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信息大爆炸時代,時代在復利效應的作用下,“雪球”已經越滾越大,現在稍微一丁點的滾動將對時代產生巨大的影響,每年各種新詞和新興行業都在不斷崛起,時代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如果你的成長速度低于“雪球”滾動速度,你也就慢慢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最終要被這個時代所淘汰。另外,隨著人工智能的即將普及,大批量的工作崗位將被人工智能取代,行業之間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人們的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多人開始變得焦慮、迷茫!在這飛速發展的時代,唯有提高自己的認知才是應對變化最好的武器,也是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里最大的安全感,未來的戰場,將是一場認知之戰! 為什么認知如此重要 我們先看各位大佬怎么看待認知吧! 馬云:“很多人一生輸就輸在對于新事物,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來不及。” 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我最近越來越覺得,其實對事情的認知是最關鍵的。你對事情的理解,就是你在這件事情上的競爭力,因為理論上,其他生產要素都可以構建。 吳伯凡——比盲點更致命的是“盲維”,我們在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可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維度,你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就是“盲維”。 劉潤:認知可能就是以后最大的本事。認知到,才能想到;想到,才能做到;做到,才能得到。 水木然: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范圍之外的錢,除非你靠運氣,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后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 未來最好的投資,就是對自己認知的投資!一旦你的認知和財富不匹配的時候,這個世界有100種方法收割你! 世界上最昂貴的稅叫“認知稅”,人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 ![]() 《教父》里有句話: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是完全不一樣的命運。 到底什么是認知 認知如此重要,到底什么是認知?百度一下:認知是一種意識活動,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過程和結果,是對(某個范圍內)事物規律的總結。這些總結對客觀世界反映的程度代表對(這個范圍內)事物認知的高低。其實這是個抽象的概念,凡是抽象的事物都不那么容易用語言文字表達,即使能夠表達出來,根據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對其理解的程度又有所不同。 我的個人理解:認知=知識點+知識點背后的事物規律(思維模型),我把知識點背后的事物規律叫做思維模型。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知識點而已,并沒有對知識點背后的規律進行提煉,只有最終提煉出自己的思維模型這個知識點才能是真正的屬于你。我們都說知識改變命運,其實應該說認知改變命運,這句話更多想表達的是:首先你得掌握知識點,之后通過領會知識點背后的規律,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用于指導處理你面對的各種事情,這樣才能改變你的命運。一個人如果沒有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是無法改變自己命運的,偶然得到的東西,這個世界有一萬種方法把你得到的東西拿回去。可惜上學的時候,老師們都是填鴨式教學,只在乎考試成績,對于知識點背后的規律他們并不重點講! 舉例說明:科幻小說《三體》,最顛覆認知的一句話,降維打擊——我消滅你,與你無關!這句話到底什么意思,其背后又到底隱藏著什么事物規律?我解讀一下,就是突然冒出的新興行業,直接干掉你以為的傳統優勢,從更高維度對你實行打擊。比如數碼相機干掉了膠卷的傳統優勢!比如智能手機又干掉了數碼相機拍照的傳統優勢!本質就是行業之外的力量,把你賴以生存的優勢干掉,給你來了一次意想不到的打擊,你的傳統優勢只是別人的一個維度而已,這就是降維打擊的內核!因此我們必須提煉出降維打擊的思維模型,這也是最頂級的戰略思維,殺傷力太強大了,防同行的同時還得防新興行業,要時刻對新興的行業保持危機意識!當然,如果你想對其他人實行降維打擊,你自己就必須先主動升維,比如我們集團傳統行業都是從項目的C做起,然后到了EPC、FEPC,現在開始現匯、融資、特許經營等轉變,這其實就是在升維,從多維度對別人進行打擊! 如果你對降維打擊這個熱詞不知道,那這就是你的盲點或盲區;但是如果僅僅知道了這個知識點的表面意思,沒有對其背后的規律進行提煉,那知道了也意義不大! 