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的《孫子兵法》解讀史上,指導郭化若研究《孫子兵法》是其中的一項重要活動。而郭化若則受毛主席之命研究《孫子兵法》,傾注了大半生心血,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也成就了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和觀點研究《孫子兵法》第一人”的學術地位,被譽為“一代儒將”。 早在延安時期,毛主席不僅自己研究和運用《孫子兵法》,而且還是黨內、軍內學習研究古代兵法(包括《孫子兵法》)的發起人和指導者。指導郭化若研究《孫子兵法》,是毛主席倡導批判繼承歷史遺產最為成功的范例。 ![]() 圖|郭化若 郭化若,1904年生,福建福州市人。1925 年考入黃埔軍校,參加過北伐戰爭。1927年赴蘇聯學習,次年回國。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二縱隊參謀長、軍參謀處處長、紅一軍團參謀處處長、紅一方面軍代參謀長、紅軍總前委秘書長、抗日軍政大學分校校長、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副司令員、第四縱隊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政治委員等職。建國后任淞滬警備司令部、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并兼華東軍區公安部隊司令員和第八兵團政治委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1955 年授予中將軍銜。曾任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名譽會長。長期從事軍事理論和《孫子兵法》研究,出版過《軍事辯證法之一般》、《孫子今譯》、《郭化若軍事論文選集》等著作。 毛主席具體指導郭化若研究《孫子兵法》起始于抗日戰爭初期。 1937年底忻口戰役失敗,而后太原失守,華北戰場形勢險惡。有一次,郭化若給毛主席送電報,毛主席一邊看電報一邊說:“國民黨中的頑固派,花崗巖腦袋,能不打敗仗嗎?不承認游擊戰的戰略地位,不搞運動戰與陣地戰相結合。處處招架,處處挨打。” 毛主席看完電報,郭化若要退出時,他又說:“化若同志,你能不能寫點古兵法文章,宣傳點運動戰思想,對國民黨軍的長官,搬古兵法,他們懂,聽得進,講馬列、講唯物辯證法,他們聽不進。” 簡單的一句話,毛主席既講明了宣傳古兵法對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國民黨并肩作戰的重大意義,又囑咐郭化若要認真學習古兵法,把宣傳古兵法的任務擔當起來。 郭化若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八路軍軍政雜志》上先后發表了《赤壁之戰及其對民族抗戰的啟示》和《齊燕即墨之戰的初步研究》兩篇文章,許多國民黨軍的將領看了不無感觸,稱讀后“令吾深省”、“切中時弊矣”。 毛主席也很高興,他說:“化若同志,已經開了個頭,文章還要接著做下去。” ![]() 圖|毛澤東 郭化若閱讀了大量兵書后深刻地認識到,講古兵法首先得講《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兵書,歷代兵家稱為“兵經”,在國外也頗受推崇。 于是,他開始讀孫子的書,并打算寫點文章。向毛主席匯報后,毛主席很高興。 毛主席對郭化若說:
毛主席還說:“必須深刻地研究孫子所處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性質、哲學思想以及包括孫子以前的兵學思想,然后再對《孫子兵法》本身作研究。” 毛主席的這一席話,為郭化若研兗《孫子兵法》確定了明確的方向、目的和方法。細品毛主席的談話,有這樣幾層思想: 一、為什么要研究《孫子兵法》 從文化傳承上說是“為了發揚中國民族的歷史遺產”。此前不久,1938年10月14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上關于學習歷史遺產有個著名的論斷,他說:“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 在此前后,毛主席正為貫徹六屆六中全會這一精神,與一些有研究能力的人討論先秦諸子的政治、哲學思想。