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末期我國陜西的土地上,誕生了多位有思想有能力的本土作家,其中以路遙、陳忠實和賈平凹三人最為出名,他們也被稱為陜西文壇的“三駕馬車”。 不過這三人當中爭議最大的當屬賈平凹,相比路遙《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白鹿原》而言,賈平凹作品的流傳度要弱上一些。 ![]() 在1993年,賈平凹以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為背景,出版了一本名為《廢都》的長篇小說,并于四年后憑借這本書獲得了法國費米娜文學(xué)獎。 然而還沒等他高興太久,《廢都》在國內(nèi)就被封禁了,直到2009年才解封,封禁了16年。 若要追究其中原因,無非是因為書中對于男女感情的描寫有些露骨,超出了當時普通民眾能夠接受的尺度。 隨著時間的推進,人們思想放開了很多,而《廢都》中的文學(xué)價值也被重新挖掘出來。 有人感嘆該書雖然披著《金瓶梅》的外衣,但是內(nèi)里講述的故事卻類似于《紅樓夢》。 ![]() 01 《金瓶梅》的外衣故事的男主人公叫莊之蝶,一個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莊周夢蝶的名字。 他自小生活在鄉(xiāng)下,因為才華遠超一般人而成為了一名作家,在文學(xué)上的造詣與他名字的夢幻程度非常匹配。 西京城中的大小姐牛月清喜愛他的才氣,不顧家人的反對下嫁給莊之蝶,使得他依靠這段婚姻成功脫離鄉(xiāng)下,定居在了西京城中。 西京城中老老少少幾乎都讀過他的書,不追捧明星藝人的年代里,莊之蝶儼然成為了城里的名人。 ![]() 他的生活本來也算平靜而愜意,直到后來城中又來了一位作家。這位作家名氣太小,也沒什么有流傳度的作品,因此生活得很困窘。 為了改變自己的現(xiàn)狀,他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寫一本有關(guān)名人緋聞的書。 思前想后,他將莊之蝶安排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并且成功地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這位作家的知名度就此打開。 在他杜撰的故事當中,莊之蝶私人生活非常不檢點,明明已經(jīng)家有賢妻但依然和女官員之間曖昧不清。 ![]() 雖然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但莊之蝶的名聲因此大受影響,他氣不過找上門來,卻只看見了那位作家的妻子唐宛兒。 唐宛兒無疑是美貌的,莊之蝶被她的熱情和大膽迷住,沒過多久就放棄了自己的原則,也不再顧念與妻子的結(jié)發(fā)之情。 本來是想為自己洗清冤屈,沒想到卻坐實了人品有問題的傳言,不過莊之蝶滿腦子都是美色,似乎已經(jīng)不再顧及道德的譴責(zé)。 莊之蝶與唐宛兒幽會沒多久,這件事就被家中的保姆柳月發(fā)現(xiàn)了,因為二人并不能時常見面,所以總靠一只鴿子來傳遞書信,聊解相思之苦。 ![]() 看著柳月拿捏住了自己的把柄,莊之蝶害怕這件事會被妻子發(fā)現(xiàn),然后鬧得滿城風(fēng)雨。 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將柳月也變成自己的情人,之后就周旋在這三個女人中間。 底線被突破了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往后的墮落更是輕而易舉。 莊之蝶后來又邂逅了阿燦,一個豁達美貌的外鄉(xiāng)女子,眾多情人給了莊之蝶一種至高無上的成就感,他徹底放縱了自己。 