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第九百八十三卷目錄 紹興府部匯考一 紹興府建置沿革考 紹興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紹興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九百八十三卷紹興府部匯考一紹興府建置沿革考《通志》本府禹置揚(yáng)州會諸侯江南,計(jì)功命曰會稽。其后少康封無馀國,號越。越之稱所自始也。春秋定公五年于越入?yún)牵瑓窃奖娌ⅲ畧鰧乙住:笤焦篡`滅吳,傳六世而無疆,為楚所滅。越乃散亡,秦并天下,悉以故越地置會稽郡,山陰、諸暨、馀暨、剡、馀姚、上虞、六縣。屬之漢高帝建荊國。國除又立為吳國,國除復(fù)為會稽郡,領(lǐng)縣如故。新莽改諸暨曰疏 ![]() 山陰縣〈附郭〉 秦山陰縣屬會稽郡。漢、三國、吳、晉、宋、齊、梁、陳因之。隋廢山陰縣。唐復(fù)置山陰縣,屬越州,后省而置者四。后五代山陰縣屬吳越國。宋山陰縣屬越州,后屬紹興府。元山陰縣屬紹興路。明山陰縣屬紹興府。皇清因之。會稽縣〈附郭〉 隋析山陰置會稽縣,屬吳州。唐會稽縣屬越州。后五代會稽縣屬吳越國。宋會稽縣屬越州,后屬紹興府。元會稽縣屬紹興路。明會稽縣屬紹興府。皇清因之。 蕭山縣 唐析會稽置蕭山縣,屬越州。后五代蕭山縣屬吳越國。宋蕭山縣屬越州,后屬紹興府。元蕭山縣屬紹興路。明蕭山縣屬紹興府。皇清因之。 諸暨縣 秦諸暨縣屬會稽郡。漢因之。新莽改名疏 ![]() 馀姚縣 秦馀姚縣屬會稽郡。漢、三國、吳、晉、宋、齊、梁、陳因之。隋廢馀姚縣。唐置姚州,后州廢,仍復(fù)為馀姚縣,屬越州。后五代馀姚縣屬吳越國。宋馀姚縣屬越州,后屬紹興府。元升馀姚為州,屬紹興路。明復(fù)為馀姚縣,屬紹興府。皇清因之。 上虞縣 唐析會稽置上虞縣,屬越州。后五代上虞縣屬吳越國。宋上虞縣,屬越州,后屬紹興府。元上虞縣屬紹興路。明上虞縣屬紹興府。皇清因之。 嵊縣 秦剡縣屬會稽郡。漢因之。新莽改名盡忠。東漢復(fù)為剡縣,屬會稽郡。三國、吳、晉、宋、齊、梁、陳因之。隋剡縣屬吳州。唐以縣置嵊州,即其地為剡城縣,后俱廢,仍為剡縣,屬越州。后五代剡縣屬吳越國。宋改名嵊縣,屬越州,后屬紹興府。元嵊縣屬紹興路。明嵊縣屬紹興府。皇清因之。 新昌縣 后五代梁析剡置新昌縣,屬吳越國。宋新昌縣屬越州,后屬紹興府。元新昌縣屬紹興路。明新昌縣屬紹興府。皇清因之。 紹興府疆域考《通志》紹興府疆域圖![]() 本府 東二百五十七里至寧波府之慈溪縣界。西一百三十八里至杭州府之錢塘縣界。南二百九十里至臺州府之天臺縣界。 北四十里至于海。 東南二百里至臺州府之天臺縣界。 東北二百五十七里至寧波府之慈溪縣界。西南一百九十二里至杭州府之富陽縣界。西北一百一十五里至杭州府之錢塘縣界。自府治四千六百五十里,達(dá)于 京師。 東西廣二百九十里,南北袤四百四十七里。 山陰縣 山陰附邑也,東至?xí)h界二里。 西至蕭山縣界五十里。 南至諸暨縣界五十里。 北至海岸四十里。 東南至諸暨縣界四十里。 西南至諸暨縣界七十里。 東北至?xí)h界三十里。 西北至海岸三十馀里。 東西廣九十八里,南北袤一百八十八里。 會稽縣 會稽亦附邑也。東至上虞縣界九十二里。西至山陰縣界一里。 南至嵊縣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海岸二十里。 