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一家小區超市最怕什么?就是旁邊開一家同樣類型的超市,貼身肉搏。 在湖北省城武漢江岸區解放大道旁一個小區開加盟連鎖超市的鄉鄰說,兩年前,自己的超市開張時,小區只有3家超市,現在增加到11家,但小區住戶沒有增加多少。也就是說,小區超市2年增加了近3倍。 2年前,這位鄉鄰離開漢正街,與親戚合伙在這里開了一家超市,用心打理,2年來早晚守著超市,經常在夜深人靜時莫名興奮,因為接到熟客訂單,要往幾公里甚至10多公里外送啤酒之類夜宵。 開業那年,偶爾問他生意怎樣,他說還可以。 我感到欣慰!以我對他的了解,他和親戚在漢正街經營多年,為人熱情大方,極具親和力,且特別能吃苦,相信他的超市一定能打開局面,在小區贏得口碑。 逢年過節,他都會發來問候,并一次次發出邀請,請我返鄉時一定聚聚。 春節時我問過他,回老家村莊聚嗎?他很遺憾地說,只能請我到店里聚,因為春節超市不打烊。 我對這個超市聚有些期待,這正是自己希望的。以自己的職業習慣,更想看看鄉鄰怎樣與小區客人交流,想看到一個小區超市老板的日常。 這樣的聚會至今沒有實現,卻聽到了他的一聲嘆息。 他說,別的超市都是自己開的單店,東西賣得便宜,不像他的加盟店那么貴。如自己的加盟店,一瓶怡寶水和農夫山泉賣2元,但別的店只賣1.5元。 他不敢跟別的超市比價格,因為成本差距擺在那。 他的加盟店有1.6萬元月租金,還有品牌公司裝修費、加盟費、管理費、配送費之類,其中,裝修費就用了超10萬元,5年加盟期滿后續期的話,每年還要1.2萬元加盟費。 他說,別的超市中,不少是從自家物業改造成的,省去了租金和品牌加盟費、管理費等。 他說自己的店“投資要多一倍”。 他算了一筆賬,自己的超市,每月固定成本和生活開銷少不得2萬多元,每天毛利800元才能保本。而超市毛利率只有20%,每天打開門最少要賣4000元才能實現800元毛利實現保本。 問他最近生意怎樣,他說一天銷售額只有7000元,意味著除掉成本后,一天只有五六百元利潤,但這家店要三四個人輪班值守。 這樣的超市賬本,在一個親戚的加盟超市得到佐證。親戚在一座中等城市開了一家連鎖超市,不需要加盟費,月租金只有3000多元,日均銷售額3000多元,夫妻兩人24小時輪班值守,月收入不足萬元,僅僅比打工收入強一點。 而今,在我們生活的城市,小區路口都能看到美宜佳、合家歡、7-11等連鎖超市,不少加盟店正是夫妻店。 給中國式夫妻店、兄弟姐妹店畫個像,他們以親情為紐帶,早晚開門營業,沒有休息日,沒有假期,不眠不休,自己給自己打工,一個人當兩三個人用,沒有抱怨。對于他們來說,最擔心的是遭遇惡性競爭,這份養家糊口的營生難以為繼。 而今,聽鄉鄰給自己的超市算經濟賬,聯想起自己身邊走馬燈似改換門庭的小區店,知道資本跑馬圈地的當下,商業領域正在展開一場殘酷的淘汰賽,果蔬店受到的沖擊最大。 近段時間,在自己生活的城市,經常路過的新村市場口南側“利梅天天鮮果”空了,家旁邊常去的五星級興文市場大門東側“幸福果園”不久前關門了,常去的聚豪園小區商業街上“沃艾水果”開張一個月就貼紙轉讓,五星級興文市場里的老商戶撤離了不少。四五個月前,家附近常去的城東名門百果園和帝璟東方鮮果都薈雙雙掛牌轉讓,城東名門百果園店至今空置,品牌LOGO猶在。 心里知道,以果蔬店為代表的小區店正在劇烈洗牌,連鎖品牌跑馬圈地透支了小區店生存空間,部分店家正在咀嚼行業投資過剩的苦果,等待行業命運審判。 2019-07-17 |
|