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季的《吐槽大會》“紅”了易立競,大家都吐槽她“嘴毒”、沒有感情……她的“易式問法”也飛速的被好多熱模仿,我覺得這個人好有意思,是我心中的“冠軍”,于是悄悄的粉了她,然后去看了她主持的訪談節目《立場》。 原因很簡單:她的提問起碼能問出一些深一點的東西,雖然我并不覺得夠犀利了,但在一個“人設”包裹的時代,這已實屬不易。最關鍵的,這些問題同樣可以問我們自己…… 顯然今天不是來談易立競的,雖然我很喜歡她,主要來聊這個訪談帶給我的一些“觸動”。節目立場很喜歡:不迎合、不回避、不輕薄、不盲從。 這10期里面提到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中年叛逆”,小到俞灝明,大到韓紅、李開復,有的是易立競直接問道:你覺得這是中年叛逆嗎?有的提到了很多原生家庭和現在的問題。我覺得比起一般的訪談,這個自帶沖擊和感染力,而且會把嘉賓帶到一些“實地”,代入感更強、感染力更大。 所謂中年叛逆,百度給的解釋是這樣的: 那么很顯然,一般萌芽期、青春期都沒有的人,從未想過自己是誰、從哪來、該去哪的人會在中年叛逆,而中年叛逆的“威力”還是不容小覷的,很多心理學者不斷的普及是想讓這些人群不要過分緊張,因為人們總是對于沒有見過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感到無比的焦慮,既然看到了面對就好。 先看李開復談“人工智能、愛和倫理”。 李開復的人生在局外人來看是夠豐富也夠成功的,跟微軟打過官司、50歲辭職谷歌開始自己創業、患過癌癥……這中間的個中滋也只有他自己能體會。在訪談中有幾個問題印象較深: 首先是人工智能AI崛起和沖擊力問題。他說道機器人是沒有心靈的,人是有的,是一個終身的維護和延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有自我存在感的,是可以留存的。AI的崛起,是在點醒我們:人類在過去的這幾百年,因為工業革命帶來的思維,就是你只要努力工作,哪怕是重復的無聊的工作,也可能因為你的勤奮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能夠賺錢買車買房,這已經成為大部分地球人的生活目的了,我們難道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做重復性工作買房買車嗎?我們難道沒有一點思考,人為什么存在嗎?難道沒有去想,我們怎么能幫助別人嗎?難道我們沒有去想,我們怎樣能讓這世界變得更好、子孫過得更好嗎?所以過去這幾百年,我們為了追求買房買車,因為追求勤奮、重復性工作,讓我們反而放下了古人常常想的那些問題……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AI的來臨可能是讓AI的技術把那些瑣碎的工作取代掉了,全部替代了,未來可能人人有車有房,過去的財富可能不能代表更多的名聲和財富和尊嚴,反而有創造力的人、有愛的人,能把愛傳遞出去的人,AI會逼著人去思考形而上的問題。去思考怎樣去做一個更高尚的人,而不是為了財富去做一些重復工作的人。 他還說:“人就是一定要做自己愛做的事情,他才能發揮到極致。”所以他是堅持自己的人,人生的各個選擇都在堅持著自己的原則,但不代表他就不會“跑偏”。 他跟所有人一樣,沒有想過自己會得癌癥、會死。在經歷過癌癥、生死問題后,他寫下了一本書——《向死而生》。 在等確診期間,他去拜見了他心中的智者:星云大師,一段對話送給大家(X:星云大師,L:李開復): X:“開復,你覺得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L:“讓世界因我而不同,留下最大的影響力?!?/span> X:“那你告訴我,你是怎么樣做你的人生抉擇的?” L:“那既然是影響力嘛,影響力要大,那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讓我的影響力更大,比如說,要見創業者一定要見聰明的、最聰明的,然后去演講,一定要是最大的場地,寫書一定是要賣最多本的,或者去找個工作,看哪個工作能讓我影響力變得更大”。 X:“那你如果每件事情都是為了增加影響力,你怎么分的清楚,你是為了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而做這個事情,還是為了讓自己更有名?” …… 李開復說這讓他馬上分不清了。用改變世界來包裝自己,其實人的欲望已經在不斷地滾動過程中已經燃燒起來了,其實人活在世界上的目的真的是讓世界變得更好,要把自己摘出來。 做每一件事情只要想,我做的這個事情,世界會不會更好,如果每一個人都做,世界會不會更好,多想怎么把愛傳播出去,少想怎樣讓自己更有名。 俞灝明的“死亡體驗”。一個沒有青春期、叛逆期的“小男孩”的蛻變 易立競帶俞灝明走進了“死亡體驗館”,這對有過生死體驗的俞灝明來說可能有壓力,但他還是同意了,對他來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勇敢地選擇,再進館之前,要寫下在死之前你最想干的事,他猶豫了很久寫下:體驗極樂極苦。那一刻,我竟然有點跟他共情了,但區別是:我可能只是想,還沒法做。 一場意外讓俞灝明重度燒傷,之后就從人氣小生迅速滑鐵盧般找不見了…… 幾年之后,俞灝明開始“浴火重生”,只是經歷了真正的生死體驗,他不再是那個看上去又暖又萌的“乖寶寶”,明顯的多了幾分成熟與冷靜。 俞灝明自認家人的承擔,讓他成長的很慢,身邊一直有父母的保護和庇佑,父母會替他去規避、去掌控,這讓他會感到自己太無用了。 