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代名機F-14從美國海軍退役,讓眾多雄貓迷們倍感惋惜。而全面接手美國海軍艦隊防空任務的F/A-18E/F,被軍迷們認為各方面性能都趕不上前者F-14,從而導致美國海軍艦隊防空能力下降,開了歷史的倒車,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 備胎上位F-14是一種于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發,70年代初開始裝備的重型艦載戰斗機,具有優秀的飛行性能、先進雷達系統和射程超遠的AIM-54不死鳥遠程空空導彈,可以說是當時最優秀的空優戰斗機,而且還具有遠程攔截能力。 但是F-14有一個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價格太貴,當執行一些低強度任務時,F-14的效費比太低,非常不經濟。于是美國海軍隨后又研發了一種艦載戰斗機,來搭配F-14使用(類似于美國空軍用便宜的F-16搭配昂貴的F-15),這種新的戰斗機就是F/A-18。 美國海軍為了進一步提高F/A-18的效費比,還將其定位兼顧對地攻擊,用來取代A-7輕型艦載攻擊機。可以說在一開始F/A-18并不是用來替代F-14,只是作為一種“高-低檔”搭配的補充,或者說是在真正的第4代重型戰斗機服役之前的一個過渡。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海軍第4代重型戰斗機計劃無疾而終。并且隨著俄羅斯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對美國海軍艦隊的威脅越來越小,F-14的存在感也越來越低。繼續維持一支這么強大的艦載防空力量,似乎越來越沒有必要,最終在2006年,所有的F-14被功能全面的F/A-18E/F全部取代。 從紙面數據來看,源自于出口“大黃蜂2000”方案的F/A-18E/F,無論是爬升能力、高速性能同F-14相比都差了一大截,而且還不能使用不死鳥遠程空空導彈。這么看來F/A-18E/F似乎削弱了美國海軍艦隊的防空能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就從五個方面來分析看看。 ![]() F-14優勢的喪失要搞清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美國海軍編隊防空網的構成。美國海軍艦隊在執行中、高威脅的作戰任務時,一般采用雙航母編隊,防御圈劃分為外、中、內三層:最外層由艦載機負責,中層由艦載機和區域防空艦負責,內層由其他水面護衛艦艇負責。 冷戰時期,離航母最遠的艦載機實際上并不是執行防空巡邏任務的F-14,而通常是S-3反潛飛機,在最外圍搜尋隨時可能發射潛射反艦導彈的蘇聯巡航導彈核潛艇。但是S-3不會離開F-14太遠,始終會處于不死鳥導彈的保護區域內。 ![]() S-3反潛機 由F-14構成的外層戰斗機防空圈,通常距離航母300~350公里。大家熟悉的E-2C“鷹眼”預警機,一般位于F-14后方大概100公里處,這個范圍其雷達基本上可以覆蓋F-14與敵機接觸的空域。但是在極限距離上,有時還得靠F-14自行搜索。 在E-2C和水面艦艇之間,還有一道戰斗機巡邏圈,這就是中層防御圈,通常在這一層執行任務的就是作戰半徑較短的F/A-18。 位于F/A-18后方的就是在地平線處充當雷達哨艦的驅逐艦,而區域防空巡洋艦通常布置在離航母近的位置,一方面可以支援充當雷達哨艦的驅逐艦,另一方面可以為內圈提供點防御支持。 在進行空中巡邏時,一旦E-2C發現蘇聯超音速轟炸機群,就會立即指揮外圍防空巡邏圈的F-14,加速前出攔截和延滯轟炸機群。