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西游記 第三十一回:河西走廊風狂卷沙揚,玉門陽關荒涼曾敦煌

     黑白的觸動 2022-05-08 發布于山東省


    文中照片均為“黑白的觸動”作者所攝,版權所有,未經允許,嚴禁盜用!



    推薦閱讀
     
    自駕中國序章——相對論

    中國旅游地圖

    西游記 第一回:感玄奘初踏西游路,經木火隨思禪哲宗

    西游記 第二回:滄海桑田誕天驕,歸綏百召筑青城

    西游記 第三回:別故土落雁美人化匈奴,會包頭賽汗塔拉驚旅人

    西游記 第四回:飆空路戰神魂冢康巴什,遇風塵大漠長河沙坡頭

    西游記 第五回:天堂寺南飛車十二盤坡,拉卜楞北探秘甘加古境

    西游記 第六回:黃龍池扼腕枯水驚飄雪,九寨溝絕倫天下還有誰

    西游記 第七回:風塵泥濘顛簸路,神樹金面三星堆

    西游記 第八回:鴿飛花啟夢川藏線,月如日星夜攀雪山

    西游記 第九回:高原高城出高人瑜伽士,五色五智化五毒貪嗔癡

    西游記 第十回:雪山圣湖亞丁四十九里路,出川入藏怒江七十二道拐

    西游記 第十一回:憂疑懼重拾記憶碎片,斷舍離如墜盜夢空間

    西游記 第十二回:川藏線落幕飛空路,瞰高原恍然藐樂苦

    西游記 第十三回:走舊路會羊湖納木,經冰川入后藏新途

    西游記 第十四回:第三極仰高冷珠峰,屆百日辨真假自尊

    西游記 第十五回:西藏江南接天上阿里,神湖鬼湖遇夕陽奇云

    西游記 第十六回:岡仁波齊天葬迷夜路,古格藏尸阿里觀星軌

    西游記 第十七回:無人區離藏入南疆,昆侖路迷城遇香妃

    西游記 第十八回:丹霞白湖金山帕米爾,過關斬將驚魂塔莎途

    西游記 第十九回:色即是空源龜茲鳩摩譯典,露電夢影聞烽燧玄奘講經

    西游記 第二十回:夏谷冬原越四季獨庫公路,藍波金草醉夕陽賽里木湖

    西游記 第二十一回:風月全無覽浩瀚星海,紫草古城游五彩伊寧

    西游記 第二十二回:小獨庫花海雪山騎天馬,遭隔離順逆坦然應八卦

    西游記 第二十三回:瓊庫什臺哈族隱田園,九陽連珠蒙人歸西海

    西游記 第二十四回:萬里東歸血灑征途英雄志,千年佛塔風揚黃沙美人迷

    西游記 第二十五回:魔鬼紅眼臨翡翠綠湖,火星公路通水上雅丹

    西游記 第二十六回:德令哈詩人想姐姐忘人類,金銀灘歌王唱姑娘永流傳

    西游記 第二十七回:五行時輪孕藏醫藏歷,十相自在括佛界佛果

    西游記 第二十八回:洋洋大觀滔滔不絕展浩浩藏史,煌煌彩繪汩汩文脈訴茫茫高原

    西游記 第二十九回:紅潤皇后岳中不群稱卓爾,金秋殘雪樹海拔萃映祁連

    西游記 第三十回:弱水三千越祁連出青入隴,驃騎一勝釃酒泉南墩北懸



    河西走廊因位于黃河以西而得名,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有祁連山和阿爾金山等山脈,北有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形如走廊,又稱甘肅走廊。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溝通西域的要道,絲綢之路從這里經過,漢朝在這里設置河西四郡,唐代隸屬隴右道。從西漢霍去病在河西之戰大勝匈奴到唐代安史之亂之間的八九百年,漢唐的巔峰期也是河西走廊的繁榮期,前涼、后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等先后在此建都。