東南至嵊縣界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諸暨縣界八十里。 東北至上虞縣界七十五里。 西北至山陰縣界三里。 東西廣九十二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蕭山縣 府西北一百一十一里為蕭山,東至山陰縣界五十里。 西至江抵錢塘縣界二十五里。 南至諸暨縣界六十五里。 北至海抵仁和縣界三十五里。 東南至山陰縣界五十一里。 西南至富陽縣界四十八里。 東北至山陰縣界四十九里。 西北至錢塘縣一十五里。 東西廣六十二里,南北袤九十里。 諸暨縣 府西南一百四十二里為諸暨,東至山陰會稽二縣界俱七十里。 西至富陽浦江二縣界俱五十里。 南至義烏縣界六十里。 北至蕭山山陰二縣界俱九十里。 東南至嵊縣界八十里。 西南至浦江縣界七十里。 東北至山陰縣界九十里。 西北至富陽縣界七十里。 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一里。 馀姚縣 府東北一百四十七里為馀姚,東至慈溪縣界二十里。 西至上虞縣界三十里。 南至嵊縣界一百六十一里。 北至大海三十五里。 東南至慈溪縣界三十五里。 西南至上虞縣界六十里。 東北至慈溪縣界七十里。 西北至上虞縣界七十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二百六十里。 上虞縣 府東一百二十里為上虞,東至馀姚縣界二十里。 西至曹娥江中會稽縣界二十八里。 南至嵊縣界一百三十里。 北至海口六十里。 東南至馀姚縣界四十五里。 西南至嵊縣界九十里。 東北至馀姚縣界二十里。 西北至?xí)h界八十七里。 東西廣五十三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一里。 嵊縣 府東南一百八十里為嵊縣,東至奉化縣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諸暨縣界一百三十六里。 南至新昌縣界一百五里。 北至?xí)h界五十五里。 東南至新昌縣界七十里。 西南至東陽縣界九十里。 東北至上虞縣界六十里。 西北至?xí)h界七十里。 東西廣三百七十六里,南北袤一百七十六里。 新昌縣 府東南二百二十里為新昌,東至海寧縣界一百里。 西至嵊縣界三十里。 南至東陽縣界二百一十里。 北至嵊縣界四十里。 東南至天臺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嵊縣界四十里。 東北至奉化縣界一百里。 西北至嵊縣界一十五里。 東西廣二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五里。 形勝附本府〈山陰會稽二縣附郭〉 《晉書》:會稽佳山水。 顧凱之曰:千巖競秀,萬壑爭流。 《宋書》:帶海傍湖,膏腴土地。 白居易《沃洲山真覺寺記》: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 《圖經(jīng)》:襟山帶海,東南一大都會。 《郡志鑒》:水環(huán)其前,臥龍擁其后,稽山出其東,秦望直其南。 山陰縣 背負(fù)涂山,面拱蘭亭,秦望南屹滄海,北環(huán)層峰,疊嶂緯列乎左右。澄江巨湖經(jīng)流于其中。 會稽縣 禹陵前峙,稱山后拱。繞門中含娥江,外附東北,扼乎嶀山,西南阻乎駐日。 蕭山縣 江海圍繞于外,湖山蟠結(jié)乎中。