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很多書,卻發現能記住的知識卻很少,應用就更是寥寥無幾。這與“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如出一轍,這樣的困惑,如何破解?《輸出式閱讀法:把學到的的知識用起來》這本書或許會為我們撥開迷霧。 本書作者尾藤克之是一位專欄作家,他在書中坦言,自己花10分鐘就可以讀完一本書,然后再用30分鐘寫出讀書記事,最后用10分鐘完成投稿,也即讀一本書,寫一篇讀書筆記,可以在一小時內完成,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在書中反復強調的觀點:讀完一本書不能輸出,就沒有任何意義。為了進行有效輸出,理解書的內容是基礎,怎樣做才能更好更深入理解書的內容呢?一是掌握讀書技巧,“筆記術”助你提取有效信息;二是不要勉強去讀超越自己理解范圍的書;三是讀書前要選書,推薦去書店,親自翻一翻,選一選,問一問。 深入理解了書的內容后,就要進行相應的輸出。什么是“輸出”呢?就是向外“發送信息”和“采取行動”,這樣才能在享受讀書快樂的同時獲得飛速成長。如何把“輸入&輸出”的循環高速運轉起來,讓自己在短時間實現飛躍式的成長呢?作者給出如下方法: 一,通過分享讓知識留在頭腦中。將自己讀過的內容分享出去,最理想的場所莫過于“讀書會”。參加讀書會的人多種多樣,帶來的信息豐富多彩,因此,可以互通有無,增長見識。高效分享信息的同時也拓展了人際關系。 二,保證充足的讀書時間。很簡單,只要放下手機,你就能騰出時間。這里列出了三個養成讀書習慣的小方法:寫讀書日記;先從輕松的書讀起;把書放在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三,“三分之一閱讀法”助你高效的輸入。要點是一頁只讀1/3,就能大體把握此頁內容,幾秒鐘就能讀完一頁書。沒必要精讀的書籍以這樣的速度閱讀,理解一半內容就夠了。一本書重要部分也就兩成左右,把時間和注意力投入到最重要的20%方面,足以把握全書80%的重要信息,也即二八定律。此種方法對大多數商務類和實用類書籍都適用。 四,帶著目的去讀書,選書,讓我們事半功倍。目的越明確,閱讀速度越快,理解能力越強,選書也會更精準。 五,利用艾賓浩斯記憶曲線,適當時機進行復習,將知識牢固地刻在記憶中。凡事講方法,記憶這件事更要尊重科學。 六,讀書時信手涂鴉,有了好想法立刻記下來,直接寫在書上,愛一本書就要把它“弄臟”。 七,學會講故事,寫文章,將讀過的內容進行有效輸出。說和寫是頭腦進行思想整理的過程,可以從記筆記開始,用文字輸出的形式,把知識刻在記憶中。寫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最初的100字,我們必須在前三行把自己的觀點、主張表達清楚,而且寫文章要學會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在讀者的位置,思考怎么樣的寫法才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抓住讀者的心。 最后作者指出,只有輸入而不進行輸出的話,我們改變的只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周圍的現實世界并不會發生任何改變,人生會因為輸出方式的不同而產生極大的變化,讀書不要只停留在閱讀,還要輸出,這會幫助你激發出極大的潛能,也是實現自我成長的最佳方式。 你的下一本書讀什么?怎么讀?如果你已經找到答案,那就開始行動吧!知行合一最重要。順便分享一下,我讀書以后在生活中加以運用的一些小技巧,讀完《搞定》和《清單革命》以后,我差不多每天早晨都會簡單地列一下待辦事項,晚上對照清單檢查完成情況。女兒上的高中是寄宿制學校,每次放假臨走之前都要收拾行李,為此我列了一個檢查清單,走之前對照檢查清單,逐一核實所帶物品,防止遺漏。列清單最大的好處就是清空大腦內存,使大腦不被瑣事糾纏。讀完《番茄工作法》以后,日常需要專注學習時,我會利用廚房計時器倒計時間,利用番茄工作法進行高效學習,幸運的是,我女兒也有樣學樣,從小習得了列清單和番茄工作法。下一個我想實踐的方法就是三分之一閱讀法,書友們,一起行動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