    安史之亂后,河西走廊逐步沒落,古敦煌郡的陽關和玉門關已成殘垣斷壁,走廊兩側是茫茫戈壁和獵獵風聲,唯有新興的工業城市和古老的莫高文化低調地宣揚這里曾經物華天寶、文明昌盛。

    河西四郡不再,如今散布在走廊上的是河西五市——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和嘉峪關,金昌和嘉峪關都是因礦產建市的新城市,敦煌郡和酒泉郡都屬于如今的酒泉。甘肅之旅,這些城市都會走到,前文中我們已看過了“酒泉郡”和嘉峪關的景觀,今天繼續西行400公里,再臨敦煌,探訪莫高窟外的名勝古跡。

    (河西走廊風能資源充沛,沿線常見風力發電機)


    (敦煌名吃——驢肉黃面)


    “敦煌”,古書中解釋為:“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這座被沙漠包圍的綠洲城市開始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西方文明經此傳入內陸,中原文明經此遠播世界,因而敦煌被譽為“四大文明匯聚之地”。

    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等勝景訴說著敦煌的自然殊勝和人文盛大,兩年前我們已然有所領略。其實,敦煌市區還有不少名不見經傳的小景,甚至某處不起眼的街角,都彰顯出文明的悠遠。

    比如七里鎮白馬塔村的沙州城遺址,就是一處被現代化大樓和馬路包圍的遺跡,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西三面仍有斷續殘垣,西北角尚有城墩。


    東晉前涼時期,將敦煌、晉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玉門大護軍三營合設沙州,所以敦煌古稱“沙州”。東晉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西涼國,初都敦煌,他廣招英俊,西涼境內的一些文人名流,如天文學家趙??、教育家劉昞、史地學家闞骃等都齊聚敦煌,成為西涼傳播儒學的中心。


    沙州城遺址不遠處有白馬塔,是一座喇嘛風格的八角形白塔。此為后秦(384-417年)時,龜茲(今庫車)高僧鳩摩羅什東傳佛教途徑敦煌,所乘白馬病死,埋于此處建塔紀念。白馬塔四周綠野碧樹、青瓦幽舍,微風吹來,鐸鈴聲聲,實為敦煌一佳景。


    出敦煌市區像西南行30公里可達西千佛洞,途徑光電產業園區、睡佛、沙山、西行僧人等景觀,景色粗獷、雄渾、遼闊。


    (光電產業園區:除了風能,河西走廊的光熱資源也非常充足)


    下圖為象形山——睡佛,頭枕黨河水庫,腳蹬陽關大道,全長2.2公里,橫臥在茫茫戈壁之上。山峰錯落有致,遠遠望去,輪廓酷似一尊巨佛酣然而臥,形態逼真,優美安詳。


    接下里我們去逛逛西千佛洞。 

    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西千佛洞則是位于莫高窟以西而得名,開鑿于黨河河岸的崖壁上。專家推測西千佛洞窟的始創年代可能早于莫高窟,至少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現存22個洞窟,歷經北魏、西魏、隋、初唐、盛唐、中唐、五代、宋、沙洲回鶻、元等朝代,現存彩塑34身,壁畫800余平方米,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千佛洞洞窟形制大致可分為中心塔柱窟、覆斗頂形窟、平頂方形窟以及敞口豎長方形大龕等四種類型。其中隋代第11窟窟形類似游牧民族的圓形帳,是敦煌石窟中的孤例。北魏時期的第7窟中心柱正面龕內的佛像極具特色,塑造技巧純熟,造型優美,神態雋秀,莊嚴肅穆,是典型的秀骨清像,不失為北魏佳作。


    西千佛洞壁畫內容與風格與莫高窟基本一致,第12窟南壁兩側的勞度叉斗圣變和睒子本生故事畫為北周時期的代表作。第18窟的觀無量壽經變、東方藥師經變、觀音經變等壁畫是中唐時期的代表作。

