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參軍 舒勁 田旭東 王煜 張竹君 魏淑蘭 甘肅省中醫院 全國名中醫王自立業醫50余年,精研歷代各家名醫論著,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擅長于中醫脾胃病的治療。近年來,王自立運用運脾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CAG)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現整理報告如下。 脾胃作為升降運動的樞紐,脾氣升發,升則上輸于心肺,降則下歸于肝腎。一旦脾胃功能受損,運化失健,氣機不和,升降失常,變生百病;若脾胃一敗,化源斷絕,諸藥莫救。脾胃功能主要通過脾氣來實現,而脾氣極易為各種因素所耗傷,然脾虛不運,則胃難和降,升降失常,清濁相干,由虛致實,產生痰飲、濕阻、食積、氣滯、血瘀等,形成虛實夾雜之證。故脾胃病以本虛為主,常由虛致實,虛實夾雜;以升降失常為主要病機,以脾氣不運為主要矛盾。 王自立認為,論治脾胃病既離不開一個“補”字,又不能單純事補而不顧其實。若純用滋補藥品則有滋膩礙脾、壅滯脹滿之嫌,久用易致脾胃之氣停滯不行,變生他證;若由虛致實,兼見痰飲內停、氣滯血瘀者,過用滋補則犯實實之戒。而通過健脾促運、調氣和胃之劑,可以使脾氣得以舒展、氣機得以調和,運化功能復健,從而避免了滋補所致之壅滯。運脾的關鍵不在于直接補益脾胃,而在于通過調理氣機以促進運化。王自立結合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創立運脾湯一方補運同舉,對消化系統疾病屬脾虛失運者具有良效。 王自立常強調,臨證之時應時時處處保護胃氣,主張用藥宜輕靈、攻補應適宜,當動靜結合,行止并用;用藥之時力求攻勿傷正,慎用苦寒攻下之劑以防傷脾敗胃,宜小劑投入,中病即止,如大黃僅用1~3g;補勿斂邪,滋補藥中須酌配健脾助運之劑以防礙脾妨胃。 治療方法 運脾湯基本藥物組成為黨參10~30g,白術30g,茯苓10g,佛手15g,枳殼30g,石菖蒲15g,炒麥芽15g,仙鶴草30g。若氣虛明顯者加黃芪;中虛有寒者加高良姜、香附;陰血虧虛者加當歸、白芍;氣滯明顯者加香附、砂仁;兼有痰濕者加半夏、陳皮;濕盛苔厚膩者去黨參,加蒼術、厚樸;郁熱者加浙貝、連翹、黃芩;便秘者在重用白術、枳殼、炒麥芽的基礎上,酌加郁李仁、肉蓯蓉、檳榔、大黃;肝郁犯胃而泛酸者加浙貝、黃連、吳茱萸;痰積者加瓜蔞、浙貝;久病入絡者酌加莪術、川芎、郁金等活血通絡之品。每日1劑,水煎分服,1個月為1個療程,共服藥1~3個療程,后期可用運脾顆粒(甘肅省中醫院自制藥)口服。經治180例,患者服藥期間未見任何毒副作用,復查肝功、腎功均無異常。治愈73例,占40.56%;好轉93例,占51.67%;總有效率92.23%。 典型醫案 李某,女,61歲,2006年3月10日初診。訴胃脘部脹滿作痛反復發作10余年,加重1周。初診:患者10余年來每因飲食失節致胃脘部脹滿反復發作,甚則作痛,經對癥治療可緩解,常服三九胃泰,療效漸差。現空腹、餐后均感胃脘部脹滿作痛,食涼后尤甚,納呆不思食,偶呃,大便干、不暢,日一行,小便可。舌體胖,舌質淡暗,舌苔薄白膩,脈象沉略滑。 診斷:(寒濕滯脾型)胃痞(西醫稱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治則:溫陽散寒,健脾化濕。 方藥:良附丸合平陳湯加減。高良姜12g,香附15g,半夏10g,陳皮10g,蒼術15g,厚樸12g,石菖蒲15g,炒麥芽15g,莪術15g,木瓜10g,甘草6g,白芍12g,枳殼30g,肉蓯蓉15g。水煎分服,每日1劑。 二診:服藥4劑后后濕邪漸去,故脹痛減輕,膩苔退,然脾虛失運之象仍著,故見脈轉沉細。證既已變,則法隨證立,以健脾助運為主,佐以理氣散寒,方用運脾湯合良附丸加減。方藥:高良姜15g,香附15g,黨參15g,白術20g,茯苓10g,莪術15g,石菖蒲15g,麥芽15g,浙貝10g,郁金30g,仙鶴草30g,枳殼20g。水煎分服,每日1劑。藥后胃脘脹痛大減,知饑思食,納增,效不更法,繼以上方出入調服兩月余,患者胃脘脹痛消失,納食正常。隨訪3年,病情未復發。 本版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
來自: 博采杏方 > 《2022年中國中醫藥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