬大軍的混戰(zhàn)。 不過當室町時代到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位時,因繼承權問題爆發(fā)了應仁之亂(1467-1477年),之后幕府勢力大減,日本各地的大名豪族互相征伐兼并土地,如山名家、細川家、大內家,不再聽從幕府號令,日本自此進入舉國混戰(zhàn)的戰(zhàn)國時代。直到1573年第十六代將軍足利義昭被一代霸主織田信長驅逐出京都,室町時代結束。整個戰(zhàn)國時代持續(xù)了96年,各地以下克上崛起的新興勢力紛紛取代幕府冊封的大名。 ![]() 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之戰(zhàn)中將今川義元擊殺,奠定了成為戰(zhàn)國霸主的地位。 ![]() 織田信長的根據地在清州(今名古屋),首創(chuàng)的“民兵分離”政策讓自己擁有了一支長期穩(wěn)定的軍事力量。 幕府執(zhí)政-戰(zhàn)國時代 戰(zhàn)國時代的故事很精彩,這個跟我們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相似,群雄割據,相互攻伐。我們只介紹戰(zhàn)國三英杰,其中最早登場的霸主是織田信長??椞镄砰L的根據地在清州(今名古屋),首創(chuàng)的“民兵分離”政策讓自己擁有了一支長期穩(wěn)定的軍事力量,趁著老親家美濃地區(qū)的齋藤家衰落(小舅子齋藤義龍殺害了自己的父親,成為家主,與信長為敵),出兵攻占了齋藤家的居城稻葉山城,即岐阜。 ![]() 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之戰(zhàn)中將今川義元擊殺,奠定了成為戰(zhàn)國霸主的地位。 ![]() 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之戰(zhàn)中將今川義元擊殺,奠定戰(zhàn)國霸主的地位。三河國領主便是德川家康的父親松平廣忠 1560年日本實力最強守護大名今川義元進攻京都,織田信長受正親町天皇所托取得合法地位(類似獲得周天子稱王認可),并在同年5月在桶狹間之戰(zhàn)中將今川義元擊殺。自此織田信長威望大增,1568年織田信長占據京都,在幕府將軍的繼位斗爭中扶持了安置了足利義昭為幕府將軍,并挾天皇以令諸侯,加快了統(tǒng)一全國的步伐。1573年末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昭被逐出京都,足利幕府開創(chuàng)的室町時代結束,安土桃山時代開啟。 ![]() 1573年末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昭被織田信長逐出京都,足利幕府開創(chuàng)的室町時代結束,安土桃山時代開啟。 所謂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1603年),是指織田信長的本城安土城和豐臣秀吉的本城桃山城(即伏見城)。之后織田信長逐漸成為日本最強大的霸主,到1582年甲斐大名武田勝賴被消滅,日本農業(yè)最發(fā)達的近畿、中國、甲信越以及四國島的部分均被織田家控制,26國被平定,統(tǒng)一了大半個日本。但織田信長最高光的時刻,部將明智光秀發(fā)動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被殺,其長子兼織田家家督的織田信忠又敗給明智光秀后自殺,整個織田氏陷入混亂。 ![]() 部將明智光秀發(fā)動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被殺,整個織田氏陷入混亂。 ![]() 豐臣秀吉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zhàn)后,統(tǒng)一了日本。 