    西千佛洞還保留有大量回鶻時期(11世紀70年代到12世紀初)繪制的壁畫,內容多以說法圖或佛、菩薩、羅漢等尊像畫為主,人物造型體態健壯、面形長圓、兩頰豐肥、柳眉細目、鼻梁高直、小嘴,明顯強調了回鶻民族的外貌氣質。


    窟內佛像、壁畫都不允許拍照,不過講解員的介紹非常細致詳實,且有問必答,雖然可參觀洞窟數量不多,但一定會讓你覺得獲益匪淺。


    西千佛洞繼續西行30公里可達陽關景區,途徑山水溝大墩烽燧,這是一座始建于漢代的烽燧,對研究敦煌邊塞軍事防御、歷史沿革和烽燧建筑形制演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的千古絕唱《渭城曲》,使陽關成為中國人的精神故鄉。這里曾經雄關巍峨,商隊絡繹,使者相望于道;這里曾經綠樹成蔭,街道縱橫,天馬馳騁于野......


    陽關,因坐落于玉門關之南而得名,始建于漢武帝元鼎年間。西漢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是中國最早的海關、絲綢之路南道的咽喉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道。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陽關大道”更是光明、希望和美好前景的代名詞。


    陽關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據史料記載,西漢時此地為陽關都尉治所,魏晉時,在此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宋元以后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被逐漸廢棄。

    (張騫出使西域雕塑)


    進景區后可以看到意氣風發的張騫雕塑,他于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大月氏,被匈奴俘獲,關押十多年后逃離,步行到達大月氏,于前126年返回長安,功成博望侯,被后世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張騫雕塑兩側有絲綢之路和兩關漢塞博物館,展示了絲綢之路、陽關、玉門關和河西長城的歷史文化,參觀遺址前作一了解不無好處。


    西漢中葉,中國封建社會步入了歷史上的第一個繁榮時期。張騫兩次通使西域,開創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其“鑿空之旅”形成的路線,后來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命名為“絲綢之路”。概括地講,絲綢之路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東西方交通路線的總稱,是溝通東西方文明的“對話之路”。

    敦煌地處絲綢之路的節點,絲路諸道“總湊敦煌”,被稱為“華戎所交一都會”。中外貿易在這里互通集散,東西文明在這里互鑒交融,孕育形成了博大精深、光輝璀璨、獨具魅力的敦煌文化。漢時通西域必經敦煌,有南北兩條大道,南道由陽關西出,沿昆侖山北坡西行,越蔥嶺南部,直抵大秦。北道自玉門關西出,沿天山南麓,越蔥嶺北部,抵奄蔡再往大秦。這兩條路是當時經濟交流的兩大動脈。


    漢王朝在河西建郡立縣后,積極實行移民實邊、屯田戍守等措施,同時與西域各國加強友好往來。內陸先進的生產技術、工具、方法等被帶到河西地區并得到廣泛應用,推動了河西地區經濟文化和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

    (西漢瑞獸云氣紋鎖繡殘片)


    魏晉以后,中原戰亂頻仍,而河西地區政治相對安定,物阜民豐,經濟繁榮,成為中原世家大族的避難之地。伴隨中原文化的西遷和五涼統治者對學術、文化的重視,以敦煌為中心的“五涼文化”大放異彩,涌現出“敦煌十杰”等一大批著名學者。同時,來自中亞和印度的文明種子也傳播到了河西地區,成為佛教文化進入中原的必經之地,形成了以莫高窟為代表的佛教石窟群和“涼州模式”。因此,稱河西地區為東亞陸上的馬六甲海峽也不足為過。

    (莫高窟103窟壁畫:唐代來往于絲路上的西域各國使臣)


    敦煌本為烏孫、月氏聚居地,匈奴趁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紛爭之際,迅速強大起來,趕走烏孫、月氏,占據了整個河西,并對漢邊境不斷進行騷擾。為了解除匈奴的入侵威脅,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遣霍去病遠征河西,迫使盤踞河西的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歸降,將河西納入西漢版圖,雄踞兩關的敦煌成為中西交通的門戶。

