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成就更好的自己!
今天是參加朝華讀書第14天。 最近幾天加班加點看完了《系統思考實踐篇》最后兩個部分,內容很多,卻是可以刷新認知和三觀的內容。看完這本書,讓我對待很多人事物,都能夠從一個更加全局和系統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容易以偏概全,以點概面。接下來我將對本書第二部分進行一個知識點的梳理: 第二部分 駕馭系統思考 第四章 系統循環圖 1.何謂回路 所有的回路(不管是非常簡單還是極度復雜)均由兩類要素構成:變量和連接。 變量(variables)是系統中的實體、屬性或要素;變量會影響其他變量并受到其他變量影響。所有變量都可以劃分為兩類:存量(stocks)與流量(flows)。存量是隨時間而累積的變量,在每一個時間節點都可以被測量;流量是一段時間內發生的變化量,會導致存量的值增加或減少,只能在一段時間內被測量。存量和流量是系統思考中的兩個基本概念。通常,任何存量至少都有一個輸入流量和輸出流量。 連接(links)反映的是變量之間的關系及其變化方向,以有向箭頭(由原因指向結果)和極性(同向變化或反向變化,+/-)來表示。有向箭頭反映的是兩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辨認回路的特性 所有閉合的反饋回路,要么是增強回路(reinforcing loops),要么是調節回路(balancing loops)。增強回路對系統中的事物有增強其原有變化態勢的作用;而調節回路會自我調節,抵消并阻止變化。 如何識別回路的特性?有兩種方法: 1)基于動態行為的基本模式來判斷 2)根據回路的結構特性來判斷 2.增強回路 增強回路,指的是具有自我增強特點的回路。 增強回路的行為特性——根據觸發情況的不同,所有的增強回路要么表現為指數增長,要么表現為指數衰退。 增強回路的結構特性——系統結構是客觀存在的,不存在什么純粹的“好的回路”或“壞的回路”。 增強回路的表現 1)越來越…… 2)良性循環,惡性循環 3)連鎖反應 4)進一步/再次…… 3.調節回路 調節回路的行為特性——調節回路可以導致系統向某一目標靠近。如果某一變量上升,它上升的幅度隨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慢,最終達到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目標);如果某一變量下降,其下降的幅度隨時間的推移也會越來越小,最終達到預期目標。 調節回路的結構特性——調節回路,與增強回路相反,調節回路上“-”型連接的個數為奇數。由于調節回路上“-”型連接的個數為奇數,使得調節回路每運轉一圈就會產生一種與原有變化趨勢相反的力量,使得系統的變化方向被修正或調節了。 調節回路的作用機理 1)阻力或限制因素 2)干預或解決問題 3)平衡或實現目標 4.時間滯延 時間滯延反映的是兩個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或者作用在時間上有一定延遲,也就是說這種作用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后才能表現出來。當時間滯延出現在增強回路中時,它使得增長速度不如預期的那樣迅速,似乎慢了“半拍”。當時間滯延出所在的回路為調節回路時,它容易使得解決方案似乎不湊效,從而導致人們為了得到想要的結果而做出更大幅度的努力,從而導致震蕩,或矯枉過正。 時間滯延對增強回路的影響:在初期因為增強回路的增長很緩慢,以至于我們很難注意到它的變化,但如果不在適當的時候采取措施,它就可能引發其他方面的連鎖反應,或者在突破了某個極限后,似乎在突然之間,就變成一個龐然大物,從而實現局面的逆轉,無可挽回。 時間滯延對調節回路的影響:時間滯延出現在調節回路上,將使系統行為產生震蕩,而你的干預措施則往往矯枉過正。 5.系統循環圖的用處 系統循環圖的價值 1)深入思考 2)動態思考 3)全面思考 系統循環圖的用途 1)梳理個人思路 2)檢視、改善心智模式 3)睿智決策參考,尋找杠桿解 4)與利益相關者交流,促進共識和變革 5)團隊交流,激發團隊智慧 6.教你繪制合格的系統循環圖 繪制系統循環圖的“訣竅”包括以下五方面: 從哪里入手? ——興趣 你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 系統最關鍵的外部驅動力是什么? 系統的關鍵成果是什么? 在與我們希望解決的問題相關的因素中,哪一個是最關鍵的? 如何定義變量? 1)問“它將驅動什么?”以及“它的驅動力是什么?” 2)識別關鍵因素,不要窮究細枝末節而陷入混亂 3)保持一致性 4)不要使用動詞,請使用名詞 5)不要使用類似于“在……方面增長”、“在……方面降低”這樣的詞 6)不要害怕從未出現過的名詞 如何識別關鍵變量? 1)運用繪制系統循環圖的基本規則,從你感興趣的地方入手,問“它將驅動什么?”以及“它的驅動力是什么?” 2)定義變量或關鍵變量需要對系統的深刻了解,并掌握大量信息。 3)定義關鍵變量的過程是一個反復研討、提煉的過程。 4)將這些結果放到一張掛圖上。