此時F-14將會加速到1.6馬赫左右,然后連續發射不死鳥導彈,進行多目標攻擊。對于躲過攻擊的轟炸機,F-14通常不會追擊太遠,而是交給下一層防空力量進行攔截。指揮F-14接敵的同時,E-2C還會將空中態勢傳回旗艦,緊急彈射待命中的F-14加入戰斗。 從這里看出,速度較慢、并且只能使用AIM-7麻雀中程空空導彈的F/A-18只能在中層防空圈撿漏,根本無法替代F-14的作用。 但是冷戰結束之后,俄羅斯無法維持一支龐大的、能發射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超音速轟炸機群,美國海軍艦隊面臨的空中威脅逐漸減弱,F-14獨特的價值也就沒法凸顯。 ![]() F/A-18E/F防空能力的提升F-14退役之后,美國海軍編隊外層防空圈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到了F/A-18E/F的身上,那這種戰斗機到底能不能勝任呢? 首先,F/A-18E/F氣動外形加大機翼展弦比、編隊中可以進行伙伴式空中加油等等設計,都是為了延長防空巡邏時間,達到外層防空圈的需求,從作戰半徑來看是沒有問題的。 ![]() F/A-18E/F可以伙伴空中加油 其次,F/A-18E/F承擔外圍防空圈任務的主要缺陷在于加速性能,再加上AIM-120空空導彈的射程同不死鳥相比也較小,難以做到像F-14在那么遠距離上消滅敵人,但是隨著對手超音速轟炸機力量的削弱,這種缺陷變得越來越不明顯。 最后,F/A-18E/F在防空攔截上也有自身優勢,這就是AN/APG-79型雷達。該雷達是一種數位化有源相控陣雷達,在波束掃描的靈活性上,遠遠勝于F-14裝備的新舊技術相結合的AN/APG-71雷達。特別是在探測低空小目標上,優勢非常明顯,實際的多目標處理能力也更強,這種特性使F/A-18E/F更適合于攔截低空突防的戰斗轟炸機。 戰斗轟炸機比冷戰時期的超音速轟炸機小得多,并且機動性也達到了一般戰斗機的水平,還有危險的自衛能力。對付這樣的目標,不死鳥遠程空空導彈同AIM-120相比,機動性能就顯得不足,從而導致執行多目標攻擊時,F-14的實戰效果并不比F/A-18E/F更可靠。 ![]() 數據鏈的升級美國海軍很早就開始利用數據鏈共享信息,統一指揮調度。海軍編隊的指揮中心可以設在航母上,也可以設在巡洋艦上,作為海軍指揮控制系統的海上部分。指揮中心不僅接受來自陸上指揮中心的指令,還要整合所有艦只和飛機的上傳數據,把下達的命令和必要的數據通過海軍戰術數據系統(NTDS),由數據鏈分發至各終端。 美國海軍早期使用的是戰術數據鏈路A(TAIL A),北約型號為Link 11,這是一種保密的網絡化數位數據鏈路,采用并行傳輸和標準報文格式。但是Link 11并不能直接指揮艦載戰斗機作戰,F-14上使用的是Link 4系列的戰術數據鏈路C,Link 4C是非保密時分數位數據鏈路,缺乏抗干擾能力,但是簡單可靠,用于4架F-14進行組網的編隊空戰。至于指揮F-14的,是由E-2C預警機使用的Link 4A數據鏈路。 ![]() E-2C 雖然美國海軍航母上也安裝了Link 4A雙向鏈路,但一般不直接指揮空戰,而是用于空中交通管制和艦載機著艦引導。由上可以看出,F-14裝備的數據鏈系統兼容性差,而且容易受到干擾。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之后,美國海軍作戰飛機開始裝備戰術為信息電路,也就是北約所稱的Link 16。這是一種高度保密和電子反制的大容量無接點數據鏈路,采用時分多址技術(TDMA),向每個單元分配時隙進行數據傳輸,去掉了Link 11的網絡控制站,不會再出現單個節點被摧毀,整個網絡癱瘓的現象。 