    絲路南道的陽關是漢時西北邊陲長城防線上的著名關隘,是中國通向西域、中亞的西大門之一,自漢武帝辟路通疆之后,即為都尉治所,成為交通、軍事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據點。魏晉時置陽關縣,在整個漢、晉、隋、唐時期曾有過繁榮輝煌的歷史。


    出博物館,穿漢闕牌樓,經陽關都尉府,來到陽關遺址。


    陽關遺址現存有漢唐時期的古關、古城、古烽燧、古道、古塞墻、古陶窯等眾多景觀,這座始建于公元前一世紀的邊塞關隘、曾經的輝煌文明樞紐,如今已成茫茫戈壁中的殘垣斷壁,讓人感嘆滄海桑田的時空變幻。


    唐代王維的《渭城曲》及歷代文人的紛紛吟唱,使陽關成為人們告別故土親人、出征遠游時表達離情別緒的場所。為了祝福遠行的親友,人們寄希望于陽關道成為廣闊、平坦的“陽關大道”,于是有了俗語“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而不論“陽關道”還是“獨木橋”,如今都隨風遠去,成為記憶中符號化的意象,徒留慢慢黃沙宣揚時間的力量,一種可以讓“是非成敗轉頭空”的力量......


    陽關北上六十公里,是“春風不度”的玉門關。

    玉門關是西漢設立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關隘,位于祁連山西側疏勒河南岸戈壁,是絲綢之路上至今保存最完好、類型最完整的關隘遺存,見證了漢代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和長城防御制度,是漢王朝開疆拓土的前哨和中西交流的門戶。

    關于玉門關的古詩詞也有不少,如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讓人未臨其境,心中先有了蒼莽浩遠、雄渾遼闊的意境。


    玉門關景區不小,漢長城遺址、小方盤城遺址和大方盤城遺址分布在疏勒河岸邊近20公里的戈壁上,下面我們乘坐景交車一一參觀。

    首先是景區西側的漢長城遺址。漢長城修筑于西漢武帝征服西域期間,敦煌漢長城呈東西走向,東起瓜州縣東堿墩,西至敦煌榆樹泉盆地,長約136公里。這里的當谷燧段漢長城是我國現存最完好的一段漢長城塞墻,長約300米,最高處2.95米,由蘆葦砂礫逐層筑成,層距0.2米。

    (當谷燧和當谷燧段漢長城)


    漢長城是由障、塢、燧、關、倉、邊墻等各類設施組成的軍事防御體系,它保護了邊疆社會的穩定,保障了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繁榮。


    下圖為積薪,是長城沿線烽燧旁用于燃放煙火、傳遞軍情的柴草堆,就地取材,由蘆葦、紅柳、胡楊木等組成。敦煌大漠戈壁干燥的氣候使得這一物質得以保存兩千年。


    景區東側是大方盤城遺址。

    大方盤城始建于西漢,是西漢昌安倉倉儲遺址,建于高處疏勒河床2米的風蝕臺地上,東西長134.8米,南北寬18米。


    城內有南北方向的兩堵墻將其隔為相等并排的三座倉庫,被壁上下置三角形小洞,可能是通風設施。外圍東、西、北三面加筑有兩重圍墻,第一重尚存有斷墻,四角有角墩建筑痕跡,第二重僅存北面角墩痕跡。


    大方盤城西側11公里處為小方盤城。

    小方盤城為西漢玉門都尉府治所,東漢時為玉門侯官治所。現存障一座,關址城垣完整,略呈方形,約26米見方,高約10米,西、北面各開一門,形如土洞。城頂四周有寬13米的走道,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不足1米的步道,靠東墻向西南轉上可直達頂部。