之后1584年織田信長的部將羽柴秀吉相繼覆滅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作為織田信長繼承人的地位。此后又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zhàn),并于1590年動用20萬軍隊,戰(zhàn)勝了控制東本州關東地區(qū)的最后一個敵手德川家康,統(tǒng)一了日本,日本戰(zhàn)國時代就此終結,同年羽柴秀吉被天皇賜姓“豐臣”,并得到“關白”職位成為世襲貴族,日本的內政、軍事皆為其掌控。 ![]() 豐臣秀吉出身無法冠姓的下層階級,最后以僅次于天皇的“太閣”身份主政日本,堪稱奮斗的典范。 對外擴張:壬辰倭亂 豐臣秀吉出身無法冠姓的下層階級,最后以僅次于天皇的“太閣”身份主政日本,堪稱奮斗的典范。執(zhí)掌日本國政后,頒布法令確定了士農工商的身份,獎勵新興工商業(yè),扶植城市的發(fā)展,收繳民間武器,實行兵農分離,促進了日本社會從封建社會向近代的幕藩體制轉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萬歷朝鮮戰(zhàn)爭示意圖 對外為了轉移各大名對分封的不滿,決定對外發(fā)兵,臆想統(tǒng)治中國和朝鮮,于是1592年發(fā)動文祿之役(即壬辰倭亂)侵入朝鮮。另外1593年統(tǒng)治蝦夷地(即北海道)南部的松前氏歸順,北海道南部地區(qū)遂劃歸日本版圖。 ![]() 日本大名們作戰(zhàn)經驗豐富且大量裝備新式步槍,僅兩個月內就攻占了漢城、開城、平壤三大都城。 由于日本大名們經長期內戰(zhàn),作戰(zhàn)經驗豐富且大量裝備新式步槍,所以僅兩個月內就攻占了漢城、開城、平壤三大都城,李氏朝鮮國王李昖北逃義州,向宗主國明朝求援。萬歷皇帝派李如松統(tǒng)領4萬明軍入朝抗倭,先后取得平壤大捷、碧蹄館之戰(zhàn)勝利,朝鮮全羅道左水使李舜臣也在海上取得多次海戰(zhàn)的勝利,1595年雙方遂議和。 ![]() 中朝聯(lián)軍在陳璘、鄧子龍、李舜臣的指揮下,取得露梁海戰(zhàn)的勝利,但李舜臣和鄧子龍壯烈犧牲。 但1597年14萬日軍卷土重來再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調集7萬大軍赴朝救援,取得稷山大捷,但因朝鮮水師在漆川梁之戰(zhàn)幾乎全軍覆滅,李舜臣再度被起用(開戰(zhàn)初朝鮮國君李昖中日本反間計將李舜臣下獄,其貶為士兵)。中朝聯(lián)軍在陳璘、鄧子龍、李舜臣的指揮下,取得露梁海戰(zhàn)的勝利,但李舜臣和鄧子龍壯烈犧牲。但隨后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嗣位的豐臣秀賴年幼,日本再度陷入混亂,兵力遂從朝鮮半島撤退,中朝聯(lián)軍取得最終勝利。 ![]() 萬歷朝鮮戰(zhàn)爭是明朝對外戰(zhàn)爭最后的輝煌,保衛(wèi)了朝鮮半島,鞏固了朝鮮作為中國藩屬國的關系。 這場戰(zhàn)爭中國稱為“萬歷朝鮮戰(zhàn)爭”,與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并稱“萬歷三大征”。此戰(zhàn)是明朝對外戰(zhàn)爭最后的輝煌,保衛(wèi)了朝鮮半島,鞏固了朝鮮作為中國藩屬國的關系,對當時東北亞的政治軍事格局影響甚遠,因為日本元氣大傷,豐臣家勢力大削而導致德川家康崛起,日本再次進入動蕩狀態(tài),東亞再次獲得300年的和平,直到日本明治維新后再次侵朝。 ![]() 李舜臣也被后世的朝鮮人民視為民族英雄,其銅像與朝鮮世宗并立在漢城(首爾)市中心的光化門廣場。 ![]() 李舜臣被后世的朝鮮人民視為民族英雄,刻印在100韓元硬幣上。 而李舜臣也被后世的朝鮮人民視為民族英雄,刻印在100韓元硬幣上,其17米高的銅像與朝鮮世宗的銅像并立在漢城(首爾)市中心的光化門廣場。另外韓國建造的KDX-II驅逐艦也被命名為忠武公李舜臣級驅逐艦。