堅持一個基本指導原則:在小范圍內(至多八個人)進行一次或多次討論,并盡力就最重要的因素達成共識。 何時確定連接的關系?隨著你的思考脈絡和進展,及時確定連接的類型。 如何定義系統的邊界? 1)使用“實體關系圖” 2)廣泛征詢并聆聽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和團隊研討 3)面對龐雜或混亂不堪的系統循環圖需反思 4)使用“懸擺” “懸擺”(dangles)指的是一些特殊的變量,它們雖然不在閉合的回路中,卻會影響回路中的變量或受其影響。懸擺在系統循環圖中扮演著目標、政策、外部驅動力或者系統結果的角色,它定義了我們所感興趣的系統的邊界。 輸入懸擺,一般用來表示期望達到的目標、隱含的標準、政策;或者是系統外部的驅動或限制因素,以及用以確定外部變量數值的參數。 輸出懸擺,表示整個系統運作的結果。 5)時刻提醒自己:我感興趣和要研究的系統是什么 第五章 系統基模 1.系統基模的價值 2.系統基模家譜解構 按照系統基模的構成,作者認為基模主要包括10種,分為兩大類: 以增強回路為基礎的基模——關注的焦點是推動成長 以調節回路為基礎的基模——關注的焦點是解決問題 它們均由增強回路(R)、調節回路(B)和時間滯延(TD)三種要素。 對于每一種系統基模,主要從六個方面進行描述: 狀況描述:這一系統基模的主要狀況(事件)如何? 行為模式:這一系統基模所涉及的主要變量的動態變化態勢(模式)如何? 結構分析:這一系統基模背后潛在的系統結構如何? 典型案例:這一系統基模有哪些典型的應用案例? 預警信號:有哪些信號或癥狀預示系統結構符合這一基模? 管理原則:對于這一基模,有哪些應對的策略或管理原則? 3.以推動成長為基礎的系統基模 關鍵轉折點 成長上限 富者愈富 共同悲劇 成長與投資不足 4.以解決問題為基礎的系統基模 延遲反應 飲鴆止渴:下金蛋的鵝、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抽刀斷水水更流 舍本逐末(癥狀解) 目標侵蝕 惡性競爭 5.系統基模警示牌 在利用系統基模家譜圖時,有兩個重要的參考線索: 首先,需要思考一下你所應對的系統性問題的本質:它們是有關成長的,還是試圖解決問題? 其次,觀察關鍵變量的行為模式:它們是指數級上升或下降,還是想一個目標移動或圍繞其震蕩? 第6章 系統動力學建模 為什么要學習系統動力學建模 系統動力學——用于支持系統思考的計算機模型。 1.系統動力學建模基礎 認識存量與流量 1)存量(Stocks)是隨著時間累積的變量,它的值能夠在任意一個時間點上被測量,比如水庫中的水、銀行存款賬戶中的本金、倉庫中的庫存等。 在系統中,存量可以起到“緩沖器(buffers)”、“資源(resources)”等兩項功能,可以分為“蓄水池(reserviors)”、“隊列(queues)”、“傳送帶(conveyors)”等三種類型。 2)流量(Flows)表示一些活動或一段時間內發生的變化,它改變存量的值,導致存量增加或減少。流量本身的值只能在一段時間內統計得出。 2.一步一步教你軟件建模 軟件建模應包含下述一系列活動的組合: 1)準備:明確問題和建模目的,確定系統的邊界 2)分析:收集并分析信息,確定核心變量,提出關于問題因果關系的一系列假設或理論,畫出基本的系統循環圖 3)建模:通過方程將變量和上述假設定量化,建構出團建模型 4)測試:反復測試、修改,知道你認為它達到預定目標為止 5)應用:進行政策設計與評估,給出決策建議 主要的測試項目: 1)基本錯誤檢查 2)邊界充分性檢查 3)強健性測試 強健性(Robustness)測試指的是檢驗模型能否經得住不同情況或各種變化的沖擊,也被稱為“魯棒性”測試。 4)現實性檢驗(極端條件測試) 5)敏感性測試和情景測試 6)回測數據檢驗 3.加速系統思考:以Vensim PLE軟件為例 4.建模備忘錄 關于動力學建模,需要注意的事項包括: 1)建模并非理論問題,而是經驗和技巧問題。 2)模型并非萬能。 3)建模不是產生絕對答案的一次性過程,而是一個反復探尋、深化的持續過程。 4)建模不應該為客戶雇傭的槍手。 5)建模不應該預設假設。 6)堅持簡單原則。 本書第二個部分主要包含第4,5,6三個章節。這三個章節旨在教會我們掌握系統思考的方法和一些高效實用的工具:系統循環圖、系統基模以及系統動力學軟件建模。 第4章從回路入手,通過對增強回路,調節回路和時間滯延的詳細闡釋,并配以常見的例子加以說明,讓我這個文科生也能夠理解這些內容的來龍去脈。 第5章從以推動成長為基礎的系統基模和以解決問題為基礎的系統基模兩個方面,幾乎面面俱到地闡釋了十種系統的基本模型。這十種基本模型揭示出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和感情等方面一再出現的各種結構形態。 第6章手把手地教我們如何使用系統力學軟件來建模與仿真模擬,以及悉心告知我們一些注意事項。 單獨看每一個章節的時候,看到的就只是這本書的某一個章節,說實話很多東西我都看得云里霧里,也覺得就跟走馬觀花一樣,只是了解了個大概。但是當我看完了本書,再回過頭把整本書當做一個系統來對待,把其中的某一個章節當做整個系統的某一個細小的方面時,理解起來就相對容易得多了。 這應該也算作對“系統思考”的一個實例運用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