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1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圍剿”的戰役。 一、蔣介石調集兵力實施“圍剿”,紅軍提出誘敵深入的方針 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三年游擊戰爭,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迅速發展到約10萬人,并開辟了10余塊革命根據地。對此,國民黨當局異常恐懼。國民黨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急于8月下旬令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在漢口召開湘、鄂、贛三省“綏靖”會議,確定了以軍事為主,黨務、政務密切配合,分別“圍剿”各根據地紅軍的總方針。10月,蔣介石在同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基本取得勝利后,即迅速抽調兵力,組織對蘇區的大規模“圍剿”,企圖在3~6個月內消滅紅軍,并將重點置于中央蘇區、同時指令其江西省政府主席、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組織實施。 10月20日前后,從湖南省和隴海鐵路(蘭州—連云港)方面抽調“圍剿”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陸續進入江西省境內,在武漢的第19路軍也準備進入江西參戰。11月2日,魯滌平將集中在江西境內的7個師又1個旅編為3個縱隊。并限于5日前,第1縱隊第18師集結于樟樹,第24師集結于豐城西北之贛江北岸,新編第13師集結于臨川;第2縱隊第50師集結于西山萬壽宮,獨立第14旅集結于靖安;第3縱隊第77師集結于上高,新編第5師集結于高安;總預備隊第8師集結于南昌。企圖一舉消滅紅一方面軍于袁水流域的清江(今江西省樟樹市西臨江鎮)至分宜地區。 這時,紅一方面軍約4萬人正在中央蘇區西北部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兩岸地區活動。中國共產黨第一方面軍前敵委員會在查明敵情后,同江西省行動委員會就反“圍剿”的方針問題進行了多次討論。討論中,有一種意見主張仍按中共中央和軍委8月初的指示,進攻南昌、九江,以迫使國民黨軍轉入防御,放棄其“圍剿”。總前委書記毛澤東提出,在紅軍和蘇區尙未鞏固,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不宜脫離蘇區貿然攻打大城市。面對國民黨軍的大規模“圍剿”,應主動退卻,將敵誘進蘇區內,發現和造成敵之弱點,依靠蘇區人民的支援,選擇有利于紅軍作戰之戰場,集中兵力適時反攻,各個殲敵于運動之中,以粉碎其“圍剿”。10月30日,總前委在羅坊會議上通過了這一方針,并決定紅軍主力東渡贛江,在地形、群眾條件較好,便于爾后發展的贛江以東地區作戰。據此,中央蘇區黨、政、軍、民迅速行動,進行政治動員,實行堅壁清野,部署游擊作戰,建立支援紅軍作戰的組織等反“圍剿”準備。 二、紅軍主動退卻,國民黨軍一再撲空 11月5日前后,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以紅3軍留在贛江西岸監視國民黨軍;率紅3軍團、紅1軍團第4、第12軍等部,從袁水兩岸東渡贛江,向靠近蘇區北端的新淦(今新干),永豐、崇仁、宜黃之間地區轉移,并向樟樹鎮、臨川方向進逼。