北朝鮮也設置了李舜臣勛章和李舜臣獎章授予作戰(zhàn)中榮立戰(zhàn)功的朝鮮人民軍海軍將士。 ![]() 由于小早川秀秋的叛變,由石田三成領導的西軍迅速敗給了由德川家康領導的東軍。圖為關原合戰(zhàn)前日本的各大名 ![]() 1600年奠定統(tǒng)一日本基礎的關原合戰(zhàn)在今岐阜縣不破郡的關原町打響。戰(zhàn)后德川家正式取代豐臣家掌握大權。 幕府執(zhí)政-江戶時代 言歸正傳,豐臣秀吉死后,五大老之首的德川家康成為了當時實力最強大的大名。1600年其他四位大名起兵討伐德川家康,雙方各自動員了超過10萬的兵力展開關原合戰(zhàn),這場自1467年應仁之亂以來日本最大規(guī)模的內戰(zhàn)以德川家康的勝利而告終,三年后天皇冊封其為征夷大將軍,日本歷史進入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關原合戰(zhàn)也因此被譽為“決定天下的戰(zhàn)爭”。不過此時豐臣氏的勢力尚存。 ![]() 大坂城是豐臣秀吉的居城、豐臣政權的中心。1615年德川家康以兩次大坂之役(冬之陣、夏之陣)消滅了豐臣家。 ![]() 公元1614年,已年近70歲高齡的德川家康正懷著焦慮而勃勃的野心—盡快鏟除大坂城(豐臣氏政權中心)里豐臣秀吉的獨子豐臣秀賴,同時也是他孫女千姬的丈夫,為德川家的江山掃除最后的威脅。于是來自關東平原的20萬江戶幕府軍與10萬豐臣氏軍隊在關西接戰(zhàn),由于德川軍兵力占優(yōu),一路將豐臣軍逼回大坂(后改為大阪)固城自守。但大坂城的核心堡壘固若金湯,再加上大將真田幸村鎮(zhèn)守,攻城的德川軍損失慘重,德川家康只好放棄強攻,以和談結束“大坂冬之陣”。 ![]() 如今大坂城的遺跡,是1620年至1629年間由德川秀忠修建的相當于全新的大阪城(即德川大阪城)。 ![]() 1583年豐臣秀吉在石山本愿寺的原址上建造大坂城,直到去世前已經建造了15年,主城完工,但第二、第三圈副城 不過由于和談結果是德川家要求拆毀大坂城的總城城墻、第二圍墻、第三圍墻,大坂城隨成裸城,于是在次年1615年德川家康發(fā)動的大坂夏之陣中,防御力大減的大坂城被攻破,豐臣秀賴自刎,自此豐臣氏政權在歷經了短短三十年的華麗綻放之后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江戶幕府完成了對日本全國的統(tǒng)一,經過德川秀忠、德川家光兩代將軍,幕府統(tǒng)治趨于穩(wěn)定,之后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日本進入蟄伏狀態(tài)。 ![]() 1615年德川家康剿滅豐臣家,由豐臣秀吉在1583年至1598年間所建筑的大坂城已全部不復存在。 ![]() 江戶幕府時代,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轉移到關東平原的江戶(今東京),但天皇依然居住在近畿平原的京都。 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地緣結構 其實到這里我們會發(fā)現,即便到戰(zhàn)國時代后期,無論是豐臣秀吉還是后來開創(chuàng)江戶幕府的德川家康,他們在統(tǒng)一日本后,并沒有廢黜天皇,反而將天皇置于象征性的地位上,是為“虛君”,而自己獨掌實權,特別是江戶幕府時代,雖然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轉移到關東平原的江戶(今東京),但天皇依然居住在近畿平原的京都。 ![]() 山地和丘陵占到了日本總面積的71%,平原和低地只零散分布在河流下游和沿海一帶。 究其根源,便是與日本的地理環(huán)境息息相關。由于山地和丘陵占到了日本總面積的71%,平原和低地只零散分布在河流下游和沿海一帶。而山地地形并不適宜人類大規(guī)模開發(fā)利用和居住,所以有利于農耕發(fā)展的平原便成了日本最精華的部分。 