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月初,崔振寬先生應《藝術外灘》雜志執行主編胡凌遠的專訪,訪談中較為完整、系統地表述了自己的創作觀點,其中涉及焦墨創作的緣起、個人的筆墨觀,以及色彩與筆墨的關系、寫生與創作的關系等實踐問題,提出了“踐行具有中國特色和個人自主意識的當代藝術之路”的學術觀點,闡述了“尋求界乎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越來越逼近抽象與具象臨界點的那樣一種狀態”的個人創作取向。 對于學術問題,老先生向來嚴謹,不喜電話及視頻采訪。胡凌遠身在紐約,崔先生以手稿的方式一一回應提問,從而形成本次甚為具體且深入的學術訪談,我們將訪談內容完整刊載如下,以饕讀者。 崔振寬答《藝術外灘》胡凌遠問 胡凌遠:八五新潮發生時,您在陜西省國畫院,這段美術運動對您有怎樣的啟發呢? 崔振寬:八五美術新潮是在文革結束不久,思想解放運動風起云涌,改革開放蓬勃發展的大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也就是說,早在文革后期到八五新潮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幾年間,美術界大都處在擺脫文革的思想禁錮,尋求美術事業如何發展的探索之中。 當時我們陜西國畫院的幾位中青年畫家正在方濟眾院長指導下努力補習繪畫傳統。八五新潮對我們最大啟發就是如何解放思想,在繼承繪畫傳統的同時,順應時代潮流,探索中國畫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建立個人自主意識,逐步形成自己藝術個性風格的艱難探索之路。 崔振寬 山澗 120×120cm 1993年 胡凌遠:您確定個人風格是在1993年,能否談談為什么選擇焦墨這種表現手法作為切入點呢? 崔振寬:個人風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漸變的過程,不是哪一天甚至哪一年能確定的。說1993年我的個人風格初步形成,是指在這一年我創作了數十幅表現西部題材的八尺斗方作品,而其中又有一部分是采用了焦墨的手法,有了比較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較鮮明的個性特征。 焦墨特點一是突出用筆,二是突出點、線,三是更有力度感,這些都是我的偏愛。再者,我生活在西北地區,南方煙雨空濛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繪畫筆墨的淡雅空靈;西部的蒼涼悲壯則與焦墨的干澀強悍更加貼近。第三,焦墨雖是古已有之的藝術手法,但自文人畫興盛之后大都強調水墨的湮潤趣味,很少有采用焦墨的畫家。為了更能體現個人風格特性和創新探索,我選擇了焦墨。 崔振寬 紫陽之二 193×140cm 2000年 崔振寬 空谷之三 215×174cm 2000年 胡凌遠:著名批評家劉驍純先生,基于您的焦墨提出了“黃崔系統”。他認為您在學習黃賓虹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立風格最終脫穎而出。在您確定風格的過程里,您認為黃賓虹對您最大的影響是什么呢? 崔振寬:黃賓虹是傳統文人山水畫的集大成者,他提出渾厚華滋的美學思想,“不似之似為真似”的創作理念和“五筆”、“七墨”的方法論等等。既體現了他是文人畫的集大成者,同時他又是中國傳統文人畫向現代轉化的先行者。他的藝術形貌不同于歷史上任何一位畫家,他晚年的大寫意作品筆墨語言已進入化境,超越了現實形象的羈絆,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抽象的藝術意味,從而具備了可以比肩或者超越西方現代繪畫的藝術形態。 黃賓虹的筆墨意識和高度,也影響了我對筆墨“萬變不離其宗”的孜孜求索。 胡凌遠:您也有其他地域系列的組畫,比如“城市組畫”中的《浦江東望》,橫平豎直的焦墨線條描繪出了繁華的城市和密集的樓群景觀。您多以山水題材為主,是什么原因決定創作城市題材的呢?在創作的時候,您是怎么思考的呢? 崔振寬:古代的文人畫家崇尚山林野趣,對城市喧囂的“市井氣”不屑一顧。