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明者清,清者照見虛空。
生活不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難算清的賬本。人人都有不同的經歷,感同身受的事情少之又少。倒苦水多了,反而惹人厭棄。真正聰明的人,總能夠在社會的夾縫中找到立足之地,也能夠從繁雜的社會里抽身而退。別把自己的腳,伸進別人的鞋里。管好自己,少管他人。就是一劑長久的處事良方。
01 控制自己,照顧別人
拿破侖有一句經典名言: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且能照顧別人的情緒。真正的聰明人,深諳此道。
曾經讀過這樣一則故事:有個男人早上出門之前和他的太太吵了一架,心情非常糟糕。到了辦公室,他就把下屬叫過來,沖他發了一頓脾氣。下屬莫名其妙地被男人罵了一通,心里很不痛快,于是就把前臺小姐罵了一通。
前臺小姐當然想找個人發泄一下,回到家之后,看到她的兒子在家里面玩,于是她就罵兒子是個淘氣包,把屋子弄得亂七八糟、烏煙瘴氣的。剛好家里的小貓走了過來,小兒子便狠狠地踢了它一腳。當然貓被踢了之后,受到到了驚嚇,沖出房間,正巧遇上了男人的車。男人為了躲避小貓,撞到了街邊的樹上。
世界就像是一面鏡子,你向鏡面展示的東西,它終將會原封不動的反射給你。你情緒越壞,面目越丑陋。你身邊的人,也會變成惡龍和深淵,將陰霾反饋給你。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將壞情緒帶給別人。照顧他人的心情,少點脾氣,和氣生財。
02 ,少管閑事,不“穿”別人的鞋
汪曾祺說:人生只有三件事,第一件是自己的事,第二件是別人的事,第三件是自己和別人沒有辦法控制的事。我們之所以會感到煩惱,往往是因為:忘了自己的事,愛管別人的事,擔心老天都管不了的事。很多人就是這樣,自己的事還沒做好,就整天去管別人的閑事,擔心不受自己控制的事情,才會使自己整天處于焦躁不安的狀態中。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管好自己的事,少摻和別人的事,別人的事與你無關。
自己的腳,穿自己的鞋,才合腳。自己的腳,去穿別人的鞋,很擠腳。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舒坦又自在。穿別人的鞋,走別人的路,早晚一天會受人排擠,招人鄙棄。
03 過好自己,贏得人生
人生過半,體驗最深的就是一句:未嘗他人苦,莫勸人大度。在經歷痛苦的時候,最怕的就是聽到一句:這有什么大不了的。人與人的痛苦,是無法感同身受的。正如韓寒所說:如果你不了解,就閉嘴。你因為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了什么,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應該閉嘴。
面對他人的一籌莫展,失魂落魄。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閉嘴。
無論你身在何種高度,都無法去體驗別人的人生。用“一己之見”去衡量別人的生活,評價他人的做法。這樣的人,注定無法與人相互契合。莊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你只是你,你不是別人。你只能主宰你,你無法左右別人。你所能控制的才是你,你之外,世間萬物,宇宙洪荒,皆在于你,去也不完全是你。▽
《終南山》里寫道:一株海棠的道德,就是順應季節長出葉子,開出花來。人立于天地間,與萬物同呼同吸,生命的道理并無大異。活著,就是要辨認并安守自己的位置,穩穩地扎根,做好自己應做的、能做的,就足夠了。至于其他人的事,便交給他人自行打理吧。
老人們常說:“別把自己的腳,伸進別人的鞋里”。確實如此,環境不同,難以感同身受;經歷不同,很難完全理解。正如作家村上春樹所說:“不是每一條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中。”不用自己的標準,評論他人的生活,才能相處和睦,活得輕松自在。
