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的革命事業陷入困境,共產黨人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緊急關頭,毛澤東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這年十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開辟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斗爭的偉大實踐,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革命的道路,這是一座革命的山,光榮的山,也是一座英雄的山,許多烈士從這里啟程,也在這里永遠沉睡。朱良才就是其中一位,毛主席曾這樣評價他:“軍事上過硬,政治上合格的軍之良才!”簡單的話語,包含了對朱良才的肯定。 1900年,朱良才出生在湖南一個富裕的家庭,由于家底富足,朱良才小時候就接受了系統的教育,完成學業的他創辦了新式學堂,當起了教員,過著一段平凡的生活,然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做教員很難改變國家危亡的命運。對現有生活的不滿,對中國境遇有了展望,朱良才在1925年投身革命事業,積極參與各種愛國活動,1926年,在當時的革命形勢下,朱良才隨農會集體加入國民黨。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朱良才被捕入獄,共產黨組織將其救出后,朱良才義無反顧地加入共產黨,至此,朱良才終于找到了正確的革命組織。 1928年,朱良才跟隨陳毅參加了著名的湘南起義,并在湘南起義后上了井岡山,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在這里,他見證了井岡山會師,見證了紅四軍成立。這年7月,湘南起義以失敗告終,為保證部隊安全回歸,毛主席親自率領三十一團前往接應,于是留守井岡山的革命力量十分單薄,湘贛兩省的敵軍對井岡山發起圍剿,敵眾我寡,朱良才在大會上喊出:“誓死保衛井岡山,絕不讓一只獸蹄踏進革命土地”的口號,最終取得勝利,這就是著名的黃洋界戰斗。 朱良才聰明能干,而且會讀書識字,在井岡山時期,他擔任了紅四軍軍部的第一秘書,協助首長處理紅軍的日常事宜,積極參加鞏固井岡山根據地的活動。1929年,朱良才繼續跟隨在毛主席身邊,與他們一起進攻贛南、閩西等地區,并開始建立新的中央革命根據地。 1934年10月,隨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朱良才跟隨紅軍參加長征,取得長征的勝利會師。在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朱良才終于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1955年,朱良才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開國上將。經歷過無數戰役的朱良才早已傷痕累累,身體情況已經不允許朱良才完成超負荷的工作,在1958年,他主動辭職。即便退出工作崗位,朱良才對國家的發展也無時無刻不在關注,退居后方的他依舊在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者自己的力量。 聶榮臻曾如此評價他:“朱良才是我的一位好戰友,好幫手。”簡單的話語,包含了對朱良才烈士的懷念與肯定。依照朱良才的遺愿,他死后,骨灰被埋在了井岡山,夢開始的地方。 朱良才(1900.9.27-1989.2.22),湖南汝城縣人。在革命生涯中,歷任紅四軍連黨代表、營部書記、支隊政委,紅一方面軍師政委、軍政委、援西軍政治部組織部長,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政干校副校長、政委等職。參加了湘南起義、黃洋界保衛戰、長征、西征等戰役戰斗。 新中國成立后,朱良才先后擔任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北京軍區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58年因病主動退出領導崗位。1989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人物生平折疊早年經歷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9月27日,朱良才(原名朱紹時[1] )生于湖南省汝城縣外沙村一個富裕農民家庭。曾讀過中學,在本村當過兩年小學教員。[2] 民國十四年(1925年),朱良才被選為村農民協會委員。[2] 折疊土地革命民國十六年(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朱良才被捕,[2] 被營救出獄后,參與組織秘密農會。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十七年(1928年)1月,朱良才參加湘南起義,在工農革命軍第1師任秘書。到井岡山后,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連黨代表、軍部秘書,參加了反"進剿"、反"會剿"和黃洋界保衛戰。[2] 民國十八年(1929年)初,朱良才隨紅4軍主力向贛南、閩西挺進,參加大柏地、長嶺寨、龍巖、上杭等戰斗。12月出席中共紅4軍第九次代表會議(即古田會議)。[2] 民國十九年(1930年),朱良才任第3縱隊第7支隊政治委員、紅3軍第9師政治委員。在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與師長徐彥剛率部從正面攻占國民黨軍第18師師長張輝瓚的指揮部,與兄弟部隊一起全殲該師師部另2個旅,并生俘張輝瓚。[2]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7月,朱良才任紅5軍團第15軍政治委員。在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與軍長陳伯鈞率部擊潰國民黨軍第59師前衛部隊,后與兄弟部隊一起將其大部殲滅。[2]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朱良才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授予二等紅星獎章。同年任紅一方面軍第14師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2]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朱良才任紅5軍團第34師政治部主任。長征途中,任中革軍委總衛生部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經常親自組織醫療搶救工作。[2]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今小金)會合后,朱良才調任紅四方面軍第31軍政治部主任,因同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斗爭,遭受打擊而被調任方面軍教導團團長兼政治委員。