據(jù)吳越咽喉之險隘,實(shí)輪蹄絡(luò)繹之要沖。 諸暨縣 五泄?fàn)幤妫汉a曜,長山掛榜,浣江拖練。外屏杭烏之巃嵷,內(nèi)案苧蘿之森秀。馀姚縣 四明南列,巨海北匯,東接蛟門,西通曹渡,長江制其區(qū),宇巨浸帶其封域。 上虞縣 東聯(lián)大江,北漸于海,百樓五癸對峙于后先,玉帶金壘環(huán)揖乎左右。 嵊縣 秀蘊(yùn)剡溪,風(fēng)清嶀嶺,金庭縹緲,石鼓連綿,大勢接夫江湖,岐域分乎臺越。 新昌縣 天姥扼關(guān),三溪繞戶,南接乎駝峰,北依乎五馬。穿巖障處婺之沖,王罕截鄞中之道, 紹興府星野考《府志》府屬總《舊志》《史記·天官書》:斗,江、湖。牽牛、婺女,揚(yáng)州。漢《地理志》:吳地,斗分野,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皆吳分。越地,牽牛、婺女分野。禹后帝少康之子封會稽。晉《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jì),于辰為丑,吳越分。隋、唐書皆然。《春秋·元命苞》:牽牛,流為揚(yáng)州,分為越國。張衡曰:會稽入牽牛一度。虞翻曰:會稽上應(yīng)牽牛之宿,當(dāng)少陽之位,列星度數(shù),斗第二星主會稽。《元史》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秒外入?yún)窃椒帧?span style="color: Purple;">《春秋傳》:吳越同壤,漢永嘉中,木、火、金聚牛、女。孫氏實(shí)有江左,陳亡有星孛于牽牛。則吳、越實(shí)同占矣。按西漢會稽郡兼吳越地,故班氏于兩分皆稱會稽,且斗、牛、女連度而入閩、嶺南及蒼梧,皆牛、女分野。則牛、女非越分之所私也。魯昭公十二年夏,吳伐越,史墨曰:越得歲,吳伐之,必受其兇。由此觀之,吳、越分星,各有所主,其從同從異,非一術(shù)也。 周述學(xué)曰:紹興府領(lǐng)八縣,隸浙江布政司,疆域不及古會稽十之一。所分天度無幾,所干災(zāi)祥甚微。當(dāng)以吳越通占,況斗、牛二宿同在星紀(jì)一次閫奧之中,亦不宜分論。惟風(fēng)云物氣乃一郡所發(fā),庶可以專視也。《明初清類書》以辰次配野丑為吳越分,屬揚(yáng)州。唐僧一行以為南斗在云漢下流,故當(dāng)淮、海間,為吳分。牽牛去河南寖遠(yuǎn),故自豫章至?xí)嫌鈳X徼,為越分。而《清類書》辰次躔度黃道自十三度至女一度為星紀(jì)之次,從元時郭守敬弧矢之法而定也。漢班固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費(fèi)直分斗十度至女六度,蔡邕分斗六度至女二度。晉《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僧一行:初,南斗九度;中,南斗二十四度;終,女四度。其所分躔次各殊。惟據(jù)一行之配野,守敬之分次,則分野之論定矣。其經(jīng)星分野,紫薇垣外北斗七星。石氏謂第四星主吳春秋。文曜鉤以會稽于北斗七星,屬權(quán)星。東漢《天文志》第六星主揚(yáng)州,常以五巳日候之。丁巳日為吳郡會稽,太微垣外三臺六星。《春秋·元命苞》以上臺下星主荊,揚(yáng)天市垣二十二星。宋兩朝《天文志》:東南第六星為吳越,南斗六星第二星主會稽。畢宿北五車五星列星度數(shù),以東南一星為司空,主楚越。