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部:路的盡頭 當然,君臣之間,所有的歲月靜好都是表象。 君臣和睦之下,處處暗流涌動,否則又哪來的四上四下? 不過,蔡京經過多年苦心經營,即便不在相位,朝廷重要部門也遍布他的親信黨羽。這些人,既可為蔡京復出搖旗吶喊,也可保證其改革政策的大體延續(xù)。 朝堂上,蔡京的挑戰(zhàn)者始終存在。 比如,趙挺之。 趙挺之,生于公元1040年,年長蔡京七歲,密州諸城縣人(今山東諸城市)。他的兒媳更有名,著名詞人李清照。 王安石變法期間,趙挺之高中進士入仕,自此追隨新黨推行新法。后來,隨著朝局起伏,趙挺之也是京城、地方來回折騰。徽宗繼位后,他頗受重用,先做吏部侍郎,后拜御史中丞,再拜尚書左丞、中書門下侍郎,位列副宰相,僅居蔡京一人之下。他在力推新法、打擊元祐舊黨方面,可謂不遺余力。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趙挺之的第四子趙明誠偶遇18歲的李清照。幾番相思成災、幾番輾轉周折,兩人終成眷屬。不過,這就是新、舊組合了。趙挺之是新黨人物,而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則是蘇軾的得意弟子、舊黨骨干。 據說,在李格非被打壓之際,李清照曾向公公求助,卻被趙挺之嚴詞拒絕。李清照還因此留有詩句,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 按說,蔡京、趙挺之既同為新黨、理念接近,又同為宰執(zhí)重臣、天子近臣,理應和衷共濟、共襄國是才對。可惜,短暫的合作之后,很快兩人便勢同水火。 表面上看,是趙挺之不滿蔡京的專權。這也是事實,他在貨幣改革、西北軍事等問題上多次頂撞蔡京,又屢屢被蔡京壓制。如果僅是政策理解不同,又怎至于水火不容? ![]() 根本原因,是有人在布局,甚至是添油加醋、煽風點火。 這個人,應該就是宋徽宗,也只能是他。 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趙挺之何以屢屢以下犯上、頂撞蔡京而安然無恙。而趙挺之幾次三番辭官,卻又被徽宗好言寬慰留任。本質就是,徽宗要的就是宰相、副宰相爭斗不已。對他來說,這才符合祖宗家法,他寵蔡京不假,但必須有人掣肘,不能讓他忘乎所以。如此,他才好居中而坐,捧一個、貶 一個,打一個、拉一個,以收皇權永固之效。 時機、火候,始終掌握在徽宗的手中。 過了不久,天有彗星出現。趙挺之借此向徽宗呈奏,認為這是上天示警朝政有失,請求罷免蔡京。徽宗眼看時機已到,便準奏罷了蔡京的宰相。這是蔡京第一次罷相。 盡管罷相,徽宗卻給足了蔡京面子,授司空、開府儀同三司、安遠軍節(jié)度使、中太一宮使,進封魏國公。 趙挺之,繼為宰相。可惜,趙挺之為人耿直、古板,不懂阿諛奉承、又不善理財,11個月后便被徽宗罷相,蔡京復位。 這也充分說明,趙挺之不過是棋子,徽宗借他敲打蔡京而已。一旦效果已成,趙挺之便成棄子。 ![]() 趙挺之,在罷相五日后病逝京師,享年68歲。 趙挺之雖死,蔡京卻余怒未消,指使言官誣陷其貪污,家人多被下了大獄。后來,經多方奔走營救,蔡京又確實沒有抓住把柄,才釋放了趙氏子弟,卻也剝奪了他們的朝廷蔭官。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自此,京城再無立足之地,李清照便隨著趙明誠離開京城,回到了山東青州老家。這對小夫妻的命運,始終被朝局左右。這次雖經風雨,卻只能算是和風細雨,不遠的將來才是一場接一場的疾風驟雨。 說起來,那是另一個悲傷的故事了。 ------------------------------ 我是未央先生,原創(chuàng)連載,歡迎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