毛主席此時因勢利導郭化若研究《孫子兵法》,是將它視為抗日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研究《孫子兵法》的重點是什么 從當時抗戰斗爭的需要來說,研究《孫子兵法》的重點是領會其“優美卓越的戰略思想”,更好地把握“抗戰戎機”。也就是強化軍事理論修養,提高指導民族解放戰爭的能力。 在此之前,毛主席與郭化若等人正在研究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而且要求郭化若“不擔任任何別的事,專注于戰略問題的研究及編輯部事務,務把軍事理論問題弄出個頭緒來”。 這時,毛主席安排郭化若負責編寫《抗日戰爭叢書》已經有一年多時間,已經組織人寫出了一部分專著。郭化若則寫了《抗日游擊戰爭一般戰略問題》和《抗日游擊戰爭戰術的基本方針》。 在這種情況下,研究《孫子兵法》,重點正在于務必把抗戰的“戰略思想”等軍事理論問題弄出個頭緒來。 為了此目的,研究中就不能不批判曲解《孫子兵法》的思想,不能不批判“貽誤中國抗戰戎機的思想”,如當時的“速勝論”或“亡國論”等等。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用新的內容去發展以孫子為代表的傳統軍事思想,確立新的符合客觀實際的戰爭指導原則。 ![]() 圖|北伐戰爭時期的郭化若 三、怎樣正確地研究《孫子兵法》,即從哪里入手研究《孫子兵法》 毛主席指導郭化若從《孫子兵法》產生的時代條件和理論淵源入手。這種方法顯然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研究方法。它為郭化若確定了研究《孫子兵法》的大視野,為其日后涌現出的開創性研究成果,奠定了思想方法、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基礎。 毛主席本人不僅有十年土地革命戰爭的實踐經驗,而且也是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研究、運用古代兵法的典范。他深知在抗日陣營中,宣傳古代兵法的重要性。 郭化若當時在他身邊工作,對全國的抗戰形勢和國民黨軍官的思想狀況比較了解,又在負責編寫《抗日戰爭叢書》,接觸的材料比較多。 因此,毛主席把宣傳古代兵法、研究《孫子兵法》的任務交給郭化若,要他做些系統的研究,寫出一些有分量的文章,以便向國民黨宣傳,幫助他們認識到堅持抗日游擊戰爭、實行運動戰與陣地戰相結合的必要性。這是國共合作抗日情況下“古為今用”的一種特殊需要。 同時,研究和宣傳古代兵法也會在我黨、我軍喚起學習軍事歷史遺產的興趣,促使廣大干部運用古代兵法中一些有用的東西來指導抗日戰爭的實踐。 毛主席的指點,精辟而深刻,確實高人一籌,使郭化若茅塞頓開。尤其是毛主席關于首先要研究孫子所處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和哲學思想狀況的論述,使郭化若覺得一下子打開了思路,使自已的研究方法、認識方法上了一個臺階。 按照毛主席的指點,郭化若到處收集孫子的著作和一些古代兵法的資料,認真閱讀,潛心研究,開始寫起文章來。對歷史上評注《孫子兵法》的十家:曹操、李筌、杜牧、 陳釁、賈林、孟氏、梅堯臣、王暫、何延錫、張預的觀點,進行了比較學習。他還拜師訪友,與人切磋。徐特立當時在延安自然科學院工作,給了郭化若不少幫助。 那時軍委一局工作很忙,郭化若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讀書,邊讀邊作筆記,常常熬通宵。幾乎花去3個月的業余時間,才于11月9日寫出了洋洋4萬言的《孫子兵法之初步研究》(以下簡稱《孫子初研》)這篇文章。 郭化若對毛主席的指導意見心領神會。他在論文的序言中開宗明義:“我們為什么也來研究《孫子兵法》呢?因為:第一,我們要接受與發揚中國民族的歷史遺產,不但其他遺產,而且軍事方面的遺產;第二,我們要研究中國歷史的戰略思想,首先在這里,我們要研究中國中世紀的戰略思想;第三,我們要精慮《孫子兵法》中優美的卓越的戰略思想,并批評地接受其對戰爭指導的法則與原理,和以新的內容與新的生氣去充實它,并以此來批評與反對那些曲解誤解《孫子兵法》的思想,那些思想是曾經貽誤中國的抗戰戎機的。” 