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是十二經穴和任督二脈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并加以特定稱號概括提煉出來的腧穴。根據這些特定穴的含義、分布特點和主治作用,分成“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和“交會穴”等。下面我們對這些特定穴逐一進行解釋,并附以歌訣,便于記憶。 ![]() 1、五輸穴 五輸穴是十二經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重要經穴,分別名為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合穴,合稱五輸穴。 五輸穴的記載最早可見于《靈樞·九針十二原》,里面寫道:“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古代先賢把經脈中經氣運行的大小用溪水中水流的大小來形容,“井”穴多位于手足末端,似水之源頭即泉眼,為經氣所出之部位,故曰“所出為井”。“滎”穴多位于掌指關節或跖趾關節之前,似溪水尚且微小,為經脈中經氣流行的部位,故曰“所溜為滎”。“輸”穴多位于掌指關節或跖趾關節之后,似溪水由小而大,由淺而深,為經脈中經氣漸盛,逐漸充盈,故曰“所注為輸”。“經”穴多位于四肢腕踝關節以上,似水流已變大,且暢通無阻,為經脈中經氣正盛,所過之處脈道充盈,故曰“所行為經”。“合”穴位于四肢肘膝關節附近,似水流匯聚,流入湖海,為經氣深入,會入臟腑的部位,故曰“所入為合”。 五輸穴是臨床常用之要穴,為古今醫家所重視。《難經 · 六十八難》有“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耳泄”的記載,一般井穴可以治療神志疾病;滎穴可以治療熱病;輸穴可以治療骨關節疾病;經穴可以治療喘咳;合穴可以治療六腑病證。《難經 · 六十四難》中詳細論述了五輸穴的五行屬性,即“陰井木,陽井金”,后世依此為依據常用于臨床取穴配穴使用,臨床使用范圍越來越廣,同時也是子午流注針法按時取穴及開穴規律的理論基礎。 ![]() 歌訣解釋:由于五輸穴又與五行相配,故又稱“五行輸”。按照歌訣的順序出現的穴位分別是井穴、滎穴、輸穴、原穴、經穴和合穴(后面會講到原穴)六個穴位,例如手陽明大腸經:井穴是商陽、滎穴是二間、輸穴是三間、原穴是合谷、經穴說陽溪、合穴是曲池,由于陰經以輸代原,故陰經只有五個穴位,例如手太陰肺經:井穴是少商、滎穴是魚際、輸穴和原穴都是太淵、經穴是經渠、合穴是尺澤,以此類推。說到五行所屬,按照陰井木,陽井金的原則,陰經井穴以木為始,即井木、榮火、輸土、經金、合水;陽經井穴以金為始,即井金、榮水、輸木、經火、合土。 2、原穴 臟腑之原氣在腕、踝關節附近經過和留止的部位我們稱為“原穴”,十二經脈各有一個原穴,故又稱“十二原”。陰經以輸代原,所以陰經的腧穴和原穴是一個穴位,前面已經論述過。 那么原穴有什么作用呢?《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說:“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原穴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都很重要,在診斷方面,臟腑的疾病,我們可以檢查原穴周圍是否有穴位反應;在治療方面,我們通過針刺原穴,可以通達三焦,提振正氣,抵御病邪。總之,原穴具有調整其臟腑經絡虛實的作用。能背誦上面的井滎輸原經合歌,原穴也就都能找出來了,我們還有單獨的原穴歌: ![]() 3、絡穴 絡有聯絡、網絡、散布的意思,絡脈在從經脈分出的部位各有一個腧穴,這個腧穴就稱為絡穴。絡穴就是聯絡表里兩經的腧穴,是表里兩經經氣相通的腧穴。十二經脈各有一個絡穴,加上任脈之絡穴鳩尾、督脈之絡穴長強,以及脾之大絡大包穴共十五個,合稱“十五絡穴”。他們在生理上可以聯絡表里兩經,治療上就可以治療表里兩經的病證。 例如手太陰經的絡穴列缺穴,既能治肺經本經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療其表里經手陽明大腸經的齒痛、頭痛等病癥。絡穴除了單獨使用,還可與其相表里經的原穴相配使用,稱為“原絡配穴法”。 ![]() 4、郄穴 郄有空隙的意思,郄穴是經脈之氣深聚的部位,大多位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各有一個郄穴,共計十六穴。郄穴可以治療相關臟腑、經脈的急性、發作性、疼痛性病癥。陰經郄穴多治療血證,如手太陰肺經孔最穴治療咳血,足厥陰肝經中都穴治療崩漏出血等。陽經郄穴多治療痛證,如足少陽膽經的外丘穴治療頸項痛,足陽明胃經的梁丘穴治療胃脘疼等。