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廠家MasterBox推出的一款1/35比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兵人封繪。從圖上來看,四名陸戰隊員使用的均為半自動、栓動步槍。包括:2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下掛M1905型刺刀)、1支M1卡賓槍以及1支上裝“韋佛”5倍變焦狙擊鏡的M1903A4步槍 注:本系列文章翻譯自1944年3月2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官方下發的《海軍陸戰隊后勤部署手冊》中的編制,也是設立在弗吉尼亞州匡提科(Quantico)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新兵訓練營中的標準教材。 “火力組” 兩名蹲在散兵坑內,緊張盯著前線的陸戰隊員,攝于1945年2月的硫磺島戰役。其中一人使用的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推測是副射手。另一人則使用的是未裝配兩角架的M1918A2“BAR”自動步槍。二戰期間,該槍也是美軍步兵班組中不可或缺的支援型武器之一 火力組是陸戰隊步兵單位中最小的編制,編制下有4人,往往作為一個整體投入到戰術行動中,每名火力組成員都受過一系列戰術協同訓練。 火力組主要由以下人員組成: 一名配備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陸戰隊下士 一名配備“BAR”自動步槍的射手 一名配備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副射手 一名配備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步槍兵 除了上述武備外,火力組成員還會攜帶挖掘工具(如小型鐵鍬等)及手榴彈、刺刀、匕首等單兵武器 “步兵班” 戰爭末期的一個海軍陸戰隊步兵班組。全班共分為A、B、C三個組,班長配M1卡賓槍,每組除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BAR”自動步槍外,均配有一支裝有M7槍榴彈發射器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用于曲射攻擊敵方目標。 海軍陸戰隊中的步兵班主要由三個火力組組成,緊急情況下也可分散部署。一般情況下,班長會將一支火力組留作預備隊,其余兩個火力組承擔火力支援、正面進攻/阻敵的任務。 步兵班共有13人,包括一名中士軍銜的班長、三名下士軍銜的火力組長及另外九名攜帶自動步槍/步槍的士兵。 所以,一個海軍陸戰隊步兵班的武備包括: 9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3挺“BAR”自動步槍 1支M1卡賓槍(班長用) 在每個陸戰隊步兵營的補給區內,都會留有一具M2型火焰噴射器,供步兵班在進攻作戰中使用。此外,每個步兵班也會攜帶一套破拆工具,用于突破敵方設置的鐵絲網等反步兵障礙 陸戰2師6團的一名噴火兵,正使用M2型噴火器掃蕩可能藏有日軍的山洞。攝于1945年的沖繩戰役 “步兵排” 在陸戰隊中,一個步兵排的編制包括:排部、三個步兵班。 步兵班武備同上。排部共有7人,包括: 一名配有卡賓槍的陸戰隊中尉,排長 一名配有卡賓槍的士官長(也可代理副排長職務) 一名配有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排部向導 一名配有M1“加蘭德”的陸戰隊下士,負責領導排爆、破障任務 一名配有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傳令兵 綜上所述,一個滿編的陸戰隊步兵排共有1名軍官、45名士兵,配有9挺自動步槍,5支卡賓槍及32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輕機槍分隊” 輕機槍分隊是陸戰隊步兵連下屬輕機槍排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整個步兵連不可或缺的火力支援型武器,提升了全連的火力 一個常規的輕機槍分隊:包括分隊指揮部及2個輕機槍班 分隊指揮部包括:1名配有卡賓槍,且攜帶望遠鏡的陸戰隊中士 輕機槍班包括:1名下士班長、7名列兵。2名列兵操作M1919A4(.30)機槍,另外5人負責搬運、攜帶彈藥。所有人均使用M1卡賓槍自衛,但整個輕機槍班仍是圍繞M1919A4機槍作戰 “輕機槍排” 對于陸戰隊員們來說,M1919A4機槍的火力持續性要遠勝于己方的“BAR”自動步槍 一個陸戰隊步兵輕機槍排包括:排部、三個輕機槍分隊 排部包括:1名陸戰隊中尉,排長;1名槍炮軍士長;1名負責運輸、供給彈藥的下士以及2名傳令兵。 整個輕機槍排共有6挺M1919A4機槍。此外,連部還備有6挺M1917A1“勃朗寧”水冷重機槍,以備不時之需 輕機槍排使用的替代品:M1917A1“勃朗寧”水冷重機槍,屬于典型的“一戰產物”。全重47千克,最大射速600發/分,采用250發的布制彈鏈 操作M2型60毫米迫擊炮的兩名陸戰隊炮手 美劇《太平洋戰爭》中,跟隨己方迫擊炮組一同前進的尤金·斯萊奇(由約瑟夫·馬杰羅飾演)。他的配槍就是一支木托的M1卡賓槍 陸戰隊編制下的60毫米迫擊炮分隊,主要為整個步兵連提供曲射、近距離火力支援的單位。可在進攻、防御戰中壓制敵方 一個迫擊炮分隊包括:兩名指揮員(一名中尉、一名中士) 三個迫擊炮班(每班6人) 每個迫擊炮班均攜帶一門60毫米M2型迫擊炮,炮手均使用卡賓槍自衛 1944制陸戰隊步兵連“全家福” 陸戰隊步兵連包括:連部、60毫米迫擊炮分隊、機槍排、3個步兵排 滿編情況下,全連共有247名士兵、7名軍官。全部武備包括: 3門60毫米迫擊炮、3具“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由連部直接指揮)、6挺輕機槍(另有6挺重機槍備用)、27支自動步槍、123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及97支卡賓槍。此外,連部還能得到一輛帶拖車的吉普,用于運輸彈藥及傷員 兩名正在演示操作M1A1型“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的陸戰隊員。左為列兵勞倫 N·卡恩(Lauren N.Kahn),彈藥手;右為列兵劉易斯 M.納爾德(Lewis M.Nalder)。在1944年6月的塞班島戰役中,二人借助月光,發現了向己方37毫米反坦克炮陣地發起沖鋒的4輛日軍輕型坦克(推測應為九五式輕戰車)。前者的炮彈早已打空,炮手也身負重傷。 納爾德抄起身邊的“巴祖卡”火箭筒,冒死抵近射擊,成功擊毀了前3輛,并癱瘓了第4輛坦克。眼看第4輛坦克乘員想逃,彈藥手卡恩又抓起幾枚手榴彈,從側面迂回靠近這輛坦克,并將手榴彈扔進了敞開的頂部艙蓋。一連串爆炸后,這輛日本坦克也報銷了。 二人的英勇行為,最終使己方的37毫米反坦克炮組化險為夷 本文參考資料: https://www./hyperwar/USMC/OOB/Regt-TOE-F/index.html 毛主編也很好奇,為什么陸戰隊里沒有沖鋒槍的編制?希望讀者老爺們能給出答案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