由此可見,郭若化在《孫子兵法》研究中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了毛主席的指導意見,并將其作為研究的指導思想,一以貫之地滲透到自己的論文中去。 ![]() 圖|《孫子兵法》 《孫子初研》考查了孫武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狀況及哲學思想,考查了孫子以前的戰爭及戰略思想。對于《孫子兵法》的影響,考查了孫子的姓氏世系、生平活動、著書情況和歷史貢獻。 郭化若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孫子兵法》,全面分析了孫子其人、其書及其時代背景,準確地闡述了孫子的戰略思想和軍事哲學思想及其價值,指出了研究《孫子兵法》應有的科學態度和方法。 他指出《孫子兵法》產生于春秋末期謀求向外發展的吳國,其產生是由于春秋及其以前豐富的戰爭經驗的積累,是適應當時爭霸戰爭、兼并戰爭的需要,它所表述的基本內容是偉大的戰略思想。 郭若化指出,《孫子兵法》的戰略思想主要包括:速決的、進攻的運動戰;主動的、靈活的指導法;開明的、嚴厲的紀律;高超的、全能的將帥。《孫子兵法》戰略思想的價值在于,它揭示了戰爭中最一般的、最主要的規律。其戰爭論基本上是唯物辯證的,它強調戰爭依賴于經濟;判斷情況,反對迷信;認識到戰爭有一定的規律,這些規律是可以被人認識的;重視地理地形的分析,但不機械地估計地理條件;主張全面地、聯系地看問題;把戰爭中的一切事物看成是變動的,而不是靜止的;強調從現象深處發掘事物本質等。這些思想都體現了自發的樸素的唯物辯證法因素。 同時,郭化若也清晰地認識到《孫子兵法》的諸多不足之處。如它受經濟支持戰爭能力的制約而否認戰略持久等。 《孫子初研》認為《孫子兵法》只強調戰略速決戰,而抗日戰爭是戰略持久戰,怎樣解決這個軍事理論上和戰爭指導實踐上的難題? 為此,郭化若在論述孫子“速決的進攻的運動戰”戰略思想時,一方面批評孫子思想方法的片面性,指出其“強調速決戰時,就根本否認了持久戰”;另一方面承認孫子主張戰略進攻、速戰速決是從當時歷史條件出發的。 因此,“孫子速決戰的思想,在當時是正確的,而在現代,則只有片面的真理了”。他指出:“孫子的速決的進攻的運動戰。是戰略的也是戰術的……而主要的是戰略的”。 《孫子初研》發表后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毛主席看了郭化若的文章,十分贊賞,讓他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做講演。 在這之后,毛主席又叫郭化若整理了一下,連載在1939年11月到1940年1月出版的《八路軍軍政雜志》第1卷第11期、第1卷第12期、第2卷第1期上。講演稿發表時,加上了副題《抗日戰爭研究會報告提綱》。 這篇文章在國民黨軍將領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有一次,周恩來從重慶回到延安,在毛主席住的窯洞里見到郭化若時,傳達了這樣的信息:“你寫的孫子的文章蠻好嘛,有些國民黨軍官向我打聽郭化若是何許人,和郭沫若是不是兄弟,我說郭化若是我們共產黨的秀才,是專家學者。”毛主席也風趣地說:“郭化若也算是名人了。” 郭化若受毛主席之命研究《孫子兵法》,為他后來寫作諸種研究《孫子兵法》的學術專著、成為現代研究《孫子兵法》的開山鼻祖,開辟了門路,奠定了基礎。 《孫子初研》一文是最早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為指導研究《孫子兵法》的論文,它的出現標志著《孫子兵法》研究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對后來的孫子研究產生了重大而久遠的影響。 ![]() 圖|郭化若(右) 《孫子初研》一文受到廣泛重視,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解放區出版《孫子兵法》研究成果時都把它作為權威之作介紹給讀者。1944年,八路軍軍政雜志社出版了郭化若編譯的《白話譯解孫子兵法》一書。 1947年11月,東北軍用圖書社加工再版鉛印本時,更名為《孫子兵法之新研究》。此書由兩部分組成:前部分收入郭化若《孫子初研》一文;后部分移用葉玉麟選譯《白話譯解孫子兵法》一書的內容。