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馬,因偷吃莊稼而被農夫扣下,學識淵博且能說會道的自貢,自告奮勇去討要,可是,縱然使出渾身解數,不但沒有討要回來,反而碰了一鼻子灰。令眾人驚訝的是,最后,大字不識一個的馬夫僅一句話,農夫就高高興興的把馬給還了。 孔子帶領學生周游列國的途中,有一次,一匹駕車的馬脫韁跑開,偷吃了一位農民的莊稼,這位農民很生氣,就把馬扣住了。 孔子的弟子當中,子貢最是能說會道,于是他便自告奮勇的去交涉。先是跟農夫賠禮道歉,然后又給農夫講了很多大道理,從詩經講到尚書,使出渾身解數,費盡了口舌,可是農夫就是不肯把馬還給子貢,并且對子貢滿臉的不屑。 子貢只能垂頭喪氣的回來了。 “我就知道你處理不了,我讓馬夫去說 ,肯定幾句話下來,農夫就把馬還給我們了。”孔子看到子貢回來后,哈哈大笑的說道。 “啊?為什么? ”子貢滿臉疑惑。 “你是不是用你的滿腹經綸去跟農夫講大道理啊?”孔子問道。 “是啊,有什么不對嗎?”子貢說。 “你呀你,你說的這些農夫壓根聽不懂。這就好比用高級祭品去供奉野獸,用美妙的音樂去取悅飛鳥。你說,怎么能行得通呢?”孔子說完之后,又說,“我讓咱們的馬夫去討要,你好好看看馬夫是怎么做的。” 于是馬夫就去農夫那里交涉了。史書上的記載就一句話。“子不耕于東海,予不游于西海也,吾馬安得不犯子之稼?” 意思是,你從來沒有到過東海去耕作, 我也沒有來過西方,可是莊稼是長得一樣的,馬不是人,在他們眼里哪里的莊稼都能吃。所以我的馬并不知道你的莊稼不能吃。 農夫聽了之后,覺得是這么個道理,而且從馬夫的衣著言語中,覺得馬夫和自己是同道中人,于是就高高興興的把馬還給了馬夫。 在這個故事中,剛開始孔子已經知道了結果,他為什么沒有阻止子供呢?因為實踐出真知。如果剛開始就不讓自貢去,不讓子貢在實踐中去鍛煉去學習,子貢永遠悟不了這么通透。 另外呢,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術業有專攻,三人行必有我師,馬夫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是,也有比學識淵博能說會道的子貢強的地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