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曾報道浙江省一起因服用“土三七”而引起的生命權糾紛案件。事件起因為誤將“土三七”當中“三七”服用,導致蔣某因肝小靜脈閉塞癥并肝功能衰竭死亡。
土三七和三七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我們熟悉的三七又名田七、人參三七、參三七、文州三七,屬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分布云南文山州各縣,文山縣、硯山縣、馬關縣、西疇縣、廣南縣等地。是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達60厘米。莖暗綠色,指狀復葉,輪生莖頂;葉柄具條紋,葉片膜質,傘形花序單生于莖頂,有花;總花梗有條紋,苞片多數簇生于花梗基部,卵狀披針形;花梗纖細,小苞片多數,花小,淡黃綠色;花萼杯形,稍扁,花絲與花瓣等長;子房下位,果扁球狀腎形,種子白色,三角狀卵形,7-8月開花,8-10月結果。

中藥學認為,三七,甘,微苦,溫,歸肝、胃經。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主治出血癥,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臨床亦用于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后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等。
土三七市場上所見的主要是菊葉三七,藥用為菊葉三七的根或全草。多年生直立草本,高達110厘米。根莖肉質肥大,淡黃褐色。莖有縱條紋。單葉互生,長橢圓形,長達15厘米,寬7厘米,羽狀深裂,裂片頂端漸尖,邊有不規則的鋸齒,基部楔形,兩面有疏柔毛,下面紫綠色;莖上部葉近無柄。花金黃色,全為管狀;頭狀花序多個,排成頂生的圓錐花序。瘦果狹圓柱形,被毛,有豐富的白色冠毛。花期9~10月。

中藥學認為菊葉三七,味甘,微苦,性溫。主要功效有止血、散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主要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痛經、產后瘀滯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痛、瘡癰疽疔、蟲蛇咬傷等。土三七雖有這些功效,但因其存在嚴重的毒性作用,臨床罕用。
土三七的毒性成分及對肝臟的毒性作用,土三七(菊葉三七)含吡吡咯里西啶生物堿(又稱:雙稠吡咯生物堿),具有多種毒性作用,可導致多臟器損傷、致癌和致胚胎毒性等。
“土三七”≠“三七”,生活中我們把三七作為日常保健,切記要區別于“土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