此書因為用于解放區黨政軍干部內部學習參考,因此沒有注明姓氏。 郭化若關于《孫子兵法》的諸多長篇文章極富學術價值,代表了當時解放區《孫子兵法》研究的水平。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毛主席的指導下,郭化若對《孫子兵法》的研究,為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這個評價是不過分的,因為在同一時期,他在這個方面的研究成果最為顯著。 研究《孫子兵法》的成功使郭化若產生了一種歷史責任感。解放戰爭中他到魯南擔任戰地指揮員,在戎馬倥傯中仍不忘繼續研究《孫子兵法》。 那時,他已經萌生了進一步將《孫子兵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向黨內、軍內同志介紹的愿望,以達到提高廣大軍民研究軍事理論的興趣的目的。 后來他這樣回憶道:“一九三九年寫了一篇《孫子兵法之初步研究》,發表在《八路軍軍政雜志》上,當時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向大后方宣傳團結抗戰。所以引用孫子的文句,仍用古文。因為沒有譯成今文,使許多同志閱讀困難。多年以來總覺得是一件憾事。十年前,在魯南游擊戰爭中,又想起這件事,想把孫子兵法加以新的注解并譯成白話,就在天寶山中開始動筆。魯南地小敵多,晝夜轉戰,風雨不停,倒也注譯了五篇。后因工作調動,隨軍轉戰中原,反而把這事擱下了。” 戰爭年代條件極為艱苦,但是郭化若憑著對優秀傳統文化濃郁的熱愛之情,憑著方便同志們閱讀的美好愿望,在戰斗間隙斷斷續續地注譯了《孫子兵法》前五篇。雖然更為繁重的任務使這件事擱了下來,但是心中時刻想著這件事。 ![]() 圖|郭化若 建國以后,他曾經擔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的夏天,他到廬山休假,有了較多的空閑時間,便想起了當年半途而輟的《孫子兵法》譯注,還有那些擱在書箱中好幾年的成稿,于是下決心做完此事。 他開始檢點舊稿,重新動筆,繼續他的《孫子兵法》研究。他放棄了休息時間與節假日,反復研讀《孫子兵法》原文與其他文獻資料,加深理解,深入發掘。 他是一位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的革命軍人,在研究文章中深深融入了自身的實戰經驗,體現出對《孫子兵法》精髓的準確把握和理解。 他煞費苦心地選擇運用一些相應的現代軍語解釋和翻譯難于理解的古文,使其淺顯易懂,形成了一種樸實流暢的表達風格。 幾易寒暑,終成令人耳目一新的《今譯新編孫子兵法》一書。 ![]() 圖|郭化若著《今譯新篇孫子兵法》 為了便于讀者學習,郭化若撰寫了論述孫子軍事思想和哲學思想的《孫子兵法介紹》。對《孫子兵法》十三篇,按思想主題重新作了分類編排,并將其分為108段,將思想內容接近的重新組成“十三篇”,除《地形》、《用間》、《火攻》3篇用原書篇名外,其余都用現代軍語作為篇名。 盡管拆開重編的做法有商榷之處,但是這種開創性的嘗試奠定了作者在以后《孫子兵法》研究中的道路,同時也形成了獨特的注釋形式與風格。如對《孫子兵法》原文分段標號注釋,成為以后不少注家仿效的注釋方法。 在文義的翻譯上,本書不是簡單的直譯,而是在忠實于原文意思的基礎上,注意在字句之間、語氣之內,把原有的意思予以充實,使之易懂,努力作到信、達、雅。 此書出版后深受讀者歡迎,對傳播和普及《孫子兵法》起了積極作用。 接著,他又先后出版了改版本《孫子今譯》及整理本《孫子譯注》等著作。 ![]() 圖|郭化若著《孫子兵法今譯》 盡管如此,郭化若對自己的研究成果與著作從不滿足。他對《孫子兵法》的研究與今譯,一直處在不斷的修訂之中,每修訂一次,他都花費不少的心力。 十年期間,他的修訂工作被迫停止,著作被禁止出版。 1973年7月20日,他給毛主席寫信,限于當時的政治形勢,他違心地講到自己“在介紹《孫子兵法》時寫了錯誤嚴重的(代序)”。同時,信中還向毛主席請求分配工作。 同年8月4日,毛主席給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軍委副主席葉劍英寫信,信上指出:“請考慮可否給郭化若分配工作。并希將孫子序言改版,寫一篇批判吸收性的序言。此信并請告郭。” 同年,郭化若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當毛主席指示《孫子今譯》可以再版時,郭化若欣喜若狂,賦詩抒發了內心的激情:
1973年,他從合肥回到北京重新工作,心情十分興奮。毛主席要求他重新修訂出版《孫子今譯》,這件事讓他極為高興。他滿懷熱情,埋頭于《孫子今譯》的修訂工作。 很快,他發現修訂工作之艱難猶如當年的萬里長征,問題在于全書的前言寫出來后,就被退了回來,要求改寫。根據修改意見改寫后,同樣被退回來,要求按原來的樣子修改。 總之,反反復復,修改了十余次。就這樣,《孫子今譯》的修改,一直拖到十年結束之后才走上正軌。 新的譯文與前言的改寫稿很快就完成了,交到了出版社。經過緊張的努力,不到半年的時間,《孫子今譯》修訂本就出版了,時間是1977年6月。 這是十年后全國出版的第一本《孫子兵法》的今譯本,所以很受歡迎,書店很快就賣斷檔了,曾數次加印。 然而,郭化若對這次修訂版還不滿意,因為此次修訂的大部分工作是在十年期間做的,行文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消極影響。 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計劃重印一批古籍今譯今注圖書,再一次考慮到郭化若的《孫子今譯》。出版社建議這次重版,全文重新排過,不再限于舊版的挖補,而且允許作者做全面的修改,增加注釋與評論的內容,作為一個比較全面完整的整理本。 郭化若原計劃于1982年8月脫稿,交到出版社。但是由于他精益求精的愿望與要求,一再進行修改,所以直到1983年下半年,才將他認為比較滿意的定稿寄到出版社。 郭化若以80歲的高齡,三次修改書稿,他以《宋本十一家注》為工作底本,與宋刻《武經七書》及銀雀山漢墓竹簡本《孫子兵法》重新對校,整理出一個實用的好版本。注釋則力求簡短明了,以句為單位注釋。 雖說整理與研究的對象是一部2000多年以前的兵法名著,而且歷經多年的研究,成績斐然,造詣非常人所及,但郭化若在整理之中,始終能夠聯系實際,抱著謙遜的態度和追求新知的精神。 作品出版后,他仍然始終關注著國內外《孫子兵法》研究的動態,關注著當代的戰爭和軍事學術的實踐與《孫子兵法》的實際運用。 他認為,《孫子兵法》的軍事理論雖然總結于2000多年以前,但是軍事的藝術卻是一種活的東西,離開對現實情況的掌握了解,只能是一種死的研究。 最令人感動的是郭化若那孜孜不倦與一絲不茍的敬業愛業精神。他再次進行《孫子今譯》修改時,身體不好,常常生病,右手腕又受了傷,但他仍然堅持工作。 他在幾次給出版社的附信中說:“我已是即八旬之人,今后不可能再做修改,所以一心想趁這次再版機會把書改得更好一些,以不負讀者,但終因精力不濟,花費一年多的時間,查閱大量的資料,幾番大動大改,可說是竭盡全力了。” 郭化若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完成了毛主席賦予的修改《孫子今澤》的任務,把這部書做了一次全面修改,并增加了許多注釋和試箋,更名為《孫子譯注》,還寫下了長篇前言,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對《孫子兵法》作了詳細的介紹,并先后于1984年9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孫子譯注》,于1989年1月由日本東京東方書局出版了日譯本《孫子譯注》。兩部新著的出版深受國內外軍事學術界的重視與歡迎。 ![]() 圖|郭化若著《孫子兵法譯注》 毛主席指導郭化若研究《孫子兵法》,最終使他取得了“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研究《孫子兵法》第一人”的學術地位,成為對新中國成立后孫子研究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 日本《孫子兵法》研究專家阿竹仙之助在回憶郭化若將軍時說:“在當代中國有關孫子的著作中,郭先生的書是日本讀者最多的。……基于實戰經驗和深入研究的郭先生的書,對關心中國的孫子觀、特別是毛澤東的孫子觀及辯證唯物論的人來說,是必讀的。” ![]() 圖|晚年的郭化若 1995年11月26日4時14分,一代紅色儒將、毛主席的軍事高參郭化若走完了他為革命事業奮斗一生的光輝歷程,享年91歲。 |
|
來自: 新用戶4968691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