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芒菊(Tridax procumbens)就是破壞生物多樣性的罪魁禍首之一,它被收錄在《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序號42中。 羽芒菊生于低海拔曠野、荒地、坡地以及路旁陽處。產我國臺灣至東南部沿海各省及其南部一些島嶼。也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及美洲熱帶地區。 自2003年,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聯合中國科學院先后發布了4次政府公告,隨之發布了4批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其中植物有40種,包括第一批9種、第二批10種、第三批10種、第四批11種。以下是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植物)。 然而,正是它這種“野性的輕舞風揚”,它成了一個非常容易成果而且鋪開生存的植物,在空曠的地面可以成片生長,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對周圍環境的適應力非常強,對以莊稼和綠化造成威脅。 園藝師討厭它,因為它不受控制到處繁殖,長在水泥縫里拔都拔不干凈。 而且,適當控制地方,長成一片的羽芒菊比現在俗套的花海要好看很多嘛。 據說在印度被稱之為民族草藥,能治各種疾病。我國中醫用它來治療肺炎,故民間也叫它“肺炎草”。 多年生鋪地草本。莖纖細,平臥,節處常生多數不定根,長30-100厘米,基部徑約3毫米,略呈四方形,分枝,被倒向糙毛或脫毛,節間長4-9毫米。 基部葉略小,花期凋萎;中部葉有長達1厘米的柄,罕有長2-3厘米的,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8厘米,寬2-3厘米,基部漸狹或幾近楔形,頂端披針狀漸尖,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齒和細齒,近基部常淺裂,裂片1-2對或有時僅存于葉緣之一側,兩面被基部為疣狀的糙伏毛,基生三出脈,兩側的1對較細弱,有時不明顯,中脈中上部間或有1-2對極不明顯的側脈,網脈無或極不顯著;上部葉小,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具短柄,長2-3厘米,寬6-15毫米,基部近楔形,頂端短尖至漸尖,邊緣有粗齒或基部近淺裂。 頭狀花序少數,徑1-1.4厘米,單生于莖、枝頂端;花序梗長10-20厘米,稀達30厘米,被白色疏毛,花序下方的毛稠密;總苞鐘形,長7-9毫米;總苞片2-3層,外層綠色,葉質或邊緣干膜質,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6-7毫米,頂端短尖或凸尖,背面被密毛,內層長圓形,長7-8毫米,無毛,干膜質,頂端凸尖,最內層線形,光亮,鱗片狀;花托稍突起,托片長約8毫米,頂端芒尖或近于凸尖。雌花1層,舌狀,舌片長圓形,長約4毫米,寬約3毫米,頂端2-3淺裂,管部長3.5-4毫米,被毛;兩性花多數,花冠管狀,長約7毫米,被短柔毛,上部稍大,檐部5淺裂,裂片長圓狀或卵狀漸尖,邊緣有時帶波浪狀。 瘦果陀螺形、倒圓錐形或稀圓柱狀,干時黑色,長約2.5毫米,密被疏毛。冠毛上部污白色,下部黃褐色,長5-7毫米,羽毛狀。花期11月至翌年3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