11月上旬,各路國民黨軍分別進到清江、新淦、黃土街、羅坊、新喻(今新余)、分宜等地,均因紅軍已先期轉移而撲空。魯滌平得悉紅軍主力已東渡贛江,深恐紅軍奪取樟樹鎮、臨川、遂以第3縱隊仍在贛江西岸進攻,以第1、第2縱隊尾追過贛江,尋求紅軍主力決戰。 紅軍面對國民黨軍的并進長追,為保存軍力,待機破敵,即以少數兵力配合群眾武裝遲滯、消耗“圍剿”軍,主力于11月中旬分別由贛江以東新淦、崇仁、南城、南豐、吉水之間地區和贛江以西路口、油田地區,逐次向蘇區中部的東固、龍岡地區轉移。 18~20日,“圍剿”軍各縱隊分別進至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城等地,再次撲空,遂轉入就地“清剿”,為進攻蘇區中心區作準備。12月初,紅20軍分散在富田、東固、龍岡地區活動,并與當地群眾在東固附近山頭構筑假工事迷惑敵人;主力則秘密移至寧都縣黃陂、小布、洛口地區集中。中旬,又移至平田、砍柴岡、安福圩地區,抓緊整訓和籌措給養。 12月上旬,蔣介石到南昌親自組織對中央蘇區的“圍剿”,確定于中旬開始,各路“圍剿”軍以東固地區為會攻目標,分進合擊。并急電催調第19路軍由武漢入贛參戰;另調駐福建的第56、第49師、暫編第2旅向閩贛邊界推進,堵截紅軍。至此,“圍剿”軍總兵力增至11個師又2個旅,共10萬余人。為了加強指揮,設立了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魯滌平兼主任;第18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其部署:第6路軍第24師由蛟湖向東韶、洛口、寧都進攻,第8師由黃陂、南豐之線向廣昌、寧都、雩都(今于都)進攻,第56師經建寧向石城推進,第49師和暫編第2旅向瑞金、會昌推進;第9路軍第18師由永豐分經古縣、白沙向東固進攻,第50師由樂安分經招攜、藤田向龍岡、東固進攻,新編第5師由吉安經富田向東固進攻,第77師主力守吉安,一部向安福方向“清剿”;第19路軍第60師、第61師經萍鄉分向萬安、泰和推進;第12師第34旅仍防守贛州。 ![]() 三、紅軍適時反攻,打破“圍剿”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鑒于國民黨軍寬大正面的“圍剿”布勢及戰線拉長,間隙過大,兵力分散,且“圍剿”軍均非蔣介石嫡系部隊,派系復雜,難于協調等情況,于12月中旬在寧都縣黃陂召開總前委會議,再次縝密研究反“圍剿”作戰方案。毛澤東等鑒于戰場態勢已利于紅軍反攻,決定選擇接近紅軍集中地的“圍剿”軍主力為殲擊目標,集中兵力實施中間突破,割裂“圍剿”軍整個部署,然后各個擊破,粉碎“圍剿”。 為不失時機地轉入反攻,方面軍派第12軍第35師赴興國東北約溪地區引敵西向并監視之,主力全部集中到黃陂、麻田地區隱蔽待機,抓緊進行政治鼓動和臨戰準備。12月16日,各路國民黨軍開始向蘇區中心區進攻。19~21日,新編第5師(后改稱第28師)、第18師先后進占東固,未見紅軍主力,該兩師卻在濃霧中發生誤戰。第50、第60、第61、第24、第8師分別進到招攜、萬安、泰和、草臺崗、新豐、三坑等地。沿途屢遭紅軍小部隊和地方武裝襲擾、阻擊,交通運輸常被阻斷,故進展遲緩。24~28日,第28師進至因富,第18師先頭1個旅進到南壟;第50師進到源頭,準備續攻小布;第24師經東韶進至洛囗;第8師進到廣昌,先頭進至頭陂;第60師準備經贛州轉向北進,配合泰和之第61師進攻興國。紅一方面軍得悉第50師欲孤軍進犯小布,遂于25日和27日兩次在小布設伏。但該師惟恐被殲,不脫離源頭陣地,紅軍伏擊未成,撤回原集結地待機。28日,魯滌平令其深入蘇區的5個師向寧都以北黃陂、小布、麻田地區紅軍發起總攻。