此外,臟腑病變還可以按壓郄穴檢查,協助診斷。 ![]() 5、背俞穴 背俞穴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腰背部足太陽經第一側線上的十二個經穴,均以相應臟腑的名稱命名。大體依臟腑在體內的位置自上而下排列,分別冠以臟腑之名,共十二穴。其中的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腎俞又簡稱“五臟俞'。背俞穴有扶正補虛、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偏于治療臟腑的慢性、虛弱性病證。五臟俞還可以治療五臟所主的組織官竅的病變。如肝俞既能治療肝病,又能治療與肝相關的膽系病、眼病、筋脈病病;腎俞既能治療腎病,又能治療與腎相關的膀胱病、耳病、骨病及陽痿、早泄等腎系疾病。后面的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歌里面會有背俞穴的定位歌訣,這里不再單獨列出歌訣。 6、募穴 募穴是臟腑經絡之氣聚集于胸腹部的十二個經穴,又稱“腹募穴”。其位置也大體與相關臟腑在體內所處的部位相接近。募穴有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偏于治療相關臟腑的急性實證,如胃病多取胃經募穴中脘,大腸病多取大腸募穴天樞,膀胱病多取膀胱經募穴中極等。募穴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背俞穴配合使用,稱為“俞募配穴法”。俞募配穴也可以用于診察病證,協助診斷,這就是常說的審募而察俞,察俞而診募。 ![]() 7、八會穴 八會穴是十二經脈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密切相關的精氣所會聚的八個腧穴。八會穴首見于《難經·四十五難》:“腑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在主治疾病上,凡與上述八者相關的病證均可選用相應的八會穴來治療。另外,《難經·四十五難》又說:“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故八會穴也可以治療相關熱病。 ![]() 8、八脈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是指十二正經的經氣與奇經八脈互通交會的八個腧穴,主要分布在腕、踝關節附近。由于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的經氣通過八脈交會穴相通,所以八脈交會穴既能治奇經八脈病癥,又能治療十二正經病以及該經脈所及的臟腑官竅疾病。臨床上常用上下相應的配穴法,應用廣泛,例如公孫配內關治療胃、心、胸部病癥,后溪配申脈治療內眼角、耳部、項部、肩胛部位病以及發熱惡寒的病癥,外關配足臨泣治療外眼角、耳部、頰部、頸部、肩部病及寒熱往來的病癥,列缺配照海治療咽喉部、胸膈部、肺病和陰虛內熱的病癥。 ![]() 9、下合穴 下合穴是手足陽經六腑之氣合于足三陽經上的六個相應腧穴,又稱六腑下合穴。它是根據《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合治內府”的理論提出的。其內容是:“胃合于三里,大腸合于巨虛上廉,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下合穴是治療六腑病證的要穴,例如足三里治療胃脘痛;下巨虛治療泄瀉;上巨虛治療痢疾、腸癰;陽陵泉治療厥證;委陽、委中治療癃閉、遺尿等。 其中,胃、膽、膀胱的下合穴足三里、陽陵泉、委中分別是本經五輸穴中的合穴;大腸、小腸的下合穴上巨虛、下巨虛在足陽明胃經(《靈樞·本輸》:“大腸、小腸皆屬于胃”);三焦的下合穴委陽在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本輸》:“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下合穴主治相應六腑病證。 10、交會穴 交會穴是指兩條或兩條以上經脈相交、會合的腧穴。腧穴所歸屬的經脈稱為本經,相交會的經脈稱為他經,交會穴有一百個左右,大多分布在頭面、軀干部。有的是在體表交會,有的則是在體內貫通。交會穴可以治療相交會經脈上的相關病證,既可以治療本經病,也可以治療他經病。例如大椎是督脈與手足三陽相交會穴,那么大椎穴既可治督脈疾病,又可以治療諸陽經的相關疾病;三陰交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屬于太陰脾經,它既能治足太陰脾經病,也能治療足少陰腎經病和足厥陰肝經病,這就是交會穴的特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