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17日,一代虎將衛立煌在北京逝世,享年64歲。 早在去世前,衛立煌就向幾位開國元帥袒露了自己的心聲,他認為他一生中風光的時刻就兩次,一次是在抗日戰爭時期,自己指揮遠征軍收復了失地,打通了國際通道滇緬公路,上了美國的時代周刊; 另一次是1955年回國,毛主席、周總理、朱德元帥及其他八位元帥一起宴請自己,他認為就算是美國、蘇聯這樣的大國元首都沒自己的規格高,因此他感到無比自豪。 ![]() 衛立煌 其實衛立煌的人生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未接觸毛主席之前的階段,小客戲稱為前半生;第二階段是接觸毛主席之后的階段,小客戲稱為后半生;為什么這樣說呢?請跟隨小客接著往下看: 首先、我們先來看他的前半生,衛立煌是安徽合肥人,8歲時父親因瘟疫去世,后跟隨大哥生活。 大哥為了讓衛立煌有個好的前途,還是供他上了私塾,這也為衛立煌日后成為將軍打下基礎,畢竟哪有將軍不識字的。 辛亥革命后,衛立煌就參了軍,參加了二次革命,后加入粵軍,之后又成為孫中山先生的貼身警衛,在遇到孫中山先生之后,受孫中山先生的感染,革命熱情和愛國熱情高漲。 之前,陳炯明一直站在孫中山先生這一派,衛立煌也跟隨粵軍南征北戰,立下軍功,他從粵軍的一名普通士兵,晉升為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直至補充旅旅長,后陳炯明反叛,他也參與平判。 1926年參加北伐,率部與孫傳芳作戰,因為機智勇敢,長于謀略,又立戰功,被晉升為師長;1927年8月,又一次擊退了孫傳芳,升任軍長。 之后,他又參與了對鄂豫皖蘇區的圍剿,由于紅軍主動撤出,他率部占領了根據地,立了戰功。 再之后發生了福建事變,衛立煌利用策略包圍了19路軍,迫使19路軍重新歸入老蔣門下,又立了戰功。 1936年9月,他被授予陸軍上將軍銜,他的前半生結束了。 其次、我們再來看下他的后半生,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督促張學良進攻陜北紅軍,但張學良內心只想抗日,并不想與紅軍為敵,所以不執行蔣介石的政策。 ![]() 蔣介石與張學良 蔣介石見多次催促無果,遂決定前往西安,當面給張學良下令,后來就發生了西安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對蔣介石實行兵諫,逼將抗日。 西安事變大家只注意到四大主角,即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根本沒人在意一同被扣押的衛立煌。 好巧不巧,蔣介石到西安后,命令各路大軍集結西安,準備向紅軍發動第六次“圍剿”,而衛立煌也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五路軍總指揮,進駐潼關。 而1936年12月10日,開會的時候,衛立煌也被叫到了現場。 張學良、楊虎城既然要進行兵諫,在場的一個也跑不掉,所以衛立煌也被扣押了。 西安事變發生后,周恩來立刻飛往西安參加斡旋,事實上,當時的西安就是張學良、楊虎城和周恩來說了算,經過磋商,蔣介石同意了張、楊、周提出的九項提議,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還是那句話,當時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宋美齡、宋子文身上,沒人在意衛立煌,但衛立煌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他知道在生死存亡之刻,一致抗日才是唯一的出路,周恩來和中國共產黨的表現,深深地折服了他。 雖然他當時不顯山不露水,但他的心已經偏向了共產黨、偏向了周恩來、偏向了毛主席,衛立煌的下半生開始了。 蔣介石當時光顧著逃命,對于被囚禁的衛立煌根本就沒在意,所以他當時的心理活動,蔣介石根本沒察覺到,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盧溝橋事變很快就爆發了,全面抗戰開始。 ![]() 西安事變周恩來飛赴西安 根據國共協議,西北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 后八路軍又改稱為第十八集團軍,說來也巧,八路軍開始率屬于衛立煌的第二戰區,等衛立煌調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后,八路軍又改調到第一戰區,仍屬于衛立煌指揮,這不巧了嗎。 衛立煌一方面對于八路軍的作戰從不干預,八路軍可以根據自己的戰略想怎么抗日就怎么抗日,說是不管理,其實小客覺得,這是衛立煌故意給八路軍留下自主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衛立煌又以抗日部隊一視同仁為理由,給八路軍使勁的發槍發彈,八路軍有了槍彈,就有了從日寇手里繳獲裝備的資本。 至于雙方迎來送往,那更是家常便飯,由于實在傾向于毛主席,當毛主席寫的《論持久戰》問世后,衛立煌就迫不及待的閱讀起來。 在看完毛主席的《論持久戰》之后,衛立煌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加入中國共產黨,于是他讓心腹帶著自己的入黨申請趕往延安,交給毛主席。 但礙于抗日大局,毛主席著實沒法答應,此事只能延后再說。 