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北宋秦觀一首《鵲橋仙》,道盡了含蓄的中國人的千古情話。 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又是如何肇始? 牽牛、織女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這是《詩經·小雅·大東》篇里有名的詩句。 不過,那時(周代)的織女、牽牛還只是天上的星星,詩人也僅僅是借物抒懷:織女雖然天天在織機上,卻織不出一絲布匹,牽牛雖然強壯(明亮),卻不能拉車載物,都徒有其名。 彼時的牽牛、織女之間更沒有泛起情絲。 到了東漢,牽牛、織女故事里的愛情成份明晰起來。 著名的古詩十九首里,有一首叫《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河漢女和牽牛星,這一對久別的戀人,雖然僅隔盈盈一水,卻無由相會、傾訴情思,只能望天河興悲。河漢女更為情所牽,不停擺弄機杼,卻終日不成章,唯以淚洗面。 鵲 橋 中國人不喜歡徹頭徹尾的悲劇,所以天河上“必須”有橋! 三國時代的曹丕在他的《燕歌行》里寫道: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可憐的人兒啊!你們因何被河上的橋梁阻隔? 如果說曹丕還是肇端,那么唐代韓鄂的《歲華紀麗·七夕》就讓故事趨于圓滿:“鵲橋己成,織女將渡。” 韓鄂還解釋說,這可不是我編的!東漢的《風俗通(義)》里早就說: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為何是七夕? 還有一個懸念:牽牛星、河漢女為何要在七夕——七月初七相會? 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一些天文歷法知識。 《大戴禮記》里收錄的《夏小正》篇說:“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 七月黃昏,織女星升到一年中的最高點,在人們的頭頂上清晰可見。織女星旁邊兩顆較暗的星星,“開口”向東,“面朝”東方,天河對岸,恰好正對著牽牛星。 在鐘情于敬天禮神的古人看來,這可是祭祀的好時節!明代羅頎的《物源》記載:“楚懷王初置七夕。” 不過,此“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而不是鵲橋相會的“七夕”。 董永和七仙女 說起牛郎、織女,人們自然想到的是董永和七仙女。不過,董永、七仙女走進七夕故事要晚一些。 南梁殷蕓的《小說》里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纴。” 《小說》里勤敏織造云錦天衣的織女,在情牽愛縛以后,不再織錦,好似從天上墜入凡間。于是,“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會。” 這還不是我們熟悉的版本。 我們熟悉的版本來源于曹植的樂府詩《靈芝篇》和東晉干寶的《搜神記》。 傳說,董永事親至孝,為父親舉了許多債。后來,父親死了,他賣身葬父。不多時,董永遇到一個女子,對他說,愿意委身于他。爾后十日內,妻子織縑百匹,為他償債。 原來這個妻子是仙女下凡。因為董永的孝行感動了天帝,命她下凡,以巧手織布,助他還債。仙女道:“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 后來,民間傳說將兩個故事揉和,再加入七仙女、金星牛轉世、老牛報恩等等情節,最終演繹成現在的七夕愛情故事。 乞 巧 不過,在中國,七夕愛情故事只能是良人美眷的夢想,“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只能停留在詩句里,不能化做人間的“情人節”。 在人間,七夕,僅僅女子的節夕——乞巧。 七夕乞巧圖(明 仇英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相傳,婦女們(主要是未婚女子)在這日夜晚,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能一口氣穿七枚針孔者為“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 早在《西京雜記》的漢朝記事中,就有這樣的記錄:“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鍼(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 當然,乞巧也不能離開七夕的主角:牛郎和織女。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敘述:“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當夜,婦女灑掃中庭,擺上酒、肉干、新鮮當令水果等祭品,露天祭拜牽牛、織女星神,許愿乞巧。 除此而外,南北朝的女子還發明了新的玩法,找來小蜘蛛,美其名曰“喜子”,讓其在瓜上結網,得好網,則是“得巧”的符應。 這風俗一直延續到了明朝。之后,又出現了“丟巧針”的卜巧游戲。 明代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七夕當天,明代燕京都城女子用碗裝水,放到太陽下曝曬。然后,卜巧女子持小針浮水面上。接著,觀看水下針影,是否散如花、動如云,或細如線、粗如椎。如果依然如針狀直直一根,就是不巧。 悠悠千載,七夕、織女牛郎、乞巧卜巧傳遞的是巧由思(絲)、情以貞(針)的希望和愛以恩、婚尚義的力量。 西風東漸,七夕已不乞巧,眼下又換作了“中國情人節”。 行筆至此,筆者不禁疑惑:這滿是物欲張揚的“中國情人節”能像七夕情話故事那樣傳唱千年? 更多民俗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