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群常見的一種病癥,就是經常上火,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慢性咽炎、心情煩躁、失眠等,同時又可以見舌體胖大、下肢冰涼、魚際發青等。 ![]() 這類人群對飲食上也非常挑剔,吃點熱的就上火,吃點涼的就腹瀉,總覺得涼也涼不得,熱也熱不得,非常困惑,不知是何原因。 ![]()
此話指出,寒為熱病之因,體內寒邪過盛,就會把陽氣排斥在外,陽氣上浮外散,就會表現為上熱現象,就會出現上火。實際上,這個根源就是體寒。 ![]() 這類人群上火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敗火藥,結果越吃越重,因為敗火藥如梔子、黃芩、黃連、大黃、 板藍根等,會讓身體寒上加寒,時間長了就會遏制中陽,傷胃敗脾,導致中焦虛寒,成為大多數人脾胃不好、免疫力低下的原因。 ![]() 經云:火有虛實之別,病有寒熱之分。實火一般是從來不上火,但吃了一些東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實火。虛火是反復出現口腔潰瘍、舌瘡、青春痘等上熱現象。 ![]() 實火宜清宜降,虛火宜補宜滋。并且針對虛火,其本質是寒,陽氣虛弱,體寒越重,脾胃越虛,氣血津液就會不足,身體就會燥熱。如果滋補方法不對,還會適得其反,處于兩難。這在臨證中也見怪不怪,比比皆是。其根本原因是不知上熱下寒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 上熱下寒是怎樣形成的?陽主升,陰主降。不正常人體是陽在上,陰在下,陰陽二者沒有交集,就是陰陽失衡,因為無法構成陰陽對立制約,互根互用的關系。 只有陽在下,自下而升,陰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發生關聯,有了關聯才能互根互用,對立制約,相互轉化,形成陰陽交感。 ![]() 人體是一個動態的平衡,只有陰在上,陽在下,才會動態平衡。而在病態情況下,陰陽發生顛倒了,就會出現上熱下寒。 為什么陰陽會顛倒呢?心主火位居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陽。腎主水位居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水火不濟,體內氣血陰陽就無法循環正常。陰陽就顛倒了,具體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 一、 腎陽虧虛《醫理真傳》中指出,陽氣過衰,陰氣過盛,而陰中一線元陽,勢必隨陰氣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腫、耳腫、喉痛之證。粗工不識,鮮不以為陰虛火旺也。可見 陽氣過于虛弱,陰寒之邪就會過盛,就會逐漸沉降積聚于下,造成下寒。同時腎臟之中的元陽不能鼓動腎陰上升,心火得不到腎水滋養,潛降不下去,就會上熱。 ![]() 二、腎陰虧虛腎陰虧虛,就沒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來實現上濟心火的生理功能,腎水上不去,心火就降不下來,也是成因之一。 ![]() 三、心陰不足/心火偏亢火性炎上,心火偏亢,就會“上熱",同時,心火失于下降,就無法溫煦腎水,就會“下寒"。 ![]() 四、 中氣不足心火要下降,腎水要升騰,必須有一個力量來推動,這個力量就是中氣,中焦氣機升降起關鍵作用。 中氣由脾胃所生,脾胃虛弱,就會中氣不足,繼而脾氣不升、胃氣不降,腎水無法借助脾氣的升發,向上升騰以濟心火,人就會因心火亢盛而出現紅腫熱痛、心情煩躁等問題;同時,心火無法借助胃氣的下降,向下沉降以溫腎水,人就會因腎陽不足而畏寒、痛經、腹瀉、下肢寒涼等。 ![]() 五、中焦濕熱阻滯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會“上焦火,下焦寒”。最常見的就是濕阻中焦,堵塞道路,導致心火不降、腎水不升,自然水火也就無法既濟了。 ![]() 綜上所述,可見上熱下寒,本質在于真寒假熱和陽不歸位。因此,治療上就務求一要補陽,一要潛陽,引火歸元,使陽歸位。同時還要平調寒熱,疏通道路,達到陰陽動態平衡,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建議大家對照自已,如果發現自己有上熱下寒的癥狀,一定要及時調理。我是河南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陳玉龍教授,有健康問題,可以找我@中醫陳玉龍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