但作為現代畫家,應該隨時代的變化而有新的審美追求。2011年我在上海美術館辦展期間,在黃浦江的游船上,面對浦江東岸一步一移的現代化建筑,深為震撼,隨手勾了幾幅速寫。不久,正好接到中國美術館舉辦“都市——田園中國畫提名展”的邀請函,他們把我放在了“田園組”,而當我想到黃浦江上的動人情景時,我就決定畫“都市山水”來一次創作上的“反串”。 傳統山水畫的用筆講究“一波三折”,“筆筆不成直線”,“線無一寸直”等等,而我在畫《浦江東望》等作品時,反其道而行之,長長的直線、平行線、交插線,組合成了一幅現代化城市的點、線交響樂。 黃賓虹的“五筆”“七墨”是對筆墨的規范要求,是“有法”,但到他晚年的富有抽象意味的大寫意作品中的用筆,“一波三折”往往變為直來直去的隨意揮寫,到了“無法”的境界。 所以“城市山水”不能因為離開了“規范”而降低筆墨質量,這就是對筆墨更進一步的要求了。 崔振寬 城市組畫之一—浦江東望 160x160cm 2011年 崔振寬 南海漁港之一 232.5×119.5cm 2015年 胡凌遠:您的筆墨是靈活,脫離程式化的。吳冠中先生提出“筆墨等于零”的觀點,但他不是否定筆墨的重要性,而是認為筆墨脫離畫面而孤立存在時,它的價值就為零。能否請您談談您的筆墨語言是如何服務畫面的呢? 崔振寬:吳冠中先生是中西融合型畫家,他對筆墨的理解和要求與傳統畫家不同,他不強調書法用筆,不強調用筆的書寫性。他認為繪畫形式更是點、線、面和黑、白灰,是幾何構成關系。這些是偏于西畫觀念的。他晚年的精品大都是用排筆、板刷加上豐富的色彩畫成的,有很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崔振寬 雪原之七 232x124cm 2022年 吳先生說的筆墨脫離畫面而孤立存在時,它的價值就為零,這種觀點對于西畫或有道理,但對于講究筆墨的中國則值得商榷。中國畫筆墨“點如高山墜石”,“線如千年古藤”的那種力度和趣味,就不能說價值等于零。這就是中國畫獨有的筆墨的獨立欣賞價值,它蘊含著中國深厚的文化哲理。它可以用其筆墨的豐富變化表現對象的自然屬性特征,也可以脫離所描繪對象的質感量感而直接宣泄畫家的胸臆和個性特征。所以對中國畫筆墨的獨立欣賞價值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崔振寬 又上華山之一 209x126cm 2019 胡凌遠:您很喜歡寫生,從戶外寫生再回到畫室,您的作品經歷一個怎樣的過程呢? 崔振寬:從上世紀初開始,西方寫實繪畫大量引進中國,寫生也成為傳統山水畫與現代山水畫的最大變化。寫生對晚清以來中國山水畫長期脫離現實,脫離生活,走向現代,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李可染、張仃、羅銘的南方寫生對后來山水畫寫生的影響尤其重大。我是羅銘先生的第一代學生,可染先生視對景寫生為“現場創作”,而不是照搬對象的被動寫生。我在戶外對著山水實景,從水墨、焦墨、鋼筆速寫的作畫過程中,也是盡量考慮畫面主客觀結合,考慮如何以筆墨點線結構和營造畫面,回到畫室以寫生資料進行創作,則是對描繪對象的又一次再創造。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繪畫經驗的積累,近年來戶外寫生少了,主觀意象的東西多了,有時翻閱速寫,有時參閱照片資料,更多的是追求主觀審美意識的個體表達。 胡凌遠:《中國美術報》社長王平先生認為,“您的藝術成就還體現在您對色彩的運用上,他提到您將積色法和焦墨的骨法用筆相互結合,營造出了獨特的語言樣式。”您是如何結合這兩者表現的呢? 崔振寬:中國文人畫以水墨為上,不強調色彩。現代山水畫則在色彩運用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過我個人還是喜歡山水畫以水墨(焦墨)為主,色彩為輔,所以我的著色山水畫色彩都比較單純,賦予畫面某種色彩調子,以增強畫面的視覺效果,原則是通過色調,加強色與墨的融洽,增強筆墨的豐富性,而不是以色彩喧賓奪主。所以在我的畫面中,在一幅作品中,沒有出現多種顏色的復雜變化。我也不強調色彩表現對象的客觀真實性,而是根據畫面需要的主觀處理。另外,我的用色,不是“染”的,而是像用墨一樣,用“點”和“寫”出來的,從而加強了色與墨的力度、厚度和融洽。 