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小常識】 ◆夏、商、周主要實行世卿世祿制,又稱世官制。最高統治者按宗法制原則,即根據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分封諸侯、卿、大夫等;這些諸侯、卿、大夫等則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世襲其職,世受其祿。后來的恩蔭制度(又稱門蔭、蔭補等),即是這種世卿世祿制的變種或殘余。 ◆兩漢時期, 主要實行察舉制。孝廉與秀才(后改稱茂才)均每歲舉行,是為???。另外,還有賢良方正、明經、明法等科,但不經常舉行,是為特科。 察舉主要是根據刺史、郡守等地方官或中央的三公、九卿、列侯等官的推薦而選拔官員的制度,故又稱“為薦舉”。西漢至東漢初期,察舉制在實行過程中比較嚴格,通過察舉選拔了不少有用之才。到東漢后期,主昏政暗,外戚、宦官擅權,察舉日益謬濫。正如當時人所云:“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保ā侗阕油馄罚?/span> ◆魏晉南北朝時期,與察舉等制度相配合,還曾實行過九品中正制。 ◆一般認為,科舉制始于隋代,確立于唐代??婆e制度十分復雜,歷代情形又各不一樣。科舉又可分為貢舉、制舉、武舉、童子舉等,而在貢舉、制舉、武舉中,又分為進士、明經、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等科目。在各類科舉考試中,貢舉是定期舉行的,因此被稱作“常科”。其取士數量最多,延續時間最長,影響也最大。杜佑在《通典》中說:“其常貢之科,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明法,有書,有算?!痹谔拼呢暸e科目中,秀才科等最高,及第也最難。有唐一代最主要的貢舉科目是明經與進士。明經所包括的科目最多,取士人數也最多。每開科場,錄取進士約為三十人,而明經則為一百人左右,為其他各科的二至三倍。故當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唐高宗時宰相薛元超曾說:“吾不才,富貴過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 ◆從天寶初年開始,“秀才”不再是常舉,而只是“特薦”;也就是說“秀才”作為貢舉科目被最終廢罷了。此后,“秀才”一詞仍然廣泛使用,但其含義卻起了質的變化。中晚唐的“秀才”乃是進士的通稱; 宋代之“秀才”泛指應舉的士人;明清則專指升入縣學的生員。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延續了1300年的中國科舉考試制度最終被廢除。 ◆明清時代的考生在參加正式的三級考試(鄉試、會試、殿試)以前,需要先參加“童子試”,這些考生統統稱為“童生”,及格以后,稱為“生員”“諸生”或“庠生”,俗稱“秀才”。生員又分為廩生、增生、附生。 童生要取得生員的資格,必須經過縣試、府試、院試三級考試??h試由知縣主持,通常在二月舉行,縣試錄取的考生,參加四月由知府主持的府試。府試錄取的考生,參加由學政(亦稱學臺或宗師)主持的院試。院試錄取后就成為府州縣學的生員,再經科考選拔,名列前茅的生員方能取得鄉試資格。只有中了秀才,才是國家承認的“知識分子”,并享受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待遇。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被稱為童生,不管年紀大小,只要沒考上秀才,即便是鬢發斑白的老人也被稱作童生。由于學宮中有半園形的水池,稱為泮水,故稱學校為泮宮,學童入學為生員稱為“入泮”。 ◆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鄉試。明制以子、午、卯、酉年八月為鄉試時間。鄉試因在秋天舉行,故又稱“秋闈”或“秋試”,亦稱“大比”。參加考試人員,需有庠生、貢生等諸生資格。中式者稱“舉人”,只有獲得秀才資格,才有資格參加鄉試,舉人的第一名稱為“解元”,也稱解首、解頭,是解送到朝廷擔任官職的意思。鄉試由朝廷選派翰林、內閣學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鄉試,試四書五經、策問、八股文等,各朝所試科目有所不同。鄉試發榜在九月,正值桂花開放,所以又稱為“桂榜”,也稱“乙榜”。 ◆獲得舉人資格,就可以參加全國性的考試——會試,會試系由禮部主持的全國性考試。春天二月在京師舉行,也稱“禮闈”或“春閨”。報考資格須為舉人,赴試舉人都享有公家車船接送待遇,稱為“公車”。會試及格,稱為“貢士”,是貢獻舉薦給朝廷的意思。