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一日三餐,而一日三餐少不了各種關(guān)鍵的調(diào)味品。 同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離不開“調(diào)味品”,只有父母給孩子足夠的“調(diào)味品”,孩子的內(nèi)心才會充盈、健康成長,敢于面對未來的人生。 那么,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要給孩子哪些調(diào)味品呢? 01糖:無條件的愛 第一步,為什么要先放糖呢? 清華附小竇桂梅校長是這樣解釋的:教育孩子時先放糖,就是讓孩子在兒童時期就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和鼓勵。 曾經(jīng)有家長問過我一個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我發(fā)脾氣吼了孩子,就算孩子大哭也會要我抱他,這是為什么呢? ![]() 其實這個原理很簡單,心理學家馬洛斯提出需求層次理論: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這三個需要幾乎是幼兒階段的全部需求。 孩子的安全感、歸屬感和愛全部需要從家庭、從父母身上得到。當孩子哭著抱你的時候,即便你吼了他,其實是因為孩子感覺不安全,害怕失去你的愛。 在孩子剛出生時,并不是完整意義的人,只有給他適當?shù)摹梆B(yǎng)分”才會發(fā)展成為真正的“人”。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就是孩子的“心理”發(fā)育的最重要的養(yǎng)分,也是父母要應(yīng)該先要給到孩子第一層“營養(yǎng)”。 當我們無條件愛孩子的時候,孩子找到了最初的“自我價值”,由此產(chǎn)生了向他的生命之外擴張,探索他周圍世界的欲望,這也是他成長的起點。 ![]() 當然,我們說的無條件的愛需要遵守一些規(guī)則: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應(yīng)該就事論事,而不是對孩子全盤否定。而且還要注意一點,不能把對事件的觀點放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明白父母是因為事情,而不是自己被父母討厭或者不愛自己。 02鹽:面對挫折的勇氣 第二步,清華附小竇桂梅校長說:在給與孩子足夠的愛的基礎(chǔ)上,我們要給孩子加鹽——面對挫折的勇氣。 中科院臨床心理學博士蘇丹說過這樣一句話: 很多孩子面對無法解決的困難,第一時間總是向父母求助,這種應(yīng)對問題的思考能力的缺失,也間接性地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脆弱”,不止是身體上,在心理層面也是如此。 而且縱觀古今,沒有應(yīng)對挫折能力的人很難取得大的成就,只有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足夠強,才能從挫折當中總結(jié)經(jīng)驗。 ![]() 演員應(yīng)采兒在綜藝《新生日記》中這樣說過: 為了鞭策兒子做事能堅持,不輕言放棄,就算被兒子討厭也沒有關(guān)系。 原來她兒子jasper在學習小提琴,這小提琴是他自己選擇的,當時就跟他打了預防針:選了就不能不學,再困難也要堅持。 所以當他遇到瓶頸,想要偷懶放棄時,應(yīng)采兒就會鞭策他繼續(xù)堅持,讓孩子知道,面對困難不能輕易放棄。 她還說:要讓孩子明白,不是每一件事都會馬上做得好,如果做得不好,就多花時間練習。 心理專家尼克·盧克斯摩爾說:一次次從失敗的過程中保護孩子,對孩子只有壞處沒有好處,當失敗再次到來時,他們會感覺到恥辱,無理解和接受。 生活中,每個孩子都會遇到各樣的困難,能否戰(zhàn)勝困難,需要你不斷支持和引導,父母想要孩子將來能夠獨當一面,就要懂得放手,讓孩子不斷嘗試、不要隨意放棄自己選擇的每一件事。 03鈣:獨立自主的能力 第三步,清華附小竇桂梅校長說:孩子終究要一個人面對未來的人生,而家庭教育的最后一步就應(yīng)該是補鈣,父母要不斷給孩子輸出能量,讓孩子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父母過度包辦孩子的生活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有:1. 沒主見;2. 性格優(yōu)柔寡斷;3. 懶惰和依賴性強。 來到興智學習的父母,大多數(shù)非常焦慮,焦慮的點無非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未來發(fā)展。 其實,當父母有意識去提升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時,你就可以不用太過于擔心孩子了。 ![]() 首先,擁有獨立能力的孩子往往比較自信。 當你有意識放手讓孩子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時,比如讓孩子自己洗衣服、做家務(wù)等,這也是鍛煉孩子自主能力的一個方式。 在這個實踐嘗試的過程中,孩子會慢慢琢磨出屬于自己的一套方法,怎么克服困難。 其次,獨立的孩子未來活得不會差。 當孩子在生活上不再依賴于他人時,思想上也會比較獨立,這個會比生活上的獨立更重要,未來孩子在心理上更需要有獨立能力。 即便是遇到困難和挫折,也會想辦法主動去解決,不會被外界的聲音影響。 ![]() 有了這三重“心理營養(yǎng)”,孩子會變得更加勇敢、獨立,這是給孩子最好的滋養(yǎng)。 不知道怎么培養(yǎng)孩子,記住3個關(guān)鍵: 先放糖,是給無條件的愛,讓他們變得有愛和自信; 再放鹽,是教會孩子面向挫折,讓他們變得勇敢和堅定; 再補鈣,是教會孩子獨立生活,讓他們變得獨立和自強。 做到這三點,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不會太差。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