書中用大量篇幅描繪莊之蝶的床第生活,只要沉淪在情欲當中,莊之蝶就能忘記生活的困苦。 ![]() 官司久久沒有結(jié)果的苦悶,遮蓋各種丑聞的窘迫,都能在女人的安慰下被忽略。 他對性的渴望已經(jīng)到了一種變態(tài)的程度,他需要靠這件事來補平生活上所有的不順。 這樣一個主角形象顯然有悖常人的認知,甚至有人以為這不過是賈平凹的意淫而已,他在僅靠自己的想象去描寫一個能夠討好部分男性讀者的故事。 等慢慢讀到后面才會發(fā)現(xiàn),莊之蝶是一個個性很復(fù)雜的矛盾體,而這本書中的所有人,也都逃不過“失去”的命運。 ![]() 02 《紅樓夢》的內(nèi)里《廢都》和《紅樓夢》最相似的部分大概就在于人物命運,《紅樓夢》中的金陵四大家族曾經(jīng)顯赫一時,但最后家產(chǎn)被盡數(shù)查抄,那些公子小姐也從云端跌進了泥潭里。 而《廢都》當中同樣有這樣一群人上人,以主角莊之蝶為首,西京城中還有幾位“文化名人”。 他們都憑借著自身的才氣或者家底擠進了上流圈子當中,是能夠享受到“特權(quán)”的一種存在,平日里寫寫字、看看書,就能夠吃喝不愁。 ![]() 可他們這種風(fēng)光的生活都沒能持續(xù)到最后,汪希眠倒賣大量繪畫贗品被警方追查,一夜之間淪為逃犯。 龔靖元沉迷賭博,被人揭發(fā)后面臨著天價罰款,他的兒子想救他出來只好把龔靖元的收藏品低價賣掉,而收買的人正是莊之蝶。 莊之蝶明知自己的行為屬于趁火打劫,但是卻不停地給自己找補,“反正龔哥的兒子賭癮那么大,這些東西我不買他也都會輸給別人的”。 龔靖元回家后看到自己半生的心血都沒了后,崩潰之余選擇了自殺。 ![]() 至于主角莊之蝶,則因身邊的女人一個個離開自己而被擊垮。 莊之蝶和那位作家的官司拉扯了很久,其中又牽涉到多段關(guān)系,他為了求市長幫忙,說服保姆柳月嫁給了市長的瘸腿兒子。 柳月之所以答應(yīng)得很痛快,是因為她本就不是真心喜歡莊之蝶,拿捏了莊之蝶的把柄后她也是希望能夠借此撈到一點好處,最好是能擺脫傭人的身份。 如果嫁給了市長兒子,那自己出人頭地只是時間問題。 她不介意自己成為男人的附屬品,反而愿意用這種最“快捷”的方式來達成目的。 ![]() 唐宛兒一直都是莊之蝶最牽掛的對象,在莊之蝶得知唐宛兒不愿連累自己而獨自打胎時,他對唐宛兒的憐惜更是達到了頂峰。 那只信鴿一直在他們之間飛翔,可惜這段地下秘情還是被牛月清發(fā)現(xiàn)了。 牛月清讓柳月把唐宛兒騙到家中吃飯,又喊回丈夫莊之蝶,將兩人關(guān)在了房間中,而屋內(nèi)的桌子上赫然擺放著一盆鴿子湯。 唐宛兒大驚失色,明白自己和莊之蝶之間的事已經(jīng)被對方夫人知曉,她只能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牛月清。 最終唐宛兒被丈夫帶回鄉(xiāng)下囚禁了起來,莊之蝶曾試圖尋找,但終究再也沒能見到她。 ![]() 等莊之蝶回到西京城的家里,只發(fā)現(xiàn)了一封牛月清留給他的離婚協(xié)議書。 他想這樣也好,他也受夠了每天都必須小心翼翼地生活,牛月清對他來說早就已經(jīng)成了一種負累。 可沒過多久,他就被無法排遣的空虛和寂寞包圍了,他身邊的女人一個個離他而去,而他的官司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所有人都唾罵莊之蝶,他和他曾經(jīng)的那群朋友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在西京城中再無立足之地。 曾帶給他無數(shù)風(fēng)光和得意的西京儼然成為了一座“廢都”,莊之蝶迫切地想要逃離這里,卻最終突發(fā)疾病死在了車站邊。 ![]() 03 賈平凹的真實世界《廢都》的爭議聲一直很大,有人覺得賈平凹不過是在模仿《金瓶梅》的故事主線,再通過一些大膽的描寫博人眼球,完全不能和《紅樓夢》相提并論。 