    障外有塢院,障南殘存的東西向塢墻清晰可辨,障北有一風蝕臺地,上有烽燧遺跡。千年雄關,見證了敦煌華戎交匯的繁榮昌盛,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小方盤城也是我國現存最完好的漢代土遺址之一。


    以上是敦煌西線的名勝古跡,返回市區休息一晚,第二天東行120公里來到了瓜州。瓜州縣南60公里有榆林窟和鎖陽城遺址等名景,所沿榆林大道有幾處奇特的雕塑景觀,引得游人紛紛駐足拍照。

    首先看到的是“戈壁方舟”。一只方舟浮游在廣袤的戈壁灘上,此起彼伏的山川如波濤一般,在乘風破浪中寄托著人類的厚望與期盼。這是清華大學美院教授趙萌的作品,表現了人類命運與大自然始終緊密相連,“方舟精神”是具有人類普世價值和意義的一股精神力量,不畏艱險,勇敢前行。


    前行不遠又看到“漢武雄風”,作品以紅砂巖為主要材質,利用當下先進的3D掃描和數字技術創建數據,再分塊進行3D雕刻,最后逐塊雕砌安裝成型。


    作品表現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開辟絲路,第一次把中國人的目光投向世界,其風格遠承漢唐雄偉氣韻,質樸無華的美學追求與蒼茫的戈壁氣象完美統一,給人以震撼。


    下一個雕塑是“大地之子”,此為2016年清華大學美院教授董書兵獨立構想創作、自籌經費、歷時1年創作完成的數字雕刻作品,與“漢武雄風”的作法類似。


    “大地之子”深情安詳俯伏大地,表現人與自然生命共生、和諧共存,展示了博大宏厚的人文情懷,成為瓜州的一座文化地標。戈壁風沙很大,下車后刮得臉疼,但圍著大地之子照相的游客絡繹不絕。


    戈壁的大風不僅僅“打動”你的觸覺,還會震撼你的聽覺。大地之子不遠處的鋼管矩陣,是被戈壁之風撥弄的“風鈴”,人力很難撼動的排排高管,在風的指揮下奏出了一曲戈壁交響。


    再往前看到的景觀叫“無界”,又叫“海市蜃樓”,也為清華美院的董書兵教授創作。“無界”以絲路文明為創作背景,以榆林窟盛唐經變畫中的建筑樣式為藍本,以現代建筑材料為載體,采用了200多噸超標準加厚不銹鋼管材搭建,長60米,寬45米。


    雕塑靈感來源于榆林窟第25窟《觀無量壽經變》中的盛唐建筑“天堂樓閣”,借鑒“四聯闕樓,高堂大殿、大坡屋頂、七寶蘭楯”等中國傳統建筑樣式,將“海市蜃樓”以實實在在的材質和形體構筑在戈壁之中,把真實和夢幻、歷史與現實互為融合,有傳統的美感,亦有未來的科幻感。


    繼續前行,荒野中終于出現一條小河,河畔胡楊正在變黃,給荒涼的戈壁帶來一絲明媚的活力。


    繼續向南半小時的車程,來到了榆林窟。


    西漢末期,源自印度的佛教由西域首先傳入新疆地區,然后沿河西走廊向東傳入中原。至北朝時,瓜州地區的佛教已達相當規模。前秦建元二年(336年),樂僔和尚和法良禪師在敦煌鳴沙山東麓開鑿石窟,創建莫高窟,自此,開窟造像在河西走廊蔚然成風,長久不衰,至唐代達到鼎盛。北朝至清代中葉,瓜州境內開鑿石窟5處,即榆林窟、東千佛洞、小千佛洞、旱峽石窟、堿泉子石窟,集中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宗教文化特征和藝術水平,共同構成了偉大的敦煌藝術寶庫。


    榆林窟位于瓜州縣南的榆林河峽谷中,又名萬佛峽。榆林河從峽谷間穿流而過,兩岸榆樹成林,榆林窟因此得名。


    榆林窟始建于公元7世紀,歷經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保存洞窟43個,壁畫總面積約5200平方米,彩塑270余身,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技價值,是我國中晚期佛教石窟寺的杰出代表。


