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壓力加大,失眠,心悸,疲乏無力,愛汗,便秘等癥狀已經伴隨著我們,甚至有些人會出現冠心病,心悸等心臟問題。
何以如此呢?
心陰血不足者,陽氣虛弱不能濡養心,則煩燥失眠、心悸。
氣血生化無力則心脾兩虛為本。《內經》中就有“脾主運化”之說,“脾胃者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說明了脾氣虛弱在整個疾病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人的五臟是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當久勞成虛五勞七傷時,氣虛,血虛,陰虛就會找上門。
氣虛的人虛弱、愛汗、脈搏弱;陰虛的人發熱、會煩躁、大便干、渴、盜汗。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肺氣虧虛”,即肺氣虛弱,不能正常地進行氣體交換,使人體失去了對外界環境中各種物質的吸收能力而產生一系列癥狀。其實這種情況并不少見。不只是心脾出了毛病,肺部也出了毛病,會虛咳。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是復脈湯,它由麥冬炙甘草、桂枝、人參、阿膠麻仁、生姜大棗白酒組成。方中麥冬能養陰生津;甘草和中益胃生津;白芍酸斂微溫,緩急止痛;當歸補血活血調經;熟地滋補肝腎陰血虧虛;阿膠潤燥止血。能滋陰養血、益氣溫陽、復脈定悸。
滋陰養血:麥冬、生地、阿膠、麻仁
麥冬歸心肺胃經。 甘、微苦、寒。 故能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主要功效是益氣固表,清熱生津;用于氣陰兩虛之心悸氣短。久咳痰多。口干煩渴等癥。臨床常用于陰虛火旺所致潮熱汗出,盜汗。 治肺燥干咳。 虛癆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其具有調養心肺,抗炎和鎮靜等作用,對提高人體免疫力有一定的療效。
《本草求真》:肺朝于百脈之中,脈屬心臟,心臟干燥則肺失滋養而脈絕者。 心清凈則氣即滿,脈即回。 麥冬氣稟清。 能清心潤肺、養陰生津。生津止渴。降火生津,滋陰清熱;又有潤燥滑腸的作用。用于陰虛火旺所致之便秘等癥。可與知母配伍應用。 能在心中消除煩惱。
所謂肺清,則水得生,而心不煩。
阿膠甘平,歸肺經,肝經和腎經。
能補血滋陰、潤燥止血。 對婦女產后出血及貧血有特效。阿膠性溫而味甘,入肺腎二經。能補虛損,益精血。用于治療陰虛血虧所致的一切疾病。
這款產品經常烊化兌服阿膠,即煎藥水先把阿膠溶解在湯水里,或單用阿膠加熱溶化再兌水吃,雖然現在很多人都會煮阿膠糕。
《別錄》:"丈夫小腹疼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站;養肝益氣。"
《綱目》:"婦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男女諸風病骨節疼痛水氣浮腫虛勞咳喘肺痿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
生地甘寒,歸心肝腎經。
把生地9蒸9曬,即為熟地。
火麻仁性甘,能潤燥滋陰,多用于體質較虛弱,津血枯少之腸燥便秘者,在此取其甘滋陰之性。
益氣健脾養心:炙甘草、人參、大棗
炙甘草甘平,能補中益氣,歸心肺脾胃經。
治脾胃虛弱、倦怠無力、心動悸、脈結。 因此炙甘草能益氣養血,健脾。
人參甘微苦溫性。 補氣、固脫、生津、安神、健腦。 用于氣短喘促、心悸健忘、口渴汗出、食少乏力。 《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具有增強免疫功能,抗衰老,抗腫瘤作用等多種藥理作用。人參的藥用價值主要體現在它有較高的滋補功效和顯著的治療效果上。
《醫學啟源》:“治脾胃陽氣不足,肺氣短,氣短,氣少,補中緩,瀉肺脾胃中火邪氣。”
大棗即我們所食用的大棗,大棗皮較堅硬,不易消化,在平時食用大棗時一定要注意。 大棗性溫,味甘,入肺經和大腸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黃或萎白無力。對小兒消化不良有一定療效。 治脾虛泄瀉、心悸、失眠。
助陽通脈:桂枝生姜白酒
辛甘溫。 歸心,肺,膀胱經。 桂枝性溫熱,好通陽,通經脈。 能溫經散寒、通陽宣痹;附子味辛大熱,善補大陽散寒之虛;甘草味甘性平,能補脾益氣、調和營衛。共為君藥。 用生姜白酒助諸藥行血。
小結:方中炙甘草甘溫補氣血養心安神,人參,大棗健脾養心安神,阿膠,生地,麻仁,麥冬滋補陰血,桂枝,生姜溫經通脈通心安神,白酒助藥物通心安神。 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血,養陰活血之功。臨床應用本方加減治療心悸怔忡癥,療效顯著,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說明此方藥對心臟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且安全可靠。 現多用于治療心律不齊、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甲亢等具有以上癥狀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