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會試發榜在四月,正值杏花開放,所以又稱為“杏榜”。 ◆獲得貢士資格,就可以參加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殿試亦稱廷試,是中國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合格者稱為“進士”,分三甲錄取,第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三人由皇帝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傳臚本是殿試揭曉唱名的一種儀式。殿試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閣門承接,傳于階下,衛士齊聲傳名高呼,謂之傳臚。明代稱科舉第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臚”。至清則專稱二甲第一名為“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殿試所發之榜稱“甲榜”,因殿試發榜用黃紙,故又稱“金榜”,故考中進士者稱“金榜題名”。 ◆如縣、府試和院試都為第一名,就稱為“小三元”,如果一個人在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都中第一名,叫做“連中三元”。據說,中國歷史上只有17個人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明代的商輅(lù)曾連中三元,山海關《顯功廟記》即為商輅所作。 ◆《勸學詩》宋真宗趙恒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一組名詞解釋】 【釋褐】 “釋褐”“解褐”都有“脫去布衣,擔任官職”義,謂脫去布衣(平民服裝)而換上官服,即做官之意。 【縉紳】 插笏于紳帶間,舊時官宦的裝束。亦借指士大夫。縉,插也,插笏于紳??N字本作搢,插笏于大帶與革帶之間。 【青衿】 青色交領的長衫。古代學子和明清秀才的常服。《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朱卷】 明清科舉制度,鄉、會試卷考生用墨筆書寫叫墨卷;然后由專門謄錄的人用朱筆謄寫,不書姓名,只編號碼,使閱卷者不能辨認筆跡,叫做朱卷。發榜后朱卷發還考生,中式者往往刻以送人。 【庶吉士】 洪武十八年使進士觀政于諸司,練習辦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監等近衙門者,采《書》“庶常吉士”之義,俱改稱為庶吉士。永樂后專屬翰林院,選進士文學優等及善書者為之。三年后舉行考試,成績優良者分別授以編修、檢討等職;其余則為給事中、御史,或出為州縣官,謂之“散館”。清沿明制,于翰林院設庶常館,掌教習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稱“庶常”。 【八股文】 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文體。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后四部分是正式議論,中股是全篇重心,在這四段中,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文章題目摘自《四書》,所論內容必須根據朱熹《四書集注》,不許自由發揮。 【博學弘辭】 科舉的一種名目。唐開元中,鄭昉、陶翰以博學弘辭及第。宋紹圣元年置弘辭科,紹興三年改立博學弘辭科,直到宋末。清康熙十八年、乾隆二年兩次舉辦博學鴻辭科,三年又補試一次?!傍欈o”即“弘辭”,亦稱“博學鴻儒”“博學鴻詞”“博學宏詞”等。 【座主】 唐宋時進士稱主試官為座主。至明清,舉人、進士亦稱其本科主考官或總裁官為座主?;蚍Q師座。 【國子監】 我國封建時代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隋、唐、宋、元、明、清,稱國子監。晉稱國子學,北齊稱國子寺。清末改革學制,自光緒三十二年起設學部,國子監并入學部。 【彩蛋一枚】 【賜同進士出身】 曾國藩為三甲翰林,賜同進士出身,殆后功高賜爵時,每談及科第,頗引為美中不足。一日,至同僚某私邸,某囑人延之坐,而遲遲不肯出見。曾乃入其內室窺之,則某正親捧湯盆,為如夫人洗腳也。曾笑謂某曰:“吾有一句,屬汝對,能對則恕汝。否則,必召同僚官議罰。汝意云何?”某曰:“可?!痹唬骸盀槿绶蛉讼茨_?!蹦硲曉唬骸百n同進士出身。”曾赧然久之,曰:“佳則佳矣,殊令人難為情也?!?/span> ——《嚼舌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