另外Link 16還采用報文保密和傳輸保密兩種保密手段,即使截獲報文也需要密碼才能解讀,同時抗干擾能力也很強。Link 16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它的使用能大幅提高整個艦隊的態勢感知能力,大大提高防空作戰的效率。而這種數據鏈的終端,只安裝在了F/A-18E/F和F-14D上,大量的F-14A假如想升級,就需要大量的經費。 試想一下,一架由于Link 4C遭到干擾,而未能及時到達作戰位置的F-14A,其作用顯然比不上一架稍晚、但是卻能準確到達的F/A-18E/F。 ![]() 多任務性雖然F-14在后期通過加裝AN/AAQ-14目標照射吊艙,獲得了使用激光制導炸彈的對地精確打擊能力,但是F-14進行對地攻擊還是不專業,沒有合適的對地攻擊用傳感器和射控系統,使其在發現和處理地面目標的能力上相當有限,也就是說對指定的固定目標可以輕松實施精確打擊,但是一旦面對移動目標或者復雜地形上不利于觀察的目標時,就無法勝任了。 F/A-18E/F在設計之初的定位就有對地攻擊能力,其裝備的AN/APG 79有源相控陣雷達,具有高分辨率合成孔徑功能和地面移動目標跟蹤功能。并且F/A-18E/F還可以攜帶功能完整的導航和攻擊吊艙,能有效地發現、識別各種地面目標,火控系統也可以支持所有的海軍攻擊武器。完善的對地攻擊能力,使原打算取代A-7攻擊機的F/A-18E/F,連A-6的工作也一肩挑了,甚至連美國海軍未來攻擊機計劃A-12的研發都隨之取消。 另外,F/A-18E/F還有同機型的電子戰飛機EA-18G,它可以同F/A-18E/F組成攻擊編隊,方便的提供電子壓制。相比之下F-14的電子對抗能力就略顯過時,例如1991年海灣戰爭時,就有一架F-14B被老式的SA-2防空導彈擊落,暴露出了F-14對地面防空火力缺乏電子壓制手段的弱點。 ![]() 經濟性F/A-18E/F便宜又好用,這是眾人皆知的優點。好用并不是指它性能更好,而是說可靠性更高、維護性更強。總體來說F/A-18E/F的使用成本只有F-14的1/3左右,這么算下來,一年就可以節省不少的開支。 此外還有一個并不是眾人皆知的原因,隨著各種昂貴精確制導武器的普及,美國海軍越來越強調攜帶未投擲作戰載重返回航母的要求,而不是將載重隨意丟棄空機返回。F-14本身空重非常大,比如執行防空任務時,就規定不能掛滿6枚不死鳥導彈著艦。 F/A-18E/F在設計時就考慮了攜帶武器著艦的要求,通過改動氣動布局,改善了飛機的低速升力特性,使它在攜帶較多載荷時,仍然可以保持適當的下沉率,這樣就不用把沒發射的武器丟棄了。 ![]() F/A-18E/F可攜帶較多載荷著艦 一切從務實出發從以上可以看出,F-14的退役實際上是美國海軍戰略思想轉變帶來的編制轉變。F-14雖然可以通過改裝來滿足未來作戰的需求,但是性價比太低,連超級大國美國也無法承受,而這也正是中庸的F/A-18E/F占據了航母甲板的原因。 可能有人會問,在每艘航母上只保留一個F-14中隊,防空網不是更加完善嗎?但是假如從后勤保養和任務彈性上來說,4個VFA中隊比1個VF加3個VFA中隊來得更有效率。 所以總體來說,在冷戰結束后F/A-18E/F替代F-14并沒削弱美國海軍的艦隊防空能力,反而提升了綜合作戰能力,無論是防空還是對地攻擊,都變得更加精確和高效。 ![]() 從另一方面來看,F/A-18E/F制造成本的降低,使美國海軍可以通過增加采購數量來彌補質量上的不足,同時采購量增加使價格降低,使盟友也可以買得起,這正體現了冷戰結束之后,美軍更加務實的心態。正像如今F-35代替F-22大行其道,即將成為美國盟友們未來普遍裝備的“大路貨”,又何嘗不是這種務實心態的延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