現在他開始有了承受能力,而且他知道: 父母可以給我意見,但選擇權在我這。他自述自己沒有叛逆,也沒有青春期,選秀出身的他自述都是在父母的規劃下成長,逐漸意識到了想要自己的自主性更多,與父母一個互相較量的過程。被問及想做一個“憤青”?他說不,好像被“摁”在那里,是有那樣一種壓抑的沒有被釋放的情緒的。 易立競問:是不是在補青春期的課? 他說是,的確思想開竅的時間、叛逆期比較晚。 但好在,趁年輕,還是開竅了,經歷過生死、一點點接納了自己的恐懼和“叛逆”,還有自己一直以來無處安放的情緒,見慣了世態炎涼,還依舊相信世間美好,從生死體驗館里走出來的他寫下了:留下靈魂。 體驗過,會變。 同樣“乖”的還有黃曉明、周筆暢,他們有一些共性,初入社會,懵懵懂懂,被利用、識別,跟原生家庭的影響有一些關系,被現實打磨之后,接受了自己和這個社會,開始“重生”,像極了“中年叛逆”。因為一直以來太乖了,沒有萌芽期、青春期……沒有太多自主選擇的權利。 …… 周杰:正義的人有、正義的心有,但勇敢的人少。 他確實是勇敢的人中的一員。哪怕被罵的天天上熱搜...... 對周杰的訪談讓我對他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雖然除了“爾康”和包青天,對周杰的“負面新聞”有耳聞但從未看過,周杰的個性鮮明在電視劇的人物里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這種性格在大眾看來有些“不太禮貌”,但卻顯得那么的難能可貴。 他在接受訪談里重新解釋的“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讓我肅然起敬,是啊,蒼蠅不一定就必須去叮無縫的蛋,蒼蠅它到處都落,桌子上、角落里,蒼蠅到處都落,怎么就只叮無縫的蛋了,這個解釋真的一毛錢的毛病都沒有;' 還有他對生活和職業的界限在我看來處理的也非常的好??雌饋碛行┥玻殬I是職業,下了班我就是普通的人啊,還有他對演戲和好作品的執著,都感染著我,真正的熱愛有些這種“固執和倔強”的精神,真的是對職業的敬畏,我們現在最缺的不就是這個嗎?! 看到現在的他,朝氣蓬勃,沒有被大眾輿論擊倒,反而更加熱愛自己的生命,享受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吃著自己家種的稻米,分享著新米、舊米的不同吃法,似乎又看到了“爾康”堅定不移的眼神和對他骨子里正義的捍衛,那又何嘗不是一種讓世界更好地方向和帶動呢? “大姐大”馬薇薇 那“魔性”的笑聲總會讓人覺得親切。自帶“女主”光環。 通過這個訪談認識了馬薇薇,因為她說白天的她跟晚上的她不是同一個人,白天活力充沛、晚上就完全是另一個狀態,陷入低谷……我也跟他共情了:原來那么牛B的人也有同樣的困擾。 馬薇薇無疑是個“情緒化”的人,她說辯論讓她變得理智。因為被信任,她更像一個“君子”,自己創業也是“一呼百應”。 羨慕她“一堆”朋友,可以朝夕相處、還能合作、一起玩,甚至要一起養老的朋友。雖然“事大多還是要自己扛”,但有朋友在那待著,能“一呼百應”,我只想默默地膜拜一下。 柯藍和丁銳:凡真實的,必會相遇。 這個采訪里面可以說的點太多了,我就只分享一點點吧。 心理咨詢師,上海死亡體驗館的創始人丁銳說:“真實有的時候也是一種表演,你也可以表演真實,如果你知道哪些是虛假的話,所以我認為沒有絕對的稱之為真實?!?/strong>不能更認同。 真實需要時刻保持自省,這也是我們為什么需要終身學習和覺察的原因,一點點趨于真實,一點點豐盈起來,不虛活、不茫存。 還有王珮瑜、韓紅和海清,不同的成長環境,不一樣的“創傷”,帶給她們的也是不同的人生軌跡,但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挺”過來了,從絕望的知道“人生實苦”到只有在臺上才能帥氣的當“男生”,他們的故事看起來厚重又深沉,低落的時候努力建設,機會來的時候才不會慌亂。 不同的經歷造就不同的人生,現在的他們是每個人人生片段中一個縮影,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各不相同,但相信豐盈的人生注定會精彩,不管結局悲喜,其中的經歷才是最寶貴的財富,里面充盈的感情誰都不可替代,這也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也許看這些訪談的表面我們會覺得雞血又雞湯,那真的需要看我們是骨折還是感冒,是喝雞湯還是稀粥,其實不管誰,一直喝稀粥或者一直喝雞湯都是不行的,需要搭配著喝。 而不管是誰,都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如果你一看到“明星”就覺得他們跟我們不一樣……那或許我們還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只看到了自己和別人的一部分,而完全的人,內核都是有更多想通的,那就是:我們完全可以從不同的人身上去補充我們自己,不管對方是誰,都有我們的一部分??吹降囊嗷蚴强床坏降摹?/p> 短短一篇分享,不足以道出更多,還有很多地方沒有get,推薦大家自己去看。今天就到這里了,喜歡記得點贊和在看哦。 作者:張慧慧(個人ID:13331230152)心理學愛好者、繪畫心理分析師,喜歡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喜歡刨根問底……心理學實踐者,喜歡把所學用到個人體驗和生活中,從育兒到育己,過程雖慢,但樂在其中;2021年愿與有意成長自己的您攜手共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