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上海人的一生不知有多少次晃悠過黃浦江邊,去過黃浦江與蘇州河交界處的金三角和外白渡橋。小時候住在老城廂,每天早上睜開眼就聽到黃浦江上輪船進出的鳴笛聲。其實,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很長時間對為什么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說不出一個所以然。后來研究上海城市的發生發展,我才知道這句話背后的故事。 012)上海的一江一河,現在是黃浦江為大,歷史上卻是吳淞江為大。后來黃浦稱為黃浦江,吳淞江稱為蘇州河,就表示了相對地位的變遷。最早的時候遠近有影響的是吳淞江及其上游的青龍鎮。后來因為吳淞江下游河道淤堵,才有了黃浦江和上海城的脫穎而出。黃浦江催生上海城市發展有四個時間點。 013)吳淞江和青龍鎮唱主角。早期的時候吳淞江是太湖水向東入海的主要水道,上海浦是吳淞江下游南岸的一個支流,上海鎮是上海浦邊的一個聚落。吳淞江的重鎮是青龍鎮,它擁有內航和海運的優越位置。北宋曾經在這里設置市舶司,有專任監官管理征稅事務。后來吳淞江下游河道淤堵,青龍鎮逐漸失去了航運能力。 014)設立上海務和市舶司。1023年北宋在上海(今十六鋪一帶)設立上海務,1074年設立上海鎮,當時上海的酒稅稅收收入名列秀州即嘉興府下十七個酒務之前十名。1277年南宋在上海設立市舶司,上海成為江南一帶主要的海上貿易港口。市舶司在全國當時只有7個,用現在的語言說上海是全國七大港口之一。 015)上海鎮升格成為上海縣。元朝時期,管轄上海的松江知府說上海地大戶廣、繁庶難理,需要從當時的華亭縣獨立出來另外設縣。1291年得到朝廷批復,1292年在今豫園以東、方浜中路以南設立了縣衙。由鎮升格為縣,說明當時的上海在人口、經濟、賦稅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重要性。 016)最重要的節點事件是吳淞江和黃浦水合流。1403年明朝時期,浙西突發大水,殃及杭州、嘉興、湖州、松江等地區,戶部尚書和水利專家夏元吉受命到蘇州、松江治水。采用上海人提出的“江浦合流工程”解決問題,改變了以往的簡單疏浚吳淞江出海水道的做法,一舉使得黃浦江替代吳淞江成為了主要的入海河道。 夏元吉(1366年-1430年),字維喆,湖廣長沙府湘陰(今湖南省湘陰縣)人,祖籍江西德興。早年喪父,后來跟養母長大。1390年中舉人,以鄉薦入太學,選入禁中書省制誥。建文帝時任戶部右侍郎,后充采訪使。明成祖即位后,升任戶部尚書,主持浙西、蘇、松治水事務,助成了吳淞江與黃浦江的合流入海工程。 017)當時對于治理吳淞江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主流的意見認為治理太湖水患,應當重點疏浚吳淞江出海水道;另一種意見來自上海本地人葉宗行,認為應該采取替代的方法,要通過拓寬黃浦和上海浦進行排水。夏元吉經過幾個月的實地考察,接受后者建議,決定放棄吳淞江下游故道,拓寬黃浦和上海浦成為主要入海水道。 葉宗行,名宗人,明上海葉家行(今閔行區浦江鎮)人。明永樂初,吳淞江下游壅塞,蘇州、松江府一帶大水成災。1403年,葉宗行上書戶部尚書夏元吉,建議接通黃浦,匯并吳淞江以增強水勢,沖瀉入海。建議被夏元吉采納。后來因為治水有功被提拔為錢塘縣知縣。黃浦江開浚后水患大解,為數百年后上海發展成為東方大港創造了條件。 018)江浦合流工程的成效是明顯的。經過梳理之后,新黃浦江的水面變寬,明朝后期已經寬達1000米,水深變深,可以通行當時的國際大船,從此形成了上海以黃浦江為主、蘇州河為輔的水系格局。同時也帶動了上海城市的大發展,黃浦江兩岸的碼頭日益增多增大,老城廂沿江地區的街巷也變得繁華了起來。 019)江浦合流工程是對上海城市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一次創新,其意義可以與今天在洋山島建立深水港相比擬。每次站在黃浦江和蘇州河交匯處看外灘-陸家嘴美景,我會想到應該在這里設立有關江浦合流工程的紀念碑。我記得在閔行區浦江鎮葉宗行紀念館看到的一段話:“有葉宗行,才有黃浦江;有黃浦江,才有大上海”。 020)江浦合流工程是上海城市專業主義的一次最早顯示。上海城市發展往往得益于兩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民間對上海本土有精深研究,能夠向上提出另類的專業化意見;另一方面是主事的官員從善如流,能夠將民意吸納為主流。沒有兩方面力量的相向而行,上海不可能達到現在這樣的發展水平。 |
|
來自: 明日大雪飄 > 《京滬,各地,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