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西北有夏遼邊患。秦觀天性敏銳善感,一生不曾改變。他的詞,早期風格是柔婉幽微,后期風格是凄厲。 (一)胸懷大志,結交俊才。青年秦觀,豪俊有大志,喜讀兵書,仰慕郭子儀之類的政治功業。蘇軾讀了秦觀早年策論里邊所寫的政治軍事見解,非常欣賞他。 (二)落第頹廢,朋友鼓勵。后來秦觀科考落第,非常頹廢,閉門家中作了《掩關銘》,又生了一場大病,幾乎死去。蘇軾鼓勵他再考,結果考中了。 (三)任職朝廷,美好時光。后來新黨失敗舊黨上臺,蘇東坡、黃庭堅推薦秦觀到朝中任職。三人在汴京度過了他們最美好的日子。 (四)貶謫處州,學道獲罪。不久三人相繼被貶謫,秦觀謫到處州。到了處州,秦觀覺得首都是回不去了,覺得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于是就像蘇東坡一樣學道自解,與當地僧人往來。可是周圍環伺的敵黨抓住了他的把柄,罪名是謁告寫佛書,因為他為了修養性情,假病假抄寫佛經。 (五)二次貶謫,恐懼生命。于是秦觀遭到第二次貶謫,被貶到更遠的湖南郴州,比處州荒僻遙遠多了。在去郴州路上,秦觀產生了對自己未來生命沒有保障的憂傷和恐懼。從其詩文看來,他是一個人被遷貶在外的,貶謫途中沒有家人妻子伴隨。 (六)絕望生命,開拓詞境。到了郴州后,秦觀對生命產生了絕望。他寫了非常悲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詞風凄婉沉痛。詞里邊,他用假想形象寫出了有象征意味的悲哀意境,這是他對詞的開拓,是他獨有的詞作成就。然而這是他以付出生命為代價所取得的。 (七)天才早逝,東坡嘆息。《踏莎行·郴州旅舍》有“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詞句,蘇軾非常欣賞。秦觀死后,蘇軾把這二句寫在了他的一把扇子上,嘆息說:“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秦觀的豪氣經不住挫折打擊,這是他與他的好朋友蘇東坡的極大差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