其緯星分野,木星據(jù)精義,以東方歲星舉齊魯東吳之國。火星據(jù)精義,以南方熒惑配丙丁主吳楚。《史記·天官書》:吳分于五行,屬火,亦相同也。其十干分野。《天官書》以吳越分,其日屬丁,其十二支分野。《天官書》以戌為吳越分,其九宮八卦分野。按河圖,四宮巽屬東,南屬吳越,然在分野之占,亦有異同。以人在地上,占星有南北之分;星在天上,有隱顯之殊。其應(yīng)災(zāi)福亦隨以異,即南北兩朝之占,北國先見變而災(zāi)重,南國遲見變而災(zāi)輕矣。分野之說,豈可泥于一定而無變通之妙耶。 句章王德邁嗣皋曰:按《舊志》載:周述學(xué)之言,篇幅頗長,計(jì)二千二百馀言,其雜引諸書,往往多 悖謬。由儒家訛以傳訛也,即如丑為星紀(jì)之次,其度數(shù)始末古,人所論不同。班固始斗十一度,終女七度。費(fèi)直始斗十度,終女六度。蔡邕始斗六度,終女二度。迄乎《晉志》《唐書》亦復(fù)互異,豈古人牴牾其說哉。特因二十八宿必于每宿內(nèi)論一距星,而諸家所論之星,先后不同,則宮次之得度亦異。周君遂疑為歲差之故,則謬矣。夫歷法以冬至太陽所躔之度為歷,元而歲,歲移動故曰歲差,即每月昏中旦中之星,亦以歲差而移動。昭昭也若夫,分野原以列宿配之,此天地自然之理。如尾箕為燕斗,牛女為吳越,此說與歲差無涉。而儒家不曉,乃為瞀亂牽合,可乎。余怪文獻(xiàn)通考載洪氏隨筆篇恣其妄論,謂分野因歲差而當(dāng)變,因地勢而當(dāng)變,因遷民而當(dāng)變,杜撰之言,太史家嗤之。余謂天變?nèi)俗冎f,固不可以論,分野若夫,川有通塞,河有遷徙,分野以地勢變,此實(shí)偶合于天地之理,其馀皆妄論也。今觀《舊志》載:周述學(xué)之言,多從洪氏來,而又加臆說,以人命吉兇附會分野。嗚呼。悖矣。謹(jǐn)刪而辨之。 古今為分野之說者,言其概則分以十二辰,言其詳則分以二十八宿,按吳越系揚(yáng)州。《晉書·天文志》陳卓所定,自南斗十一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jì),于辰在丑,吳越之分。唐宋皆因之。《元書》郭守敬所定自南斗四度九分至須女二度一十二分為星紀(jì),于辰在丑,吳、越之分,先后差六度有奇。然非互異也,凡太陽黃道二十八宿直之,每宿有一距星。距者,以此宿與彼宿相距之界也。自漢迄宋,皆以斗柄為距星。故吳越分野,始于南斗十一度至須女七度,其自斗十一度以前,每占燕分,多不驗(yàn)。郭守敬精算特絕,不以斗柄為距星,而以斗魁為距星,實(shí)從唐時僧一行之言。悟入《唐書》載一行分野篇,凡分野以云漢貫注列宿相符為驗(yàn),乃曰:南斗在云漢下流,故當(dāng)淮海、間,為吳分,而牽牛去南河〈南河星名凡三星在井宿東南〉寖遠(yuǎn),故自豫章至?xí)ぃ帜嫌鈳X徼,皆為越分。一行闡其理,郭守敬精其算。明誠意伯劉基有《清類分野志》,系以《唐書》僧一行之論,而劉誠意伯所指紹興府則曰:牛、女分野。夫既言牛矣,又何以言女。凡占驗(yàn)越郡之地與海稍遠(yuǎn)者,以牽牛驗(yàn)。其沿海一帶,皆驗(yàn)于須女。然牛、女二宿,仍以南斗為領(lǐng),故吳、越分野同占,天官家知之難與儒家言也。 唐《天文志》載:僧一行之論詳矣,凡分野未嘗以星之南北分地之南北,惟視云漢貫注,得其精氣之所至耳。間有私心穿鑿,割某度為山陰,某度為會稽者,大為悖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