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作為一個國家的象征和標志,它所帶來的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都是毋庸置喙的。因此,在一個國家國旗的選擇上,自然也就要慎之又慎。
作為新中國的國旗,每當五星紅旗伴著嘹亮的歌聲徐徐升起,每一個中國人內心都會倍感驕傲與自豪。即便是身在異國他鄉,見到一面五星紅旗,也總會勾起游子的思鄉之情,因為它的背后是日漸強大的祖國。
不過,五星紅旗成為新中國的國旗的過程卻頗為坎坷。甚至在國旗票選時,一度只獲得了5票的支持,而作為對手的3號作品卻遙遙領先,斬獲了342票的支持。
如此懸殊的票數,五星紅旗又為何會淘汰3號作品脫穎而出呢?其實這與張治中將軍的一席話密不可分。而在聽了張治中將軍的話后,毛主席選擇了支持五星紅旗作品,眾人也幡然醒悟,由是如此五星紅旗成功地成為了新中國的國旗。
選拔國旗
新中國成立前夕,關于國旗的設計也被提上了議程。1949年7月,毛主席、周總理審定后,在人民日報、大眾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中刊發了征稿啟事。
在征稿啟事中,詳細地列出了國旗的注意事項。包括了國旗要體現中國特征、政權特征以及形狀為長方形、色彩為紅色等一系列的要求。
而國旗的設計權也就這樣被下移到了全體民眾手中,任何人都可以設計出符合中國歷史特色,符合自己心目中的國旗形象。無疑,這也是對社會主義民主賦予人民權利的一種充分體現。
在征稿啟事刊發后,全國之內民眾熱情高漲,紛紛踴躍投稿。這些投稿者既包括了學者專家,又包括了群眾百姓、工人,可以說匯聚了無數人的奇思妙想。郭沫若、陳嘉庚等人都提交了樣稿,當時就連身為三軍總司令的朱老總都參與其中,設計了復字15號作品。
短短的1個多月內,籌備會便收集到了3012幅作品。而在經由評選委員會的初選后,又從這些作品中選擇出了38份草圖。
不過,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五星紅旗的初稿其實在這一輪中本是落選的。好在,當時身為《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的田漢對于五星紅旗的方案很是欣賞,最后才得以入選。
但即便是入選,對于五星紅旗初稿而言也是競爭激烈。38份樣稿中,每一件作品可以說都有著濃重的中國特色,都是極其優秀的,它們大都以五角星、鐮刀、錘子等有著明顯的社會主義性質以及我軍傳統的的形象點綴其上。
可以說,這其實是一個幸福的煩惱。在38份作品中又繼續優中選優。而在后續的評委選擇上,五星紅旗因為有著四顆五角金星而被認為其中提及到了資產階級并不妥當,所以獲得的支持極少,只有5票;而與會的代表對于鄭考度設計的國旗則報以了強大的支持。
鄭考度設計的國旗(即復字第3號),形象很是簡明,左上角綴以高懸的五角星,中間偏上輔以代表母親河黃河的黃色橫杠。這個方案可以說兼具了黨、社會制度以及中國地理特征。是以也在投票中獲得了342票的最高票。
而復字第四號樣稿,則獲得了第二高的121票贊同。這個方案中,上部為黃色底色,左上高綴以紅色五角星,下部則為紅色。層次簡潔,也很是大氣。
按照投票票數而言,獲得支持最多的鄭考度方案應該會不出意外的當選,毛主席本人也很是支持這一方案。
但是,這時身為政協代表的張治中卻向毛主席明確地表達了反對的意見。
張治中將軍的反對意見,五星紅旗最終當選
張治中將軍是黃埔系的骨干將領,不僅參加過淞滬會戰,主張國共和平共處,還曾為新疆和平解放做出過重要貢獻,有著“和平將軍”的稱號。而且對于此前新中國的國名上,也是張治中直言“共和”與“民主”重復,才由擬用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改為了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對于張治中的意見,毛主席自然是很是重視。 張治中提出:鄭考度方案中的既然紅色代表的是國家和革命,那么這個黃河團橫亙其中不就是分裂國土、分裂革命之嫌了嗎?何況一條黃杠也易讓人想到孫悟空的金箍棒。
毛主席在聽了張治中將軍的意見后,表態到:涉及到分裂確實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此間,彭光涵又向周恩來總理推薦了五星紅旗方案(其實當時還叫紅地五星旗,確立為國旗后由人民日報改為五星紅旗),對于這一方案周總理很是滿意,囑咐彭光涵繪制大的圖樣。
而本著民主的原則,毛主席也決定召開一個座談會進行討論。在1949年9月25日的座談會上,五星紅旗方案和鄭考度的方案也成為最終的“對手”。在毛主席闡述了兩幅作品之后,張治中再次表達了他的反對觀點。對于張治中的反對觀點也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贊同,就這樣五星紅旗方案其實此時便已經勝出了。
次日,經過局部修改后(去除了大五角星中的鐮刀、斧頭圖案,因為本來大五角星便代表了黨,再有鐮刀斧頭就重復了),五星紅旗當選;27日正式確定了它的國旗地位。
有意思的是,提出反對意見的張治中將軍還曾就人大代表視察制度諫言毛主席,并也獲得了通過。張治中三諫毛主席的故事也傳為了佳話,當然這自是后話。
小結
當然,作為五星紅旗的設計者,曾聯松我們也是有必要提及的。他曾就讀于中央大學,不過當時的曾聯松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聽聞國旗的征稿不由得心中激動,便設計了這一套方案。
這套方案里有的是對黨的信服,對歷史的敬畏,對未來的憧憬。在他的方案中選后,他獲得了500元的稿費,還在次年的國慶節上被邀請到天安門的觀禮臺進行觀禮。
1999年,曾聯松老人去世。但永不退色的卻是人民心中的紅色,向他致敬,向血染的紅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