其中張輝瓚第18師第52、第53旅和師直屬隊,于29日由東固孤軍冒進龍岡。紅一方面軍總部得悉第18師主力向龍岡推進,當即決定以一部兵力在赤衛軍、少先隊配合下,牽制源頭、洛口、頭陂之第50、第24、第8師;集中主力分左、右兩路秘密西進,求殲第18師主力于運動中或立足未穩之際。29日下午,方面軍在向龍岡前進途中,查明第18師主力已到龍岡,當晚確定圍攻龍岡的部署;左路紅3軍為右翼,于30日晨占領木坑以北地區,繼向龍岡攻擊前進,紅12軍(欠第35師,指揮第64師)為左翼,于30日拂曉向表湖前進,以一部占領龍岡南端之盲公山,主力截斷龍岡至南壟大道,從蘭石、茅坪攻擊第18師側后;右路紅3軍團、紅4軍以主力向上固、下固前進,以一部到還鋪附近,向龍岡西北端之張家車攻擊前進,如上固無敵,主力向還鋪、張家車攻擊前進,以一部向下固、潭頭警戒。在約溪地區的紅35師,于30日午前插至南壟、龍岡之間,配合紅12軍主力攻擊龍岡,并向南壟警戒。方面軍總部30日進至小別附近的黃土嶺指揮。 30日晨,第18師第52旅為先頭,師部和第53旅隨后,由龍岡向五門嶺前進。9時許,其先頭在龍岡以東小別附近,突遭居高臨下之紅3軍先頭第7師迎頭痛擊。張輝瓚誤認為是紅軍小部隊襲擊,自恃兵力、武器占優勢,遂組織部隊向紅軍陣地反撲。戰至中午,紅3軍全部加入戰斗,第18師亦展開兩團兵力猛攻,戰斗十分激烈。15時許,張輝瓚率4個團拼力向紅軍實施多路進攻,又被擊退。此時,紅4軍和紅3軍團一部已插到張家車,截斷了第18師與東固、因富的聯系,并從側后向龍岡猛攻;紅3軍團主力占領了上固及附近有利陣地,切斷了敵從西北方向增援和龍岡之敵向西北方向突圍的道路。至16時許,完成了對第18師主力的合圍,紅軍即發起進攻。張部向西北突圍未逞,全軍潰散。激戰至18時許,紅軍全殲第18師師部和2個旅,俘張輝瓚。 ![]() 前面捉住張輝瓚… 第18師主力被殲后,深入蘇區的其他各路“圍剿”軍聞訊退縮。其中,第50師于1931年1月2日晨分路潰逃,主力經南團撤往東韶。紅一方面軍總部當日決定,分左、中、右三路尾擊第50師主力。中路紅12軍經南團、琳池由西向東攻擊東韶;左路紅3軍團經頭陂由北向南攻擊東韶;右路紅3軍到達田營后,以主力牽制24師,以一部迂回東韶以東攻擊;紅4軍為總預備隊,隨紅12軍跟進;方面軍總部進到龍壇指揮戰斗。3日,紅軍中、左路相繼進抵東韶附近,旋即向立足未穩之第50師發起攻擊,激戰至15時許,分別突破其防御。但這時,因右路紅軍尙未迂回到東韶東端,第50師余部乘隙向東和東北方向竄逃。紅軍奮起追擊,再殲其一部。此戰共殲第50師1個多旅。 東韶戰斗后,各路國民黨軍爭相撤離蘇區,在興國、泰和、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豐之線轉入防御。至此,至此,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被粉碎。此役,是紅軍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的第一個戰役,紅一方面軍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在蘇區人民支援下,共殲國民黨軍1個師部和3個多旅約1.5萬人,繳獲各種武器1.2萬余件,取得了反“圍剿”的重要經驗,使中央蘇區得到鞏固與擴大。 ![]() 紅軍第1方面軍(第一次反圍剿)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1930年11月—1931年1月) 總前委書記 毛澤東 總 司 令 朱 德 總政治委員 毛澤東 參 謀 長 朱云卿 政治部主任 楊岳彬 閩西新12軍 (1930年11月,由閩西紅軍第20、21軍合編組成) 軍 長 左 權 李宗沸(代) 賀沉洋 (代) 政治委員 施 簡 政治部主任 李力一 第35軍 (1930年11月,由贛南各縣赤衛武裝組成,全軍三千余人) 軍 長 羅貴波 鄧毅剛(后) 政治委員 邱達三 羅貴波(后) 副軍長 曾毅生 參謀長 鄢一心 (鄢日新) 政治部主任 謝嘉喜 副官長 肖云長 第5團 團 長 謝葉慰 政治委員 鄺 佐 第6團 團 長 孫殼恢 政治委員 趙高林 第7團 團 長 曾毅生(兼)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1分校 校 長 譚希林 政治委員 鄧子恢 閩西紅軍學校 校 長 劉瑞生 政治委員 劉瑞生(兼) 第1軍團 總 指 揮 朱 德(兼) 政治委員 毛澤東(兼) 第3軍 軍 長 黃公略 政治委員 蔡會文 參謀長 周子昆 軍需處長 范樹德 第7師 師 長 陳伯鈞 政治委員 李 濤 第8師 師 長 劉疇西 政治委員 王如癡 第9師 師 長 徐彥剛 政治委員 朱良才 第27團 團 長 李聚奎 第4軍 軍 長 林 彪 政治委員 羅榮桓 參謀長 陳奇涵 政治部主任 彭 祜 李 濤(后) 軍需處長 吳漢杰 第10師 師 長 王 良 政治委員 李賜凡 第28團 團 長 劉海云 第29團 團 長 趙爾陸 第11師 師 長 李天柱 曾士峨(后) 政治委員 羅瑞卿 第32團 政治委員 楊成武 第12師 師 長 肖 克 政治委員 張赤男 第35團 團 長 畢占云 政治委員 劉亞樓 第12軍 軍 長 羅炳輝 政治委員 譚震林 參謀長 林 野 政治部主任 譚 政 軍需處長 楊立三 副官處長 楊至誠 第34師 師 長 周 昆 政治委員 高子立(高自立) 第100團 團 長 尋淮洲 第35師 師 長 龍普霖 政治委員 歐陽健 第36師 師 長 張宗遜 政治委員 鄧 華 第20軍 軍 長 劉鐵超 政治委員 曾炳春 政治部主任 謝漢昌 第22軍 軍 長 陳 毅 政治委員 邱達三 第64師 (1930年底,由第22軍第64、65師組成) 師 長 唐天際 粟 裕(后) 政治委員 高子立 參謀長 唐天際(兼) 第190團 團 長 周明元J 第3軍團 總 指 揮 彭德懷 政治委員 滕代遠 參謀長 鄧 萍 政治部主任 袁國平 隨營學校 校 長 鄒 平 第5軍 軍 長 鄧 萍(兼) 政治委員 張純清 政治部主任 吳溉之 第1師 師 長 李實行 政治委員 吳溉之 第1團 團 長 王炳良 政治委員 李鳴鐵 第2團 團 長 鐘 彪 政治委員 于化民 第3團 團 長 周彩新 政治委員 黃春圃 第3師 師 長 彭 鰲 政治委員 謝翰文 第8軍 軍 長 何長工 政治委員 袁國平(兼) 第4師 師 長 黃云橋 政治委員 黃克誠 第6師 師 長 郭炳生 政治委員 彭雪楓 第一次反“圍剿”時國民黨軍序列表 1930年12月 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 魯滌平 第6路軍 總指揮 朱紹良 第八師 師長 毛炳文 第二十四師 師長 許克祥 第四十五師 師長 張 貞 第五十六師 師長 劉和鼎 新編獨立第十四旅旅長周志群 第九路軍 總指揮 魯滌平(兼) 第十八師師長 張輝瓚 第五十師師長 譚道源 第七十七師師長 羅霖 新編第五師(后改二十八師)師長 公秉藩 新編第十三師師長 路孝忱 第十九路軍 總指揮 蔣光鼐 第六十師師長 蔡廷鍇 第六十一師師長 戴戟 獨立第三十二旅旅長 劉夷 第十二師第三十四旅旅長馬琨 航空第一隊隊長 張有谷 航空第三隊隊長 劉芳秀(劉牧群) 航空第五隊隊長 田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