不過從這本書的誕生背景中來看,我們能發(fā)現(xiàn)很多賈平凹自己生活的影子,而莊之蝶的人物命運也影射著賈平凹的迷惘和困惑。 1992年路遙過世,他的葬禮上有很多好朋友出席,其中也包括賈平凹。 但是賈平凹妻子突然的出現(xiàn),讓賈平凹成了葬禮上的笑話。 ![]() 賈平凹妻子怒斥丈夫出軌小三,讓當時無數(shù)客人大跌眼鏡,之后賈平凹和妻子離婚并且承諾凈身出戶,《廢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完成的。 回看當年的艱難和甜蜜,曾經(jīng)的賈平凹絕對想不到最終會和妻子走到最后這種田地。 他畢業(yè)后在陜西西安一家出版社工作,偶然邂逅了妻子韓俊芳,可由于韓俊芳家中成分有些復(fù)雜,所以賈平凹父親很反對他們的婚事。 即使這樣,二人還是突破重重阻礙結(jié)為夫妻,婚后賈平凹一心撲在創(chuàng)作上面,而韓俊芳就負責(zé)料理生活上的種種瑣事, ![]() 開始幾年的日子雖然辛苦,但是有感情地撫慰,二人覺得什么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日子長了后,韓俊芳覺得丈夫和自己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 賈平凹醉心于文學(xué),但是他追求的許多東西韓俊芳并不了解,所以也沒辦法和丈夫溝通,柴米油鹽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而賈平凹卻有了精神層面上能夠產(chǎn)生共鳴的其他對象。 韓俊芳聽說,丈夫在單位和一位姓夏的女士走得很近,他們有共同的興趣,也有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 ![]() 醋意止不住地在韓俊芳心中翻騰,他們開始頻繁地吵架,韓俊芳覺得賈平凹就是一個負心漢,全然不顧他們多年并肩面對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感情。 等鬧劇結(jié)束之后,賈平凹一改之前的寫作風(fēng)格,出版了《廢都》一書。 書中描繪的“廢都”可以理解為人們的精神世界,主角莊之蝶因病態(tài)的心理而做出了一系列病態(tài)的行為,他沉淪在肉欲的享受中,借此逃避現(xiàn)實的殘忍。 他清醒地明白這種逃避是錯誤的,也罵過自己是一個又虛偽又丑陋的小人,但他仍然拒絕不了女人帶來的誘惑。 ![]() 在小說的末尾,所有人的結(jié)局都是“無家可歸”,這正是賈平凹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 他和妻子離婚后搬出了他們居住的房子,也聽說過很多人的閑言碎語,生活和精神兩方面都承受著很大壓力。 莊之蝶最喜歡聽的聲音就是哀樂,只有這種吹奏死亡的樂曲才能讓他感到寧靜,因為他內(nèi)心深處一直都是空虛和寂寞的,他和作者一樣不知道自己的精神家園到底在哪里。 結(jié)語作為賈平凹的轉(zhuǎn)型之作,《廢都》說不上很成功,但也沒有全然失敗。 起碼在09年該書解禁之后,它的銷量一度非常可觀,人們的爭論也能側(cè)面印證這本書確實有很多可以探討的地方。 ![]() 莊之蝶作為西京城中的高級知識分子,因沒能堅持住一個文人的底線,最終落得在車站猝死的凄涼下場。 或許賈平凹試圖通過該人物批判那些在社會轉(zhuǎn)型期間遺忘故土的文人,他們只想享受商品社會的發(fā)達與便捷,歌頌一些虛幻的美好,卻因此丟失了最根本的傳統(tǒng)文化。 可惜由于對古書的模仿痕跡太明顯,加上一些惡趣味描寫,這本書注定難以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價值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