認知的分類 根據人的認知情況,人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人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類人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類人是,知道自己知道;第四類人是,不知道自己知道,這樣的人一般都是悟性極高,智慧超凡,如蘇格拉底、老莊、孔孟、王陽明、耶穌等等,這樣的人很少,一般人也很難到達這個境界。 ![]() 根據達克效應,處在愚昧山峰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處在愚昧山峰的人往往自己不行,還不承認,還認為別人不行!大家各自處在什么階段,可以自查。 ![]() 根據認知四象限法則,你的隱西藏和盲區就是跟別人的認知差,而這往往決定了你和別人的差別,越厲害越有智慧的人,隱西藏越大,盲區越小,而這樣的人往往可以做成很多事,邊界之內是常識,邊界之外是智識。任何人的認知邊界都是人生真正的瓶頸,唯有走出你的認知邊界才能越走越廣闊,更何況你自己的邊界也是守不住的,不斷會有新的事物來打破你,與其被動打破,不如主動突破。當你打破固有思維模式,往往會發現一個全新的認知邊界,往深里講,認知的本質就是因果,你所掌握的因果總和就是你此刻的認知水平,而你成功的邊界就是你認知的邊界! 怎么提高認知 認知如此重要,那我們該如何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獲得真正的蛻變呢?我們直接看公式:提高×認知=提高×(知識點+思維模型),也就是積累更多知識點和提煉更多的思維模型,這就是提高認知: 1. 先以靜態學習為主,多讀書,多讀巨人的書籍,跟人學,要及時掌握除自己專業知識以外的跨界學科的一些知識點,比如《道德經》、《孫子兵法》、王陽明的心學等;物理學的世界萬物運行規律、能量守恒定律;數學的邏輯思維、演繹思維;生物學的自然選擇、進化論;經濟學的規模效應、邊際效應、機會成本、沉沒成本;熱力學的熵增定律;心理學錨定效應、從眾效應、歸因謬誤;創新的非連續性、遞弱代償、第二曲線等,其實就是把學校里學的知識點再回顧一下,以掌握基本知識點為主;同時要對新時代產生的熱詞和新興行業也要及時了解,比如:元宇宙、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雙碳、第一性原理、采銅法則、第二曲線、黑暗森林法則等。 2. 再以動態學習為輔,文字是有邊界的,文字并不能表達出知識點的全部內涵。最近比較流行的動態學習方法就是費曼學習,以教促學,起到直面盲區、查漏補缺的作用,也可以通過寫作的方式,盡量感悟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其實寫作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這也是我目前一直在用的一個方式。另外一個有效方法就是刻意練習,不斷突破舒適區,保持精進,最后發現不論在什么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個普遍原則,這種原則就是刻意練習! 3. 躬身入局,一切的知識都要在事上磨煉,學以致用,將所學的知識及時的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你所學到的一切知識,其實并不真正屬于你,只有在某一刻,它與你的經歷結合,讓你突然GET,原來是這樣的,這時它才真正成為你的東西。學到的是知識,悟到的才是智慧!只有你自己悟到的才能真正進入你的潛意識,成為你思維的一部分! 4. 提煉出有用的思維模型,從理論到實踐,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實踐中感悟出規律,提煉出對自己有用的思維模型。其實,底層工作的人真用不了幾個思維模型,就足以應對工作中80%以上的事情,包括這幾個:SWOT分析、二八定律、PDCA循環、四象限法則、黃金圈法則、思維導圖、第一性原理等。當然,你如果處在更高層次位置,你可能需要掌握更多的思維模型,尤其是創業者,需要涉獵很多領域的知識,自然需要的思維模型就更多,網上現在流行的是查理·芒格的100個思維模型,可以直接借鑒巨人的思維模型快速成長。簡單來講,如果你的手中只有一把錘子,你滿世界看到的都是釘子。其實有時我們遇到的并不是釘子,所以我們需要更多的工具,也就是需要提煉更多的思維模型! 5. 有了自己的思維模型之后,我們需要與自己的工作生活融合起來,由于每人的認知情況不一樣,提煉的思維模型深度也不一樣,需要在運用過程中不斷的完善、迭代!底層人做任何事情都得講依據,你為什么得出這個結論?你為什么這么思考?你的邏輯又是什么?這樣會不斷的逼迫自己從源頭思考,其實就是用大腦中既有的思維模型在思考,對自己的提高會很快;而高層的人,他有沒有依據和邏輯已經不再重要,他身后的位置已經說明了一切!思維模型簡單來說就是工具,你所感悟到的每一個規律提煉成思維模型,變成你的工具,然后放進你的工具包,遇到問題時快速檢索出合適工具來處理當前問題,隨著不斷的運用和完善,你提煉思維模型的思想也將越來越深刻。 最后用電視劇《天道》一句話做個總結:“道理和知識是沒用的,只是有用的一個條件,用才有用!”怎么用才有用?只有一個人真正的覺醒,進入開悟之坡,提煉出知識點背后的思維模型,把它內化到自己的思維里,并付諸實踐,這才有用,這也是認知的作用,而我們提高認知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一眼看穿各種事物的本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