崔振寬 山外山之八 246.5x123.5cm 2020年 崔振寬 石敢當十一 245.5x123.5cm 2021年 胡凌遠:對于您自己的水墨創作,您現在還有哪些想去突破和實現的呢? 我們在談水墨藝術家的時候,會不會局限藝術家本身或者說是否會把水墨框架在中國的文化語境里呢? 作為中國畫,水墨在它的當代轉型期里出現了不同類型的水墨藝術比如實驗水墨,也有不少以水墨為媒介的創作。您是走進傳統水墨又從中開拓而出找到自己水墨方向的。立足當今的藝術世界,您認為水墨在自身轉換中如何詮釋中國的當代藝術呢?(以上三題綜合回答) 崔振寬 華山臥游圖四 247.5x123.5cm 2019年 崔振寬 荷塘之一 180x97cm 2021年 崔振寬:中國畫在當代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多種不同形態,傳統出新的、新文人畫的、中西融合的、全盤西化的、實驗水墨的、觀念的、復古的等等,藝術發展到當代,各種主義、觀念不斷變幻,形成了多元發展的狀態。 我提不出什么新的觀念,我的選擇是踐行具有中國特色和個人自主意識的當代藝術之路。我覺得“似與不似之間”、“不似之似為真似”的觀念既傳統又現代。 如果把“似”看作“寫實”或“古典”,把“不似”看作“抽象”或“現代”,這是一個非常廣闊的線型空間,在這個空間的無數個點上,都可以演繹出不同的繪畫形態。如果說繪畫的發展就是一個從寫實到抽象的演變過程,這個過程的每個階段都會演繹出不同的繪畫形態。我個人則不想走向完全的“抽象化”,我認同“風箏不斷線”的理念,我尋找的是界乎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越來越逼近抽象與具象的臨界點的那樣一種狀態。 崔振寬 山非山之五 208.5x158.5cm 2020年 崔振寬 山非山夢非夢之一 180x97cm 2022年 崔振寬,陜西長安人,1935年生于西安,1960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現為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陜西省美術家協會顧問、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陜西國畫院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 作品參加第六屆、第八屆、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百年中國畫展”,首屆和第二屆“當代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展”(獲藝術獎),“中國當代藝術歐洲巡回展”,“向祖國匯報—新中國美術60年展”,“中國美術60年,紀念改革開放30年中國藝術大展”,“聯合國世界公務員日中國藝術大展”等。1994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2002年先后在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成都現代藝術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氣象蒼莽·崔振寬山水藝術巡回展”。2005年舉辦“從藝五十年·崔振寬山水藝術回顧展”,2010年在杭州舉辦“水墨長安·崔振寬2010新作展”,2015年、2016年分別在中國美術館和西安崔振寬美術館舉辦“蒼山無言——崔振寬畫展”。2005年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對其藝術成就進行專題報道。2007年獲“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造型藝術獎提名獎”。出版有不同版本的《崔振寬畫集》多種,數十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等學術機構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