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康熙二十年以后,四川才逐漸被清政府全部占領,隨后,清軍逐漸剿滅四川各地的反抗力量,實現了對四川的完全統一管理。當時四川版圖的西部疆域已經達到了川西高原,也就是今天甘孜州西部的巴塘和理塘,這一邊界線和今天四川省西部邊界線大致相等,沒有什么大的變化。 而在川南,自明末以來,鎮雄、烏蒙、東川三個原本是屬于云南的地區一直被四川管理,清政府對此進行了調整,將三地重新歸還云南省,同時還把遵義返還給了貴州,這樣一來,南部地區的版圖基本上劃定,和現在也沒有什么區別。 為了加強對川東和川西南的統治,清朝政府在原有行政區劃的基礎上,又在全川新增了一個新的行政機構——道,全川分五道。管理川西北地區的是成綿道,也叫川西道。轄成都府和龍安府,綿、茂二直隸州,松潘、理番、懋功三個直隸廳。 管理川東的叫川東道,所轄地區包括了今天的重慶市及其周邊大部分縣區。管理川北的叫川北道,轄區大致包括今天南充、廣安、遂寧、巴中、廣元五個市的大部分地區及中江、安岳、樂至等縣。 上川南道也叫建昌道,轄雅州、嘉定、寧遠三府,眉、邛二個直隸州。下川南道也叫永寧道,轄敘州府,瀘、資兩直隸州,大致相今天四川大涼山以東,仁壽、資陽以南,隆昌、合江以西地區。 從以上設置可以看出,實際上清朝年間的四川省版圖和現在的四川省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 四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先秦時期四川稱為巴蜀地區,秦滅巴蜀后,分別設立了巴郡、蜀郡。漢朝又將三峽以西的地區稱為益州,四川以北的地區稱為劍南。到了唐朝中晚期,在原來巴郡、蜀郡的基礎上將四川分為川西和川東,分別設立劍南西川節度使、劍南東川節度使。 出現于北宋年間的“四川” 宋太宗至道3年(997年),北宋將全國分為十五路,相當于十五個省,而四川地區分為西川路和峽西路,因此也稱為川峽地區。峽指三峽,而川卻不是指河流,而是指四川盆地的平川沃野。 在西川路和峽西路的基礎上,宋朝又將其分為四路:夔州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 由川峽四路得名的四川 行政中心分別設在今天的重慶奉節、四川成都、四川綿陽三臺、四川廣元。統稱“川峽四路”,四川也因此而得名,“四川”一詞也開始在南宋的詩詞中出現。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送丘宗卿帥蜀三首》人似隆中漢臥龍,韻如江左晉諸公。四川全國牙旗底,萬里長江羽扇中。玉壘頓清開宿霧,雪山增重起秋風。近來廊廟多西帥,出相誰言只在東。 四川省的誕生 元朝在宋代的基礎上,設置了“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或四川省,這是四川作為省名,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 元朝時期四川第一次以省命名 元朝時期的四川包括現在的四川中東部、重慶大部、甘肅南部、陜西南部,但并不包括今川西高原。 到了明朝時期,四川改名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四川、重慶、貴州遵義、云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 史上最大的四川版圖 到了清朝時期,實行改土歸流和廢除土司制度,許多川西的少數民族也被并入四川境內,包括現在的川西高原、甘孜州西部的巴塘和理塘,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四川,面積近57萬平方千米。 清朝時期的四川省 雍正5年,由于政治需要,遵義府被劃入了貴州,此后云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分別劃歸云南和貴州。1997年重慶成立直轄市,四川也就是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四川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