    榆林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壇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三種,各類窟形均始于唐代,以后成定式沿用。五代、北宋時期,興建和重修洞窟23個,其中的供養人畫像數量較多,分為三種,即曹氏歸義軍政權的統治者及其眷屬、大小官吏的畫像;與曹氏聯姻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統治者畫像,如于闐國王和王后,吐谷渾慕容歸盈出行圖等;以及曹氏畫院畫匠的畫像,是重要的歷史資料。西夏到元朝時期,供養人畫像中有人物和衣冠服飾迥異的黨項羌、回鶻、蒙古族貴族官吏和侍從的畫像。西夏和元代壁畫在題材和風格上都有自己獨到之處,受密宗的影響,出現了水月觀音、密宗曼陀羅等前代少見的題材。 


    下圖為出土于榆林窟的象牙造像,由一段象牙雕刻而成。外觀是一尊騎象的普賢菩薩,雙手持覆缽式相輪寶塔,作虔誠狀。中分為二,雕刻了50個佛祖釋迦牟尼從出生到涅槃的故事,共有人像279個,動物、塔、車馬12個,形象細腰高乳、曲線畢露,屬于印度犍陀羅佛教雕刻品。其構思精巧別致,刀法細膩純熟,在巴掌大的一段象牙上,雕刻了如此之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一件舉世無雙的微雕藝術珍品。


    榆林窟北行再東行可達鎖陽城遺址,途徑榆林河水庫,湖水碧綠,為戈壁少有的美好水景。


    鎖陽城原名苦峪城,城外有一座將軍雕塑,所塑為“三箭定天山”的唐朝名叫薛仁貴,據傳薛仁貴西征時曾在此與哈密大元帥蘇寶同苦戰數日,最終以打敗哈密大軍而收場。戰斗中,當地一種叫“鎖陽”的植物形似蘿卜,救了將士們的性命,因而薛仁貴在西征勝利后將苦峪城更名為鎖陽城。


    鎖陽城始建于晉,興于唐,各朝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過,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風格。它地處河西走廊西端,雄踞于肅州和沙州之間,是古代絲綢之路上連接中原與西域的樞紐。遺址包括古城址、古佛寺、古渠系和古墾區,保存了中國古代最為完好的農業灌溉水利體系,也保存了較為完整的軍事報警系統和城市建筑系統,是河西走廊上人類利用土地的杰出范例,具有重要的研究、保護和利用價值,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下圖為內城遺址,成不規則四邊形,有南北向隔墻將其分為東、西兩部分,城內遺跡類型有房屋、道路、糧倉和水井等。


    下圖為塔爾寺遺址,是一處大型佛教寺院,據推斷為西夏時期遺存。遺址分外圍院落和內部寺院兩部分。內部寺院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遺址、大殿遺址、大塔、小塔群,中軸線兩側有對稱布置的鐘鼓樓建筑基址。大塔高14.5米,用土坯砌成,白灰抹面,塔頂為覆缽式結構,塔形莊嚴雄渾,十分壯觀。


    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高僧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時,路過瓜州曾在此講經說法半月有余。


    說到玄奘,這一路在蘭州、西安、庫車、塔莎古道等可沒少聽到關于他的傳聞,我們這就返回瓜州縣城,在玄奘取景博物館中進一步了解玄奘的生平。


    大多數人心目中的玄奘可能只是一個吃齋念佛的和尚,又因為我們的時代是科學占主流的時代,宗教信仰離大部分人的生活較遠,以為宗教就是清心寡欲,甚至是愚昧迷信。

    而實際上,不論是基督教還是佛教,虔誠的信仰者和我們一樣,并不是對一些事物沒有經過思考就全盤接收或一概否定。基督教發展出經院哲學從理性、思辨的角度為信仰辯護,佛教更是具備龐大嚴密的理論體系,絕不是念兩句“阿彌陀福”祈求佛祖保佑那么簡單。