04,不評價他人的言行,是一種教養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明智的人,不評價別人,專注自身;愚昧的人,東張西望,以談論他人為樂。不輕易評判他人,是處事的境界,也是為人的教養。
有這樣一則故事: 蘇軾被貶黃州后,苦悶抑郁,為排解憂愁,常常和好友游歷山水。一日,他們來到一塊田地旁,看到老農正從很遠的河里挑水來灌溉,而在附近就有幾口水井。好友說:“真是愚蠢呀,明明有更省力的方法卻不用。”蘇軾看著遠方,沒有說話。這時,老農過來,坐在田邊休息。對他們說:“別看我現在累,若是把井水用完了,等旱季來了,莊稼可就遭殃了。”二人聽后,很是佩服老者的遠見,同時,好友也為自己的話慚愧不已。白巖松說過:“每個人都是無知的,只是無知的領域不同”。天地廣闊無垠,萬物玄妙至極。一個人能看到的,知道的,始終是有限的。
若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定義他人的言行,只能體現出自己的淺薄。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評價別人,不妄議言行,時刻反省自己,便會得到別人的尊敬,人生之路也會越走越順。
05,不指責別人的過失,是一種格局
老子說過:“大道之行,不責于人。”真正有格局的人,明白事物背后的本質,洞悉事態發展的規律。所以,不會把過錯歸結于別人,更不會隨便指責他人。唐朝時,有一位將軍,在帶兵打仗時,發現自己的馬極易受到驚嚇,幾次險些摔下來。回到營地,眾人紛紛怪罪馬夫失職,要求殺了馬夫。將軍沉思片刻,對馬夫說:“我不追究你,只是為何我的馬這么容易受到驚嚇?”馬夫回想片刻說:“馬是按照往常的飼料喂的,但是昨天的飲水,是從當地的井中取的。”將軍聽后,命人取來水,發現,原來是敵軍在井中投了毒。幸好發現及時,才沒有鑄成大錯。對錯只是表面的現象,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是一個人的高明之處。
《淮南子》中有言:“大足以容眾,德足以懷遠。”心胸寬廣的人,時常寬恕別人;德行高尚的人,總是看的長遠。有遠見的人,不用自己的認知,去指責別人的過失,如此,才能回歸事物本身,從而解決問題,去除災禍。
06 不干涉他人的決策,是一種智慧.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中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懂得滿足,便不會羞愧;知道停止,才可以長久。人和人相處,最忌諱的就是不知邊界,用自己的經驗,干涉他人的決策。最終,只會不歡而散,也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魏晉時期,嵇康和山濤,同為“竹林七賢”。兩人性情相投,經常一起吟詩作賦,暢談人生。嵇康娶了曹操的曾孫女為妻。后來,司馬家族當政,嵇康就想要隱居起來,而山濤想要出仕為官。這時,山濤覺得朋友很有才華,隱居山林,會埋沒了他。于是,勸阻嵇康和他一起,入朝為官,并且向皇帝舉薦了他。嵇康知道后,很是生氣,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宣布從此和山濤絕交。有作家曾說過:“朋友間再熟,分寸感不可失,自以為熟,結果卻生隔閡。”
人和人之間,立場不同,選擇就會不同。越是相熟的人,就越容易忘記了分寸。人生在世,無論是至親還是朋友,學會尊重不同,說話注意分寸,做事留有余地,相處不越邊界。這樣,相交才會舒服,關系才能長存。
一位哲人說過:“人生這場旅行,不是所有人都會去同一個地方。”深表同感,人生這場答卷,每個人拿到的題目都不同。不需要用自己的標準,去批改別人的答案。人生在世,不輕易評價,不隨意指責,不過度干涉。終于本心,反省自己,如此,才是能活得灑脫愜意,自在順意。余生,愿我們穿好自己的鞋,走好自己的路,看風景旖旎,歷人間百態。請您轉發分享,福生無量!
自我就是一場夢,但沒有夢醒之前,誰都以為自我是真的。在夢中笑,在夢中哭,在夢中追逐嬉戲,但醒后什么都沒有。整個人生也是如此,自我導演了人生的夢。那么我們要如何分辨這場大夢?怎樣在人生之夢中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