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積液明確診斷、對癥治療是關鍵!方劑“利濕消腫湯”標本同治 膝關節積液癥是損傷性滑膜炎和膝部滑囊炎的一個突出臨床表現。治療上慣常采用的穿刺抽液后加壓包扎(或抽液后注入潑尼松龍)或外敷中藥等方法,療效不夠理想,且有導致感染之虞。 利濕消腫湯基本方藥:萆薢、苡仁、生黃芪、益母草、土牛膝、土茯苓、茯苓皮、車前子。急性損傷性滑膜炎加生地、丹皮、黃柏;慢性滑膜炎、滑囊炎、色素絨毛型滑膜炎加三棱、莪術;炎消腫退,積液減少,壓痛減輕后加山萸肉;繼發感染見局部紅、熱、痛或伴有身熱者加二花、連翹、大黃、丹皮。 膝關節積液是滑膜炎的主要臨床表現,引起滑膜炎的疾病頗多,如結核、類風濕、半月板損傷等,本方只適用于滑膜本身非特異性炎癥所產生的積液。故臨床應用時首先要明確診斷,對癥治療。本癥是膝關節滑膜非特異性炎性反應使滲出增加所致。積液為標,炎癥為本。利濕消腫湯由利水清熱類藥物組成,其中萆薢、 茯苓皮、車前子、益母草專事利水,黃芪、薏苡仁益氣滲濕,土茯苓、土牛膝清除筋骨郁熱獨具良效。 我曾看診過一位患者,左膝部嚴重腫脹,微紅熱,觸之飽滿感有波動,壓痛明顯,浮髕試驗陽性,自主伸屈功能受限。X線片提示:骨關節無破壞。診斷:左膝關節損傷性滑膜炎。于是我用基本方加生地、丹皮、黃柏,并令適當休息,減少患肢活動。5日后復查,腫脹明顯減退,囑原方繼服3劑。再診,腫脹基本消退,浮髕試驗陰性。前方加山萸肉,再進5劑。藥后復査,關節積液完全消失,伸屈自如,無任何不適。 #非常病例##中醫##健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