    (相輪銅塔)


    比如玄奘,比起“高僧”,更讓人對他有直觀印象的稱呼應該是“佛學家”、“哲學家”、“翻譯家”,他所創建的法相宗,就是一門理論艱深的“學科”,但可惜太過“精英”和晦澀,并未流傳和普及開來。畢竟,對于絕大多數信徒來說,你只要告訴我念經能得福報就好,至于背后有什么道理,哪里有精力和腦力去深究。

    (莫高窟第45窟以佛二弟子像)


    瓜州是玄奘取經西行途中的重要活動區域,這里保留著玄奘講經說法的寺院、州吏放行的州城、收徒買馬的地方、夜渡葫蘆河的遺址......怪不得玄奘取經博物館建在瓜州。

    (玄奘生平浮雕)


    隋開皇二十年(600年),玄奘出生于河南偃師陳河村,俗名陳祎,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名。玄奘13歲時在東都洛陽出家,18歲到長安、四川、湖北、河北等地游學,后至長安師從法常、僧辯,兩位大師贊許他是佛門的“千里駒”。隨后,玄奘遍訪國內名師,27歲返回長安,住大覺寺,此時他已精通經律論三藏,被稱為“三藏法師”,聲名遠播。之后他向不同學派的大師求教,發現佛教各派理論不盡一致,許多問題都牽涉到《瑜伽師地論》。他在長安遇到印度僧人波頓,得知印度那爛陀寺的戒賢法師正在開講《瑜伽師地論》,決定去印度求法。

    第二年,聯合幾位志同道合的僧侶,玄奘向朝廷上表西行求法,因唐室新立,禁約百姓出國,同伴都打了退堂鼓,玄奘卻沒有退縮,又兩次上表朝廷,均遭拒絕,于是一邊野外苦行,一邊學梵語,做種種準備。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過州府,涉大漠,在瓜州收徒買馬,夜渡葫蘆河,偷越玉門關,獨闖八百里莫賀延磧大沙漠,遇沙暴迷路,找不到水源,四天五夜滴水未進,終因體力不支昏倒在沙漠,半夜被涼風吹醒,又繼續前行,在馬的帶領下發現了甘泉,才撿回一條命。后翻越雪山,九死一生,百折不回。“寧可西行就死,絕不東歸而生”成為他西行路上的錚錚誓言。

    下圖為“玄奘夜渡葫蘆河”場景。玄奘在瓜州得胡人石磐陀導送,夜渡葫蘆河,葫蘆河水流湍急,深不可測,沒有橋便無法前行。河岸邊有梧桐樹,石磐陀斬木搭橋,布草添沙,用了一個時辰,搭建了一座簡易的木橋,師徒和馬得以通過。


    彼時高昌國(吐魯番)國王鞠文泰崇信佛教,早聞玄奘大名,盛情邀請玄奘留下來共享榮華富貴,玄奘婉言拒絕。鞠文泰又以遣送他回國相威脅,玄奘絕食三日,以死明志。鞠文泰無奈,只得讓玄奘為皇室成員講了一個月的《仁王波羅蜜經》,并為他準備了二十年忘返的輜用,親自送他出境。西行途中玄奘多次遇到強盜,他臨危不懼,憑著堅定的信念逢兇化吉。

    離開高昌國前行數千里,玄奘來到蔥嶺北段的大雪山——凌山。此山高峻險峭,冰雪聚積,終年不化,說話聲音稍大,就會引起雪崩。玄奘一行吃住都在冰上,艱難跋涉了七天七夜,走出大雪山。同行人中,十分之三四凍死在雪山上。