而在有限的平原中,東京所在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但也只有1.62萬平方公里,不過相比名古屋所在的濃尾平原(織田信長的基地,僅有1800平方公里)和大阪所在的近畿平原(豐臣秀吉的根據地,京都和奈良均在此)來說,關東平原已經很大了。 ![]() 日本本州島上的四處關鍵平原地帶。 另外雖然還有位于北海道的石狩平原(日本第二大平原)和十勝平原(被譽為“日本糧倉”),以及位于新潟縣的越后平原(約2000平方公里),但當時前者還掌握在北海道土著居民阿努伊人手中,后者遠離日本統(tǒng)治中心,根本沒有開發(fā)。即便是關東平原,也是在戰(zhàn)國時代才開始開發(fā),要不然豐臣秀吉在統(tǒng)一日本后,也不會讓德川家康從濃尾平原所在的愛知縣(德川家康父親為三河國岡崎城主松平廣忠)遷居到關東平原。 ![]() 岡崎城位于如今愛知縣的岡崎市,1543年德川家康就出生在這里,其父親父親為三河國岡崎城主松平廣忠。 ![]() 德川家康幼年經歷坎坷,3歲與母親分離,5歲被送去做人質。圖中岡崎城的天守閣是1617年修建。 所以日本的歷史從公元3世紀的古墳時代,到17世紀初進入江戶時代前,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一直在近畿平原,不僅是因為這里開發(fā)最早,還因為這里相比較關東平原聯(lián)系東方文明核心的華夏更方便,無論是唐朝還是宋朝,日本與中國一直保持著聯(lián)絡,吸收著自中國傳入的技術、文化、宗教等,直到后來鑒于元朝攻日、明朝抗倭,日本與中國的聯(lián)系斷絕,近畿平原所具有的技術優(yōu)勢開始喪失,逐漸不抵面積廣大的關東平原的生產力。 最終以關東平原為根基的德川家康崛起,并一舉取代豐臣氏統(tǒng)治日本,將幕府安置在江戶(東京),從而主宰了此后日本265年的歷史,直到被以外貿強盛起來的西南四強藩聯(lián)合倒幕,才在1868年“大政奉還”給明治天皇。 ![]() 東京所在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有1.62萬平方公里。 至于豐臣秀吉或德川家康在掌權日本后,都沒有廢除天皇,而是在天皇名義下治理日本,原因也跟日本山地極多,平原盆地破碎的地形地貌有關,再加上古代滯后的交通條件,以及日本本土長達1500公里的狹長輪廓,導致天皇掌控的區(qū)域難以對其他地區(qū)形成壓倒性的優(yōu)勢,所以也就很難像中國那樣實現徹底的中央集權。所以各武家一旦威服其他諸藩大名之后,便只能在天皇的名義下進行統(tǒng)治。 而在江戶時代末期揭竿而起的西南四強藩(即本州島最西的長州藩、九州西南部薩摩藩、九州島西北部肥前藩、四國島南部的土佐藩),距離江戶幕府統(tǒng)治的東京均在630-950公里之外,歷來與德川幕府關系疏遠,并不和睦,這就是所謂的“天高皇帝遠”吧。也正是這種中央控制力薄弱,所以1609年薩摩藩才敢違背德川幕府閉關鎖國的禁令公然入侵琉球王國。 ![]() 明治維新“廢藩置縣”之后,憑借近代工業(yè)之力,內部地緣破碎的日本開始由一條條貫穿南北的交通線串聯(lián)起來。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明治維新“廢藩置縣”之后,憑借近代工業(yè)之力賦予的交通優(yōu)勢,原本內部地緣支離破碎的日本開始由一條條貫穿南北的交通線串聯(lián)起來,逐漸完成了內部資源的整合,隨之日本寂靜兩百多年的歷史再次露出猙獰的面孔,只是這次日本的政治主題不再是內部沖突,而是對外擴張,整個亞太地區(qū)都將籠罩在日本的戰(zhàn)爭陰云之下。 テルーの唄 (瑟魯之歌)--手嶌葵.flac4:18 來自維達說 上期回顧:唐朝滅百濟,日本來攪局,白江口被暴打后老實1000年,成了大唐迷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