[2]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朱良才隨紅四方面軍西渡黃河,后任紅30軍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2]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月,西路軍失敗后,朱良才只身一人,不畏艱險,經36天沿途乞討,化裝潛行,回到陜北。作戰中曾多次負傷,右臂留有終生殘疾。[2] 折疊抗日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后,朱良才任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秘書長。他深入調查 ,多方聯系,機智靈活地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營救了大批革命志士和西路軍失散人員。[2]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朱良才回延安,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同年秋調任晉察冀軍區第3分區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率部參加晉察冀軍區秋季反"圍攻"。[2]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朱良才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副主任。[2]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朱良才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協助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領導全區的政治工作。在艱苦復雜的戰斗環境中,積極倡導、組織開展模范中共支部和殺敵立功運動,注意發揮中共基層組織的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及時發現、宣傳"狼牙山五壯士"、"民兵英雄李勇"、"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等先進典型,對鞏固基層、提高部隊戰斗力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重視搞好軍政、軍民關系,參與組織領導部隊進行生產運動,努力減輕根據地人民的負擔,為鞏固、發展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作出了貢獻。[2] 折疊解放戰爭抗日戰爭勝利后,朱良才協助聶榮臻組建晉察冀軍政干部學校,任副校長兼副政治委員。[2]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5月,朱良才協助葉劍英組建華北軍政大學,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為適應部隊的發展,培養了大批軍政干部。[2] 折疊建國之后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兼華北軍政大學政治委員、華北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2] 新中國成立后,朱良才任1955年,朱良才任北京軍區政治委員,在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中,努力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維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以基層黨支部為基礎,注意總結推廣新經驗,加強部隊政治工作建設。[2] 1958年,朱良才主動要求退出領導崗位,離職修養。[2] 朱良才是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委員、中共中央華北局委員、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第二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2] 1989年2月22日下午4時32分 ,朱良才在北京病逝,終年89歲。[2] 主要成就黃洋界上顯神威 1928年8月30日,朱良才率領一連守衛黃洋界,搬石頭、挖陷阱、插竹簽、堆擂木、做松樹炮[8] ,憑險抵抗,擊退了國民黨軍兩個團的進攻,守住了紅四軍的主要軍事基地,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毛澤東給予高度評價,并寫下詩篇《西江月·井岡山》予以歌頌。[9] 迂回活捉張輝瓚 1930年12月29日,朱良才率領紅九師參加殲滅張輝瓚師的戰役。朱良才和師長徐彥剛指揮整師的兵力迂回張輝瓚師后,及時發起了猛攻,直奔張輝瓚指揮部,活捉了張輝瓚和指揮部全體人員。繳槍2000余枝、大炮1門,繳獲電臺1部,俘虜了電臺班人員,繳獲了國民黨軍電臺密電碼本,為紅軍破譯國民黨軍電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8] ,受到毛澤東、朱德點名表揚。[9] 主要作品撰寫有《朱德的扁擔》等回憶文章。[2] 所獲榮譽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2] 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 親屬成員長子:朱庶民,原名朱蘭瑞,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經濟學專業畢業,歷任汝城文化科副科長、科長,最后在汝城縣政協主席的崗位上退休。[4] 次子:朱新春[5] ,解放軍某部大校,人民日報社文化事業中心影視部主任,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飛虎隊》。[6] 三子:朱新民,人民日報社副社長。[7] 女兒:朱筱秋。[8] 人物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軍事上過硬,政治上合格,是軍之良才。[9]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聶榮臻:朱良才是我的一位好戰友、好幫手。[10]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袁升平:忠心耿耿,堪稱楷模。[11] 新華社:朱良才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軍隊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和軍事指揮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