    后在碎葉城、迦畢試國等地,玄奘受到當地國王或可汗的熱烈歡迎。離開迦畢試國,玄奘進入巴基斯坦、印度境內,一路上放慢腳步,參拜寺廟和佛陀圣跡,遍訪五印名寺,留學那爛陀寺,拜會戒賢大師,智斗外道,融合諸教。在曲女城辯經大會,被印度大乘佛教尊為“大乘天”,被印度小乘佛教尊為“解脫天”,名震五印。

    貞觀十七年(643年)春,玄奘攜六百五十七部佛經,取道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帕米爾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線踏上歸途,于645年正月二十五日到達京城長安,受到朝野僧俗的熱烈歡迎。唐太宗見其氣宇軒昂,見多識廣,是一位可輔佐國家的棟梁之才,勸他還俗輔政,玄奘婉言謝絕,表示只想翻譯帶回的佛經。同年三月一日,玄奘奉詔到長安弘福寺開始了大規模的譯經工作,直到逝世前的一個月。


    在玄奘的主持下,共譯出佛教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不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萬字,是中國歷史上譯經最多的法師,玄奘也是新譯的創始者、中國翻譯史上的杰出代表。

    (玄奘翻譯的心經)


    除了玄奘,瓜州歷史上與另一位名人也淵源頗深,他就是東漢著名書法家、被譽為“草書之祖”的張芝。


    瓜州有座草圣故里文化產業園,由兩湖、兩山、湖心島和書法文化長河組成文化氛圍濃郁的景觀帶,風光秀美,以張芝的書法為主線,以中國書法發展為背景,以山水、園林、殿堂、雕塑、碑刻為手段,集中展示了草圣張芝的藝術精神,不論你了不了解書法,都能受到書法藝術的感染。


    張芝,字伯英,其書法學崔瑗、杜度,變其法度,善草書。他省減章草的點畫波磔,創立“今草”,青出于藍,被后人推為“草圣”。晉代王羲之在論書法時稱:“鐘(繇)、張(芝)而外,其余不足觀。”唐代張懷瓘《書斷》評論張芝的草書:“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世稱一筆書。”可知張芝在我國書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冠軍帖》、《終年帖》是書法愛好者練習草書的范本。

    (草圣故里的冠軍橋,上書“冠軍暫暢”,出自《冠軍貼》,意為有所成就只是暫時的歡暢,不要過激)


    下圖為墨池,來自張芝“臨池學書”的典故,據傳張芝少年時學習勤奮,最喜歡草書,臨池學書,水為之黑。“臨池”一語后成為學習書法的代稱。


    下圖為“非草書”群雕,取意東漢辭賦家趙壹的書法評論《非草書》,再現了東漢時期一批學子狂熱追隨張芝苦練草書的忘我境界。


    瓜州之后,東行280公里返回酒泉,途徑雙塔水庫,這是又一汪嵌在戈壁中的“翡翠”,美不勝收。

    (雙塔水庫)


    自駕到此,時間已來到深秋,酒泉北部的額濟納胡楊林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時候,所以繼續東行河西走廊之前,讓我們先北上,去會會那一片讓人魂牽夢縈的金黃。



    ?

    ?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套内射视频囯产| 婷婷色爱区综合五月激情韩国|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成 年 人 黄 色 大 片大 全| 日韩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欧美另类图区清纯亚洲|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试看| 免费现黄频在线观看国产|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漂亮人妻中文字幕丝袜|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日韩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午夜福利试看120秒体验区|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粗大挺进朋友人妻淑娟| 日韩中文字幕av有码| A三级三级成人网站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六月丁香宅男大增| 丁香五月婷激情综合第九色 | 国产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免费无码VA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澡日日澡狠狠欧美老妇| 国内丰满熟女出轨VIDEOS|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 久久五月丁香激情综合|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20 | 国产裸体美女视频全黄| 在线播放深夜精品三级|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国产免费观看| 免费日韩中文字幕高清电影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欧美|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 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 日韩av综合免费在线|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麻豆|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图区| 在线中文字幕有码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