衛立煌不久后又升職了,不僅擔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又兼任河南省主席,這可使國民黨軍一些將領嫉妒的要死,他們抓住衛立煌偏袒八路軍這件事,使勁地做文章,天天向蔣介石告狀,年年向蔣介石告狀,尤其是湯恩伯和蔣鼎文這兩個人,已經視衛立煌為眼中釘、肉中刺,還把他當成阻擋自己發財的攔路虎,天天在蔣介石耳邊吹風。 衛立煌一直心系延安,心系毛主席,他始終堅持幫助八路軍政策不變,素有“摩擦專家”之稱的朱懷冰,糾結一些雜牌軍,偷襲太行山抗日根據地,沒想到劉伯承元帥直接發動防守反擊,這些雜牌軍危在旦夕,向衛立煌求援,誰知衛立煌直接當做沒看到,坐視這些雜牌軍被八路軍消滅,這幫得實在是有點明顯,連老蔣都看出來了。 ![]() 劉伯承與鄧小平 百團大戰后,八路軍暴露了自己的實力,引起了蔣介石的忌憚,蔣介石決定不再給八路軍發軍餉,但衛立煌根本不聽蔣介石的,該怎么發還怎么發。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國民黨大部分將領都告衛立煌的狀,說他通共,蔣介石撤了衛立煌的職,并對他進行監視。 對于被撤職,衛立煌反而很高興,這樣能夠避免和八路軍產生摩擦,這也是他最不希望看到的。 衛立煌被撤了職,但蔣介石卻也無人可用,日軍進攻東南亞,想切斷中國西南的國際通道線。所以必須要派出一員虎將入緬作戰不可,于是蔣介石想到了衛立煌,準備重新啟用他。 但國民黨其他將領,害怕啟用衛立煌會影響他們的利益,于是他們又把衛立煌偏袒八路軍的事情再告發一遍,蔣介石有所遲疑,改派羅卓英率兵前去。 說到羅卓英,小客再多說幾句,羅卓英就是那個當年率10萬大軍圍剿粟裕挺進師500人,卻促使粟裕發明“敵進我進”的戰術的國民黨將領。他用10萬人去對付粟裕的500人,結果連粟裕的影子都抓到,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很差,和衛立煌相比差了十萬八千里。 派一個能力平庸的將領去執行這么重要且兇險的任務,結果可想而知,第一次遠征失敗了。沒有任何辦法,蔣介石只能啟用衛立煌,衛立煌作為國民黨軍最能打的虎將,的確沒有令人失望,第二次遠征勝利,打得日寇嗷嗷直叫,滇緬公路保住了,中印公路打通了,云南境內的日軍據點全被拔掉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衛立煌早就看出來蔣介石想打內戰,所以趁機要求出國考察,先在國外拖半年,等到半年后,他又要求延遲考察期,就這樣,為了幫助毛主席,衛立煌在國外拖延時間不回來,堅決不幫蔣介石打內戰。 ![]() 日本投降 1947年秋,蔣介石的全面進攻戰略失敗,改為重點進攻,重點進攻開始后不久,蔣介石急不可耐的催促衛立煌回國。衛立煌還是采取拖延戰術,直到1948年1月才返回國內。 在回國之前,衛立煌還給毛主席寫了一封絕密信,大致內容是說,他決心回國盡早結束戰爭,愿意和中共方面合作。 當時東北已被林帥突破,只剩下殘局,衛立煌接手后,繼續采取“拖”字決,他下令固守大城市,其實是在配合林帥的戰略。 不管蔣介石說什么,他都不聽,決不主動出擊;不管國民黨軍處境多危險,他都不救援;不管是國民黨哪個將領,他也不配合;他還時常勸說國民黨軍將士不要做無謂的犧牲,但是沒人聽他的,其實衛立煌是一個能看透全局的人,早在重慶談判的時候,他已經覺察到國民黨軍會輸。 由于衛立煌執行“三不”政策,蔣介石飛往沈陽,把他帶走,囚禁起來。 在被囚禁期間,有一件事差點害死了衛立煌,那就是1948年12月新華社公布的國民黨43名戰犯名單的事情。 蔣介石的疑心很重,加上衛立煌通共的證據頗多,如果衛立煌沒有被列為戰犯,那蔣介石肯定殺他。 當然,毛主席對人的把握非常準,他非常了解老對手蔣介石,所以毛主席把衛立煌排在了戰犯的第28位,故意放在了胡宗南、湯恩伯、杜聿明、閻錫山的前面。 蔣介石果然信以為真,不再對衛立煌產生懷疑,而衛立煌得知名單有他后,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對著北平的方向說:“看來毛主席并沒有忘了我,我這下有救了!” 毛主席 天無絕人之路,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上臺,逃脫的機會來了,后經過努力,衛立煌被無罪釋放。 1949年2月,衛立煌比較擔心老母親,特地給朱德總司令寫了一封絕密信,讓他告知相關部隊,照料一下自己的老母親,鄧小平立即做出安排,對衛立煌的老家人做暗中保護。 在安頓好老母親之后,衛立煌也趁機擺脫了特務的監視,到達了香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衛立煌立刻發電給毛主席、朱德總司令和周總理,祝賀新中國成立。 1955年,經過周密的安排,衛立煌終于回到了北京(期間,蔣介石派出的特務一直在阻撓),這又回到開頭的一幕,衛立煌回國,九大元帥作陪的場景。 總結一下,衛立煌很像三國里的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他高尚的愛國情操和不與蔣介石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的確值得敬佩,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能夠勝利,衛立煌確實發揮了很大作用。 前半生追求功名,后半生為國為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